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振明:修习三重境界,远离育儿焦虑
作者: 李红都采访对象
东振明
上海盖德焦虑障碍研究中心创始人,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督导师,上海市心理学会临床心理与心理咨询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著有《体悟人生,让心灵自由穿行》等。
主要观点
想治愈内卷时代的焦虑,家长得修炼三重境界,这样才能肩负起家庭教育的使命,帮助孩子拥有健康的身心、自由的思想,同时承担起家国责任,最终实现其人生使命。
在这个内卷严重的时代,烦躁和焦虑等负面情绪如同无形的枷锁,不仅束缚了家长,也困住了孩子,亲子关系紧张,家庭氛围压抑。我们该如何治愈内卷带来的焦虑感呢?我建议家长可以从修炼三重境界做起。
个人境界:尊重孩子本人意愿
境界是指一个人的思想觉悟、道德品质、精神追求以及内在修养所达到的状态和高度,是浓缩一个人的过去、现在、未来而形成的精神世界的整体。
处在个人境界的人,通常是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
家长在个人境界的修炼目标,是不以自我为中心,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独立的个体,而非父母的附属品。父母要满足孩子的需要,而非让孩子满足父母的需要,要让孩子成为他自己,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和自由做主的精神。
我认识一位初中生的家长,因为担心儿子考不上重点高中,天天逼着儿子努力学习,不仅要求其完成学校的学习任务,还给他报了几个培训班。每次考试,如果成绩排不进班级前十名,儿子回家就要面对父母的责罚。
后来,孩子出现了心理问题,家长很后悔,来找我咨询。我问他为什么对孩子这么狠心,难道不爱孩子吗?孩子的爸爸说:“要是不爱他,就不会舍得花那么多钱给他报培训班了。我是怕他学习不好,长大后找不到工作会怪我。”
从家长的出发点,我们很容易找到问题的根源—他们并不是真正地为孩子好,而是为了避免自己将来被孩子埋怨。所以,这类家长始终是处在个人的内在需要里,没有向上突破,能量不够,认识不到位,自然焦虑。
有位小学生的妈妈也经常很焦虑。有一次,她跟闺蜜聊天:“你家孩子上几年级了,学习怎么样啊?哎哟,都考上重点中学了……在重点高中排名年级前三?真是太厉害了……什么,你家孩子钢琴都过十级了?惭愧,我家孩子还没学过乐器……”
聊完后,她觉得自己很没面子。想当年,她的成绩可比闺蜜好得多,如今,闺蜜的孩子远比她家孩子学习好。这么一对比,她就非常焦虑,觉得孩子给自己丢人了。回家后,这位妈妈看到自己孩子自然没有好脸色,不仅逼着孩子刻苦学习,还给他报了钢琴班。很显然,学琴不是出于孩子自身的需要,而是为了满足妈妈的攀比心和虚荣心。
上面这两位家长有一个共同点:做事的出发点不在孩子身上,而是在自己身上。他们都是以自己为中心,把孩子当成附属物,做事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而非孩子发展的需要。
如果父母想让孩子学琴,孩子也想学琴,亲子之间需要一致,这件事肯定非常值得做;如果父母不想让孩子学琴,孩子自己特别想学琴,这件事也值得做;但如果学琴只是父母的需要,孩子并没有这方面的需要,甚至对弹琴一点儿兴趣都没有,父母就要问问自己:这个决定究竟是出自谁的需要?
人际境界:孩子也是社会的一员
人际境界是指一个人精神世界整体的态度与高度已经超越了自我中心,关注到群体成员之间的关系与福祉。处在人际境界中的人,通常是以他人为中心的。它反映了人们在社交互动中所展现出的关注焦点、情感交流、相互理解和关爱的能力。
家长在人际境界的修炼目标是:孩子不仅是我家庭的一员,也是社会的一员。孩子发展成长的好坏不仅仅影响到一个个具体的家庭,也会影响社会、国家乃至世界的未来。父母不能只考虑自己家庭需要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也需要考虑社会、国家乃至世界需要我们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
这就需要父母去思考:孩子对别人、对社会、对国家、对世界乃至对全人类有什么用?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所提及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人性既有美好的一面,也有丑恶的一面。为人父母,切不可把孩子往“自私”“贪婪”“趋利避害”“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等丑恶方面引导,而要引导孩子关注人性美好的一面,追求仁爱,培养其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父母要告诉孩子,虽然人都有丑恶的一面,但我们更应该去充分发展人性美好的那一面。只有这样,我们的世界才会变得更加美好。
我认识一对中年夫妻,他们将独生子视为掌上明珠,过分宠爱,导致儿子对父母缺乏敬畏之心,根本听不进父母的教诲,觉得赚钱就是人生的意义和乐趣,缺乏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结果大学毕业后,这个孩子受到高薪的诱惑,进入一个犯罪团伙,最终被判刑3年。
还有一个小伙子,他从小就是个乖孩子,高中毕业后,考上一所985名校,并听从父母的建议选择了理工专业。结果,他刚上了一年就休学了。因为他非常不喜欢这个专业,学起来很痛苦。
父母发现原本好学的儿子变得厌学,就跟孩子谈心找原因。在这个过程中,父母渐渐意识到问题出在自己身上。经过一番深刻的自我觉察后,他们决定把自主权还给孩子,尊重孩子的选择。得到父母理解后,小伙子开始思考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是什么,以及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其间,他注意到社会上有很多自媒体每天发一些乱七八糟的信息,觉得这种社会导向很不好。
妈妈趁机引导:“是啊,要是媒体只报道负面的新闻,久而久之,大家会误以为这个社会就是乌烟瘴气的。事实上,社会上也有阳光、积极、美好的一面。遇到困难时,很多陌生人都愿意伸出援助之手。比如你小时候,妈妈抱着你去路边打车,就有好心人把自己打到的车让给我们乘坐。当时天寒地冻,心里却感觉特别温暖……”
父母的话让小伙子眼前一亮:“对啊,我可以成为发现并去传播温暖和美好一面的记者!”
他果断退学复读,并考上了另一所名校的传媒专业。后来,这个小伙子在新媒体行业渐渐做出成绩,努力传播正能量,还积极做公益帮助弱势群体,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终于成了众人眼中的“成功人士”。
当然,这个小伙子的成功除了个人努力之外,也离不开父母的理解和支持。他的父母没有因为孩子放弃自己为其选择的人生道路而愤怒或焦虑,而是主动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从最初想把孩子塑造成父母需要的模样,到允许孩子脱离父母掌控,成为他自己。
当父母不再把孩子作为自己的附庸,而是帮他成为一个人格独立,对家庭、对社会都有责任心,同时还拥有良好人际关系的个体时,说明父母已从个人境界通达人际境界的佳境了。
人天境界:天生我孩必有用
人天境界是指一个人精神世界整体的态度与高度已经超越了人类中心,达到了与宇宙、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状态。在这种境界中,人们超越了世俗的束缚,达到了与天地同呼吸、共命运的境界。
家长在人天境界的修炼目标是:以天地为中心,相信孩子是天地宇宙的一分子,天生我孩必有用!每个孩子的天赋、性格、爱好等各有不同,所以,他们适合的职业也不相同。有些人一味追求高分、名校、就业形势好的专业,不仅容易忽略孩子的天分,也会增加父母自身的焦虑感。帮助孩子找准他在天地中的位置,不仅是对社会、国家和世界负责,也是为天地万物负责。
我认识一对双胞胎兄弟,他们从幼儿园到小学、初中都在一个班读书。虽然遗传基因、成长和受教育的环境都是相同的,但他俩渐渐表现出很多差异。
哥哥从小到大都是学霸,弟弟却对学习兴趣不大,每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哥哥不在乎口腹之欲,弟弟却对美食特别感兴趣,在外面餐馆吃一道好菜,回来就能摸索着做出来差不多的味道。因为经常在烹饪方面得到父母夸奖,弟弟对厨艺的兴趣更浓了。
初中毕业后,弟弟不想再读书,想学烹饪。父母看他是真心喜欢,就给他报了个很有名气的厨师培训班。后来,弟弟一直在家乡小镇饭店里当大厨,收入不错,很快买了房子。婚后,他跟妻儿过得很幸福,跟父母关系也很亲密。
哥哥因为对学习更有兴趣,考上了清华大学,整个小镇都轰动了!大学毕业后,哥哥留在北京工作,后来自己创业,公司经营得非常成功。
看到两个儿子都在自己选择的路上走得这么好,父母梦里都常笑醒。但如果换成有些父母,估计接受不了小儿子连高中都没上过的事实,特别是家里还有一个学霸标杆。他们会埋怨小儿子不好好学习,给家里丢人,然后逼着小儿子向哥哥学习……这样一来,就会让小儿子陷入内卷的焦虑之中。
好在这对父母知道人与人天生不同,也能接受小儿子学习不行的事实。更难得的是,他们能帮助小儿子找到信心,成为更好的自己。这对父母已经体悟出了“人天境界”的奥妙。在他们眼里,大儿子就像天上的龙,小儿子就像海里的蛟。龙在天上飞,蛟在海底游,两人在各自适宜的环境中能发展得很好,都是父母的骄傲。
《中庸》开篇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父母要修炼自己的境界,让自己不偏离“道”,这就叫作“教”。如何判断什么是成功?就要看谁更尽天性,谁能够将上天赋予自己的天性充分地发挥出来,就可以认为这个人是成功的。
焦虑、内卷的父母,烦恼源自何处呢?就是源自没有对天性有所体悟。《诗经》里有一句话叫“鸢飞戾天,鱼跃于渊”。意思是说,老鹰在天空中翱翔,鱼在深渊里腾跃。焦虑的父母想让老鹰潜水变成鱼。还有些父母信奉艺不压身,想让老鹰学会滑雪、酿蜜甚至抓耗子。结局肯定是把老鹰搞得抑郁,让父母陷入焦虑!
以上三重境界不是并列关系,而是递进关系,是一层高于一层的教育境界。当父母能从人天境界出发,理解宇宙万物的多样性,让孩子尽天性,才能帮助孩子找到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祝愿父母都能修炼好这三重境界,帮助孩子拥有健康的身心、自由的思想,同时承担起家国责任,最终实现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