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竞:“吃”童话故事长大是件很幸福的事

作者: 田祥玉

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写童话,到高三创作出畅销书《魔法学校》,再到成为北京电影学院的青年教授,葛竞从未离开过儿童文学。作为一名“写二代”,她坦言自己今天的成就和幸福,与父亲葛冰的教育、陪伴和信任息息相关。

葛竞是“写二代”,父亲葛冰是知名作家,出版过童话、小说、剧本等,长篇童话《蓝皮鼠和大脸猫》《小糊涂神儿》《小精灵灰豆儿》等被中央电视台拍摄成系列动画片。

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葛竞9岁发表第一部作品,迄今已发表小说、童话、电影剧本、动画片脚本等500多万字。文学作品获得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入选教育部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编剧作品入围第93届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

2021年,葛竞与父亲联手,重新创作了《小糊涂神 藏在学校里的秘密(全套10册)》。

在儿童文学创作领域各有特色的这对文坛父女档有着怎样的亲情故事呢?

“吃”童话故事的女孩

2025年1月4日下午,父亲葛冰《影响中国的古代科学巨匠》新书首发式暨分享会在北京图书大厦举办,葛竞没去捧场。“儿子马上要期末考试了,我要在家辅导他复习。”六年级孩子的期末考试,难道比80岁老父亲的新书首发更重要?了解葛竞的人并不会发出这样的疑问,因为父亲的每一本书、每一个章节,她都看过、点赞过并提出过建议。

今年48岁的葛竞是独生女。小时候的家并不宽敞豪华,但到处都是书。“我们家有一整面墙做成了书柜,里面的每一本书,父亲都看过,儿童文学方面的,我上小学前也基本看完了。”在一个书能触手可及的家里,看书也成了跟吃饭睡觉一样自然而然的事。“小时候我有个不好的习惯,喜欢边走路边读书,为此我没少撞过树和电线杆。”葛竞说,父母爱买书、看书,还喜欢讲故事、拉着她一起编故事,她是“吃”着故事长大的孩子。

“我和父亲几乎是同期开始写作的。”1980年,葛冰从学校调到了出版社,由教师变成了一名编辑,热爱写作的他,从此也有了更多时间专注于爱好。与此同时,3岁的葛竞人生中的第一个故事也诞生了。一天,她灵感迸发编了一个推土机的故事,她一边说,妈妈一边记,末了署名“葛竞”。一年后,父亲开始发表儿童文学作品,上幼儿园中班的葛竞创作的故事(她口述,妈妈记录)也有了厚厚的一大本。

父亲一边创作,一边给葛竞编写专属故事书。每个故事一两百字,葛竞跟着父亲读,或者听他说,慢慢认识了很多字。她刚踏进小学校门时,词汇量已相当于三四年级的孩子了。“大部分课本上的字都认识,但‘跷跷板’的‘跷’,我学了很久才会。”时隔多年,葛竞还依稀记得小时候跟着父亲学认字的点点滴滴。

父亲是编故事的高手,平常喜欢跟葛竞玩儿故事接龙游戏。如果说他的爱与陪伴是文艺又细腻的,那么,母亲的表达方式则踏实而妥帖。除了随时将葛竞随口说出的故事完整记录下来外,母亲还会诵读名著、好故事并做成录音带。在葛竞心目中,母亲的声音最好听。

父亲有很多小孩的兴趣,比如为了观察动物,他三天两头就要去逛动物园,每次葛竞也会跟着去。路上,父女俩会玩儿故事接龙;观察动物时,故事也会在脑海里慢慢成形。她和父亲都喜欢去猴山,那里住着100多只猴子,它们追赶、嬉闹、吵架、生气,有趣极了。

他们在猴山旁静静观察,猜测小猴子跟父母的关系、想象每只猴子的性格特点,在它们中间找故事,构思情节。回到家,父女俩赶紧把各自想象的动物故事写下来。这个写作过程,比在学校写作文生动得多。

葛冰每写完一个故事,都会讲给女儿听听,让小小的她发表意见。葛竞也当仁不让,自信地挺起小胸脯、一字一板地跟父亲讨论。小学一年级,葛竞已经借助拼音和汉字写短故事了;二年级,她开始写连载小说,每天写200字左右,一年下来有六七万字。她写的每个故事,无论长短,父母都会发表感想。“就像老师批改作文一样,父母会在我写得好的句子下面画一条红线,他们很喜欢表扬,几乎从不批评。”

这让葛竞觉得写作是一件非常有趣、有成就感的事,三年级时,她写完了100个故事,用了六七个厚厚的日记本。同年,葛竞发表了人生处女作—一首小童诗,稿费5元,她全花了,给母亲买了一条好看的塑料项链。

做只倾听、不评判的家长

从小到大,父亲都不太关注葛竞的学习成绩,高考前也不阻止她写小说,也从不要求她必须考上北大、清华。而这反而成了她不断出版新作品,还能轻松考上理想大学的秘籍。

国外有霍格沃茨 ,中国有魔法学校。在这个神奇的魔法学校里,教室是一艘沉船,孩子们坐在潜水艇里参观校园、在鱼缸里上生物课。

奇怪的向日葵、打呼噜的枕头、天赋异禀的魔法少年,演绎着一个又一个惊心动魄的奇幻故事……《魔法学校》是葛冰读高三那年写的长篇小说。

那是1995年,J.K.罗琳还没开始创作《哈利·波特》。出色的文化和专业成绩,复试时多本(篇)拿得出手的文学作品,葛竞被北京电影学院录取。

“别当学习最好的孩子,因为跟大多数人竞争一样的东西,对手太多会很累。有趣且有成就感的人生,一定是有一技之长,并努力把它做到最好。”这是葛竞上小学时,父亲就告诉她的道理。所以她很小就明白,写作是自己获得自信和成就感的最佳方式。写作也给葛竞腾出一个空间,只要坚持下去,她就永远不会被成绩评判的阴影所笼罩。

“不用当学习最好的孩子,但一定要有自己的特长。”这句话,葛竞也会说给自己的学生和儿子登登听。她说,每个孩子都会在某个特定阶段,对文学、艺术或科技感兴趣。家长要做的是认真倾听、竭力支持,孩子才会一直愿意跟你说,也才会更自信又幸福地去坚持自己的特长。

小时候,父亲喜欢跟葛竞聊天。做了母亲后,葛竞也特别喜欢跟儿子聊天。“现在孩子感兴趣的都是最前沿的东西,会花大量时间去研究,所以,我会抱着学习的心态去倾听、交流,发现孩子喜欢的东西,远比我们成年人了解得更深。”葛竞说,登登对无线电、无人机很感兴趣,他会利用一切机会收集这方面素材,就像她小时候喜欢写作,就会天天读书、写故事一样。她真为他感到高兴。

儿子学击剑,一对一挑战时总选比自己弱的对手。葛竞向心理专家朋友求助,问孩子为什么不跟最强的人练?朋友反问她:“换成你,难道会选最强的人挑战吗?”葛竞笑了,给孩子留成长空间,而不是一味强调要达标,他反而更容易完成梦想,自己不就是这样成长起来的吗?

所以,比起考试成绩,葛竞更关注儿子的兴趣爱好、每天的心情,以及和同学、老师的关系如何。

上五年级时,登登和所在学校无线电测向社团的两位六年级哥哥一起参加了北京市的无线电集体竞赛,最终获得第三名。葛竞觉得很棒,但登登很沮丧,觉得作为新队员的他拖了后腿,因为按两个哥哥的水平,完全能拿第一……登登说,两位哥哥没埋怨他,反而还安慰、鼓励他:“因为把比较远的位置留给你了,所以你才慢了一点儿。”“社团有你在,后继有人了!”

比赛后,老师给了登登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虽然你是新队员,但你每次表现都很好,你会一次比一次好。”说到这里,葛竞欣慰地发现,登登已经释然了。她打心眼儿里为儿子与同学、老师之间的情谊感到高兴。

她说,其实孩子倾诉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倾诉而已。如果家长指点、评判,孩子一定会慢慢关闭沟通的大门。”葛竞很幸运,因为两代人之间如何倾听和沟通,父亲一直做得很好。

她在努力赶上“学霸”父亲

葛冰有很多作家朋友,他们来家里做客或者他出去会友时,常常都会把女儿叫到身边。小小的葛竞坐在一群大人中间,认真听他们聊天,偶尔还发表一下意见。“长大后再回想,我慢慢理解了父亲的所有做法,其实都是在引导我走上写作这条路。”

上小学时,葛竞基本确定自己将来要读一个与写作有关的专业。20世纪90年代末,只有艺术院校才设写作专业,所以,葛竞报考了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编剧专业,并最终以文化、专业成绩均为全国第一的高分被录取。

结束4年本科课程后,她又考取该校导演系的研究生。毕业后,葛竞留校任教,成为动画学院的教授。教学任务不轻松,但自始至终,她都没放弃儿童文学写作。

这份热爱与坚持,当然与父亲的影响有很大关系。“现在才发现,我比以前写得好多了,每天都在进步。”前不久,父亲突然对葛竞说了这样一段话,正在看父亲即将出版的新书的她,轻轻地点了点头,眼泪也差点儿夺眶而出。

如今年过八旬的葛冰依然坚持每天写作,上午9~12点,下午2~5点,雷打不动。葛冰自1981年开始儿童文学创作,40多年来,写过小说、童话、剧本和低幼儿童作品,出版作品数百部,逾1000万字。最近几年,他研读了大量的古典文献、中国传统文学,在前不久出版了《影响中国的古代科学巨匠》(全套5册),为外孙登登以及更多青少年儿童带来了宝贵的精神食粮。

去年有段时间,因为房子装修,葛竞和先生、儿子搬到了父母家住。看父亲每天埋头写作,她也在他身后的桌子上支上电脑,打算和他一起卡点“上下班”,写足6个小时。

“结果我输了,我没办法跟父亲较量,别说一天6小时,就是写3小时都很难。”葛竞说,但这样一位“学霸”父亲,将会激励、引导着她一直坚持读书、写作。

在登登眼中,姥爷是个非常淘气的老头儿,有数不清的好故事,有他想看的任何书,和他玩儿故事接龙游戏,总是妙趣横生。所以每次想放松时,登登都不会在家里待着,而是跑去找姥爷。

2024年夏天,带父母去贵州自驾游途中,葛竞重温了小时候的时光,和父亲聊了很多。就像那时跟着他坐车去姥爷家的路上,父女俩比赛编故事,聊彼此看过的书,再远的路程也有着花香满径的馥郁芬芳。

“家人之间一定要有一些脱离日常生活的深度交流,聊聊看过的书、写过的文章、对世界的看法等,这个习惯,我跟父亲保持很多年了。”葛竞也会跟儿子聊类似话题,她做好了孩子迟早有一天不再跟自己聊的准备,所以现在,她特别珍惜儿子还把她当成好朋友的人生阶段。

葛竞的先生是一名插画作家,她的很多图书封面都是他设计的。夫妻俩都喜欢儿童文学,各自设计、创作了很多书。葛竞的家和父母的家一样,有着占据一整面墙的大书柜,书柜里有父亲的书、她的书、先生参与设计的书,以及很多的儿童文学作品。

“吃”着童话故事长大的葛竞,当然也希望儿子在书香中成长。“我给他推荐自己认为很好的书,和他讨论书中的情节、看过后的感受,我自己的书也是写完一章就让儿子读一读……”

但现在的孩子和葛竞小时候的阅读节奏和兴趣点不一样,儿子不可能像她小时候那样有大量时间看书、写文章,因为他参加了社团,报了兴趣班,寒暑假还要出去看大千世界。不过和同龄孩子相比,登登看的书还真不少,而且11岁的他已经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3篇童话故事了。

作为北京电影学院动画专业的教授,葛竞在教学工作中一直观察学生,发现基本上写剧本最好、拍片子出色的学生,都有从小就喜欢读书的习惯。

“广泛的阅读一定会加深一个人对世界的看法,拓宽他为人处世的广度和维度。我们可以有很多的兴趣爱好,但爱读书,我希望是每个孩子从小就喜欢的事。”这是父亲身体力行告诉葛竞的,也是作为母亲、老师的她一直践行的人生箴言。

(感谢接力出版社对本次采访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