

普职分流后,孩子们的路往哪里走
作者: 赵庆被分流到职业学校后,很多家长觉得孩子前途无望。事实果真如此吗?
2024年10月,来自河南化工技师学院的19岁女孩鲁静怡获得世界技能大赛冠军登上热搜。要知道,世界技能大赛可是“技能奥林匹克”。之后,人们看到了更多热搜:“00后”“汽修女孩”古慧晶,职校毕业实现BOSS直聘;22岁的叶崇政职校毕业成为大学老师;17岁职校生郑红旭被企业疯抢……他们的经历展现了职业教育的无限可能性,也让大众的关注点聚焦到职业教育上。
相对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在教育史上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和意义。发展职业教育有其必然性。早在民国时期,邹韬奋先生就在《职业教育研究》中指出:“经济状况之变迁,教育观念之改变,普通教育与自由教育不能尽一般群众之要求,这三点成为职业教育勃兴的缘由。”而从教育本身来看,教育的使命是让人发现自己的定位、优势、天赋,最终让每个人都实现自己的价值,让每一个人都生活得更幸福。职业教育正是基于此,让每一个从普通教育路径转过来的孩子,都能够看见自己的出路和未来。
社会偏见之下的价值矮化
普职分流引导学生分别流向不同渠道,一部分学生接受普通教育,另一部分学生接受职业教育,其本质在于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结合学生兴趣和优势进行科学引导,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普职分流政策提出已有40多年。1980年,国务院转发教育部《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提出“应当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并举”,标志着我国普职分流政策的正式形成。
目前,比较常见的普职分流形式,一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结束后分流,即在中考结束后,根据学生的学业成绩和自身兴趣,一半学生进入普通高等中学,另一半学生进入中等职业学校;二是通过高考进行分流,高中毕业生近50%进入普通本科院校,另外50%进入高职院校。
虽然普高学历和中职学历在理论上是属于同等学力,但从现实层面来看,在社会大众的认知中,普高学历和中职学历不等值,大家普遍认为普高学历比中职学历更好;同时,高职教育的学历价值和技能价值不匹配,这是普职分流目前存在的两大困境,导致了社会普遍对职业教育的价值矮化。
不少家长秉持“重道轻器”的观点,普遍重视知识而轻视技能,不看好重技能教育的职业教育。《教育家》杂志2021年面向全国职业院校、家庭、企业等做过一份《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大型问卷调查报告》,其中,70.26%的中职学生和73.48%的高职学生认为,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最大困难是社会认可度。
从根本上来说,职业教育发展困境在于“功利主义”驱动下的思维禁锢,即学生和家长将经济效益作为升学的重要方向;“他人导向”驱使下的精神压抑,其典型特征是向同时代的他人看齐,期望达到他人和社会规定的高标准,职业教育因此不被家长和学生选择;“消费主义”诱导下的行为排斥,职业教育是人消费实践的体现,学历是一种人力资本信号,学历证书符号成为人们社会身份展示的“消费符号”,职业教育育人价值被追求象征地位的“消费符号”遮蔽。
凡此种种,导致家长和学生对职业教育的需求持续下降,孩子们入读职业学校更多是被动的,是迫于成绩原因而进行的一种选择。
洪梅抒来自辽宁省辽阳市,表示自己女儿正在中职学习,女儿初中班上很多家长听说自己孩子被分流到职业学校时,都无法接受,觉得天塌下来了。净木子(化名)的儿子就读于杭州市某职业高级中学,她坦言,目前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低,身边的家长更倾向于让孩子取得学术学位,而非职业技能证书。
除了家长对职业教育有着歧视和偏见之外,还有很多矮化现象来自学生本身,尤其是刚刚进入中等职业教育学习轨道的学生,他们很容易自我矮化,变得自卑。笔者在一所中等职业学校门口进行采访时,学生的态度消极抵触,普遍希望尽快结束交谈。朱冰倩是一名完整地完成中等职业教育、职业大专和职业大学的学生。曾就读于江苏省丹阳中等专业学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她告诉笔者,在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期间,别人问她在哪里读书,她感觉到很自卑。
在社会集体形成的视野盲区之下,职业教育应有的价值没有被看见。在社会偏见之下,职业教育成了家长避之不及的烫手山芋,也成了学生自我矮化的触发点。只有真正看清楚职业教育的价值所在,科学理解升学竞争,才能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最适合的教育。
让每一个孩子得其所哉
因材施教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提出的教育理念,对后世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之所以在当今仍然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就在于它尊重客观实际,直面学生的差异性,并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使受教育者各得其所。普职分流的出现恰如其分地体现了因材施教的精神内核,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差异性和独特性,符合教育发展多元化的趋势。
当下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并不乐观,智联招聘发布的《2024年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普通本科及硕博毕业生的就业率仅为33%,较去年下降了17%。职高的孩子不仅被单位预订,也获得了满意的薪酬待遇,比如郑红旭,仅用两年时间,就获得了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第三届全国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技能大赛三等奖的好成绩。还未毕业,就有好几家企业抢着要他。
而对于渴望上大学的孩子和父母来说,普职分流之后,依然可以圆梦。已经有不少学生通过职业教育的3+2学制等途径进一步提升了学历。从丹阳中等专业学校毕业后,朱冰倩考入了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其间,她不仅入了党,还获得了奖学金。2020年,她顺利完成了专升本,“我彻底找回了自信”。
朱冰倩说,大学同学有不少是就读普通高中、通过高考考上来的,她的成绩也是靠前的。朱冰倩还特别希望通过本刊告诉大家,只要是统招的全日制职业专科文凭,和普通大专的文凭是一样的,而职业教育二年制本科文凭则有标注“专科起点,本科学历”。毕业后,朱冰倩曾担任苏宁集团的采购,她对自己今后的展望是成为一名职业经理人。
还有一些家长根据孩子的特点,主动向职业教育靠拢。在净木子的支持下,儿子读的是中本一体化:3年职高、4年本科。进了职高后,儿子有了更多时间去发展业余爱好,生活得很充实。她和儿子都很满意。洪梅抒的女儿上中职后,通过单招单考上了大专,大二成为预备党员。洪梅抒觉得在职校学习压力不是很大,希望女儿仍然拥有探索世界的热情。
小红书网友冯同学目前在济南应用技术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读电商专业,是高二时从普通高中转入职校的。她说,有不少同学是从普高转来的。“我感觉普高压力大,升学希望渺茫,而职高可以通过对口高考以及单考单招来升学。我现在对升学抱有很大希望,目标是上本科。”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的前身是黄炎培先生创建于1918年的中华职业学校—我国第一所以“职业”冠名的学校。学校招生处练处长在接受采访时介绍说,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学校一直坚持“手脑并用、双手万能、做学合一”的办学理念。学校对学生的实践能力非常注重,建造了理实一体化教室、仿真实训基地,并和多家企业合作实践,学生在校实践学时超过50%,走上工作岗位时可以立即上手。
该校国际经济贸易本科专业2020级毕业生王菁,现就职于江苏省苏豪控股集团(下文简称苏豪)。学校和苏豪有一个对应的实习基地,她通过校招进入苏豪实习,因为表现优秀成为正式员工。王菁在校期间参加的实训课程内容和现在的工作内容有80%以上是对应的,这让她能直接上手工作。她和公司里许多来自985大学的同事一起工作,毫不逊色。
优秀毕业生起到了榜样的作用,家长以终为始,纷纷给孩子报考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学校的招生计划完成率100%。2024年物理科目组的招生分数线是519分,超过本科线57分。
机械工程学院2023级学生张海峰是通过高考进入该校的。他很喜欢这里的机械专业,还参加了学校的竞赛团队。张海峰觉得学校的学习氛围很好,不仅理论课老师教学经验丰富,实训课也非常精彩。他在2024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取得最高奖“高教社杯”奖。这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数学建模竞赛,2024年有来自世界各地的20万人报名参加。谈到未来,张海峰希望继续深造,今后从事设计研发工作。
被分流的孩子还有职普融通这条路可走。职普融通(也称普职融通),是通过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携手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培养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的一种新型办学模式。该概念最早是在2012年由四川省广安市在落实教育部、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建广安市改革发展试验区试点探索而提出。成都市的职普融通很有特色,举办综合高中,学校同时录取普高学生和中职学生,校内可实现学籍互转。举办职普融通实验班,选择一所或多所普通高中为合作学校,开展相互融通模式,实现课程互融、师资互通、学籍互转。
普职分流并非一考定终身,孩子有很多再次选择的机会;职业教育上升的通道是明确的,社会对职校学生接纳的平台也是开放的。只要足够努力,职校学生可以与顶尖大学的学生同台竞技。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发布的《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显示,2023年,全国6000余所中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所在单位满意度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中职、高职专科和高职本科毕业生满意度分别为94.37%、95.94%和97.30%。只要路选择对了,努力走好每一步,人生的上限完全可以由自己来定义。
搭建职业教育的光明未来
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其中第二十一条规定:以职普融通拓宽学生成长成才通道。支持普通中小学开展职业启蒙教育、劳动教育。推动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融合发展。加强优质中等职业学校与高等职业学校衔接培养。加强教考衔接,优化职教高考内容和形式。鼓励应用型本科学校举办职业技术学院或开设职业技术专业。稳步扩大职业本科学校数量和招生规模。
职业教育逐渐被重视是好事,同时也存在不少困境。职业教育的发展定位处于劣势,长期被定位为“低等”的教育形式。对此,我国已经在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旨在提高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程度。《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中指出,我国要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政府统筹整合社会各界力量,职普融通、育训并举,逐步建立起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职业教育体系。教育部高级访问学者、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王大龙教授在接受采访时提到,职业教育的困境之一是社会和家长的歧视。他认为,要提高职业大学的地位,使之和文理科享有平等的地位。
职业教育存在着结构设计不科学,职业本科教育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的问题。据《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统计,目前职业学校层级完整,形成“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专科)—高等职业教育(本科)”的层级结构。2023年以来,共有职业学校11133所,其中中等职业学校从2012年的12663所减至9553所,高等职业专科学校从2012年的1297所增至1547所,高等职业本科学校从2019年的15所增至33所。2012年以来,呈现中等职业学校数量缓慢减少、高等职业学校数量稳步增长的发展态势。
无论是在政策扶持,还是在资源和人员配置上,职业教育都被不同程度地区别对待。王教授指出,有些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落后于时代,职业教育城乡发展不平衡。对于这一点,《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强调,职业教育内部纵向贯通,与普通教育横向贯通,实行教师互派、资源互通、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
此外,王教授还从多角度对职业教育给出了建议:职业学校要做真正的产教融合,和大企业、大产业紧密结合,不能“课堂上种庄稼”,同时要注意知识的迁移性,让学生能够全面胜任岗位;国家要提高职校毕业生的工资待遇,最好制定工资等级标准,明确最低工资标准。
《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提到国家助力职业教育的举措还有:完善职业教育与经济和产业发展的匹配机制、强化育训并举功能、推进职业教育数字化、开展高水平国际交流合作等。这些都是在共同搭建走上职业教育道路孩子的光明未来。
教育的目的是要让每一个人发挥自己的价值,让每一个人生活得更幸福。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虽然让孩子们走上了不同教育之路,但最终目的是实现孩子们的人生价值,最终获得幸福。从本质来讲,二者是殊途同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