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里的生命日记

作者: 嫣然

37本ICU日记,呈现的是人文关怀,展示的是对生命的热爱。

在传统观念中,护士常常是温柔、细心的女性形象,但兰州大学护理学院孙国涛,却以自己的行动打破了性别的刻板印象。他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急诊科ICU病房实习期间,为37位患者撰写ICU日记,记录了患者治疗的过程,也记录了温暖与力量。

孙国涛以独特的视角和方式,为患者提供人文关怀。不仅得到了患者和家属的认可,也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让更多人对男护士群体有了全新的认识。

弥补记忆,温暖人心

孙国涛出生在山东省菏泽市的一个偏远小村庄,父母是朴实的农民,终日在田间劳作。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孙国涛早早便开始帮父母干农活,体会到了生活的不易,也为日后的努力打下了基础。

艰苦的生活不仅磨炼了孙国涛的体力,也让他对未来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他明白,只有通过学习,增强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才能成为父母的坚强后盾。

2022年,孙国涛本科学业完成后,进入兰州大学护理专业攻读研究生。第二年,他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ICU病房实习,成了一名实习护士。与普通病房不同,ICU病房是一台全年无休、全天候运转的生命守护机器,也是医护人员与死神较量的前线。

在这里,一名护士通常需要同时照看3名患者。患者们意识模糊,无法自理,甚至分不清白天黑夜,也因此“丢失”了很多记忆。即便抢救过来,许多患者在转入普通病房后,还会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孙国涛想要改变这个状况。

孙国涛在网上发现了“ICU日记”这种形式,他认为很有意义。一方面,通过日记的方式,为患者记录下在ICU期间的治疗过程和点滴经历,帮助他们找回这段记忆,提供心理支持,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另一方面,ICU的患者家属往往无法时刻陪伴在患者身边,只能通过短暂的探视来了解患者的情况。通过日记,家属也能感受到医护人员对患者的关心和照顾,从而缓解他们的焦虑和恐惧。想到这里,孙国涛将ICU日记纳入自己的研究方向,并付诸实践。

不久后,一位刚接受过肺部手术的老人被转入ICU,接受了气管插管、中心静脉置管等治疗……老人情绪很低落。为了安抚老人的情绪,孙国涛不仅精心护理,还准备为老人写一本ICU日记,记录他在ICU治疗的全过程。

起初,老人的家属担忧日记会泄露隐私,不太愿意。孙国涛便与他们沟通,说明了日记的重要性,强调了隐私保护。基于对孙国涛的信任,家属同意了。孙国涛第一本ICU日记就此诞生。

“亲爱的爷爷,今天是您进入ICU的第一天,也是我为您写的第一篇ICU日记。在这里,您接受了气管插管、中心静脉置管、打针抽血等一系列治疗……”

“今天是您进入ICU的第二天,我帮您翻身、拍背、排痰,您看起来精神了一些,希望您能快快好起来,加油,爷爷……”

“今天,我们带您进行了康复锻炼,您在椅子上坐不住,我们就用吊车把您从床上吊起来,您全程配合得很好,您太棒了……”

“您在ICU已经10天了,恢复得很好,看来您离转出ICU的时间又近了一步。转入康复病房后,您还要继续康复训练。爷爷,真为您感到高兴……”

两周后,老人转入普通病房,孙国涛开始整理这本日记。他将手写日记拍成照片,制作成图文并茂的日记。当他小心翼翼地完成这一切,将日记交给老人的儿子时,心中不免有些忐忑,不确定对方会对日记作何评价。

在孙国涛的期待中,老人的儿子好奇地翻开了日记。日记中温婉的笔触、琐碎的记录,句句情真意切,让他心中一动。他表示,自从老人进入ICU后,自己的心也仿佛被带进了ICU。除了担心和恐惧,就是无尽的牵挂。读了日记后,他们才知道,在ICU中,除了全面的治疗,还有细致入微的人文关怀。

后来,老人的儿子又将日记逐字逐句读给老人听。老人一边听一边抹泪,感谢孙国涛为他所做的一切。这本日记不仅为他带来了情感慰藉,重拾了失落的记忆,更增强了他战胜病魔的信心。因为在他的身后,还站着无数个白衣天使。

将经历的“苦”转化为“甜”,是孙国涛在护理领域迈出的重要一步,让他在ICU日记中找到了前行的道路。

凝聚深情,传递希望

实习工作日渐深入,孙国涛意识到,精心的护理和详细的记录是他能为患者提供的有力支持和鼓励。第一本日记获得的好评,激发他思考如何将日记写得更加细致和完善。

ICU是一个对生命极为敏感的地方,患者家属无法时刻陪伴在旁,但他们对于亲人的牵挂无时无刻不在。在有限的探视时间,他们尽可能地多陪伴亲人,传递给亲人无限的求生希望。孙国涛时常目睹此类情景,希望能将这份爱与希望传递下去。女孩小玲就是他见过最具代表性的例子。

小玲才11岁,因一场车祸被送入ICU,昏迷不醒。每天的探视时间,小玲的父亲总会守在女儿身边,紧握她的小手,低声呼唤她的名字。孙国涛内心也很难受。为此,他不仅在护理上细心照料,也在日记中更加细致地记录了父亲和女儿的情况。

“今天是你进入ICU的第二天,你的父亲又来看你了,但你仍然昏迷不醒……”

“今天是你进入ICU的第四天。小妹妹,你还不醒来,你的父亲有多担心你知道吗?你一定要坚强……”

“你一定要早点儿好起来,你的父亲在等你回家……”

终于有一天,在父亲的轻声呼唤中,小玲的手指微微动了,眼睛慢慢睁开。小玲的父亲喜极而泣,激动地喊道:“医生,快来看,我女儿醒了!”他欣喜若狂的模样也被孙国涛详细地记录了下来。

“经历了8天的生死考验,你终于在父亲的呼唤中醒来。你睁开眼睛的那一刻,你的父亲流下了期盼已久的泪水……”

“今天是你进入ICU的第九天,你的情况正在慢慢好转,真为你感到高兴。”

小玲的情况逐渐好转,被转入普通病房。孙国涛仔细将日记整理成册连同一个圣诞老人玩偶。当听到小玲说“谢谢哥哥”时,孙国涛心中涌起了一股甜蜜。亲眼目睹过小玲与死神抗争的他,很能体会到这声“哥哥”的珍贵。

小玲的父亲在翻阅日记时也流下了眼泪。日记中的真实细节仿佛又将他带回了那些难忘的日子。此时,小玲的一句“爸爸”,对于他来说,是世上最无价的。

小玲出院后,孙国涛仍然与小玲一家保持联系。小玲的父亲通过微信向孙国涛讲述小玲的恢复情况,比如她何时能够拄拐行走,何时能够上学。后来,小玲去医院摘除钢板时再次与孙国涛见面,看到小玲恢复得很好,孙国涛感到由衷地高兴。他还送给小玲几个本子,鼓励她要好好学习,好好听爸爸的话。

一本ICU日记让小玲一家与孙国涛的关系从医患变为朋友。对孙国涛来说,这不仅是欣慰,更是满足。

医属连心,共克难关

在ICU病房里,患者们来来去去,孙国涛的日记也在不断积累。虽然大部分日记都是由孙国涛独自书写,但其中有一本却凝聚了他与患者家属共同的心血。

2024年1月,70岁的崔奶奶因为重度肺炎感染被送进了ICU病房。她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糖尿病、轻微乳腺癌等多种病症,需要格外精心的照护。然而,崔奶奶大部分时间意识不清,醒来时也十分烦躁。当时,陪伴在她身边的只有70多岁的老伴儿,年事已高的他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而女儿霜霜远在外地。面对这样的情况,孙国涛在照顾崔奶奶时更加用心,日记记录得也越发细致。

“昨天晚上11点多,您从急诊转到了ICU……您的情况很不好,为了您的治疗,我们在您的脖子旁边做了一个深静脉置管,现在吃饭喝水,是从胃管里面给您打……”

“晚上您老伴儿进来看您。爷爷告诉我,如果您烦躁时需要陪护,他就进来照顾您。爷爷一直拉着您的手,静静地看着您……爷爷很心疼您,您一定要快点好起来……”

第三天,崔奶奶的女儿霜霜从杭州匆匆赶回了兰州。当走进ICU病房,看到母亲身上插满了各种管子,她一脸惊恐。她走到病床前,紧紧抓住母亲的手。崔奶奶的手软绵绵的,不似以前牵着她上学时那般有力。霜霜忍不住放声大哭。崔奶奶缓缓睁开眼睛,用微弱的声音问:“小霜吗?你去哪里了?我好想你。”霜霜哽咽着说:“我去考试了。”崔奶奶又问:“找到工作了吗?”霜霜一边点头,一边将脸贴在母亲脸上。

孙国涛从霜霜的脸上看到了自责,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和霜霜共同记录日记。患者的病痛固然需要治疗,家属的情绪同样不容忽视。共同记录的日记不仅能补上治疗期间的记忆空白,还能让家属切身参与到患者的照护中。他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霜霜,她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就这样,ICU亲情日记诞生了。

在日记里,霜霜认真地记录下了自己陪护的过程:“心跳122。妈妈,上午您灌肠了,您把床单弄脏了。护理人员给您换了,ICU的护士真厉害,他们要面对各种极端情况。”

“今天爸爸给您做了烩面,医生说您能吃点固食了……您沉浸在回忆中,回忆里有姥姥、姥爷、爸爸,还有您的侄儿,您说等好了要去感谢所有人……”

孙国涛则详细记录了医疗照护的过程:“您的肺部还有感染,血糖也高,我们给您用了抗感染和降血糖的药……我们会加强给您拍背、翻身,防止您的皮肤压红……”

“今天是腊月二十三,传统上的小年,也是您进ICU的第七天,跟您第一天进ICU的情况相比,您好了很多……霜霜已经收拾好家里,爷爷在等着您回家团圆呢,您要加油哦……今天给您拔除了中心静脉导管……”

春节前两天,崔奶奶顺利出院了。当霜霜将日记交给孙国涛汇编整理时,他看到了霜霜对医护人员工作的认可和感恩。此时,孙国涛又有了新的灵感,他希望成立一个ICU日记团队,让医护人员、家属、亲戚朋友甚至志愿者、实习生都能参与其中。

到2025年年初,孙国涛已经写了37本日记。这些日记不仅弥补了患者缺失的记忆,展现了生命的坚韧和亲情的美好,也让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有了更紧密的联系,更让孙国涛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