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应以未来为导向

作者: 王人平

作为父母,我们一定要关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培养孩子有能力去面对20年后的那个时代。

在科技不断进步、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父母需要具备未来思维。未来思维是一种以未来为导向的思维方式,它要求我们在思考和决策时,不仅关注当前的情况,还要能够预见未来可能的变化和趋势。具体到家庭教育,就是以社会的未来发展和孩子的未来幸福为导向,进行思考和实践的思维方式。

未来思维具有前瞻性、灵活性、创新性、系统性、可持续性等特点,立足为孩子提供一个适应未来发展的榜样示范和教育环境。

父母要具有未来思维

孩子是学习在现在,生活在未来的。教育的使命之一,就在于通过价值观的塑造、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等全方位的教育,帮助孩子为未来的社会、经济和技术环境做好准备。

遗憾的是,父母的价值观、教育观、亲子观的形成,都与自己的原生家庭和童年经历密切相关,我们今天教育孩子的理念和方式,教给孩子的知识和经验,往往是来自过去,忽视了孩子是将要生活在未来的人。

举个例子,我小时候,需要的一项技能是劈柴火、点炉子,因为那时候大家都住在平房,谁先回家,谁就先要把炉子点起来,以供取暖和做饭用。但显然,这种技能对今天的孩子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城市集中供暖,楼房中根本没有烧木柴的炉子,更不用说自己去点火了。

所以说,教育要面向未来,否则,很可能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了大量的知识和技能,却与时代脱节、与社会脱节,毕业即失业,看似赢了所有对手,却输给了时代。

科技变革加速,职业结构变迁,都对教育变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也要求我们要有未来思维。当今世界,科技飞速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工程等新兴技术不断涌现,深刻改变着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很多新职业不断产生和涌现,传统职业逐渐消亡或转型。

教育改革虽然在不断推进,但本质上还是没有摆脱工业社会的教育逻辑,即单一化、标准化、效率至上、大规模复制,把学校当成工厂和车间,把人改造成同质化的人力资本。中小学阶段的普遍鸡娃和极度内卷,以及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一定程度上都与教育理念还没有走出工业社会的教育逻辑有关。人工智能的发展让知识和同质化的人力资本变得越来越低廉。

关注科技和社会发展

那么,父母又该如何将未来思维落实到教育实践中去呢?

我想,首先要让教育回归“育人”的定位,培养孩子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而不是一个只会学习和生产的工具。教育的使命原本就是指向“学以成人”,唤醒孩子内在的动力和觉悟。而长期功利化、同质化、应试化的教育,让一些父母在不知不觉间也加入鸡娃大军,给孩子不断添加各种猛药和激素,试图尽快催肥,而忽视了孩子的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精神独立,导致很多孩子早早出现疲惫不堪、未老先衰等症状,甚至抑郁、辍学、自杀。

如果父母能秉持未来思维,关注未来社会的变化和趋势,就会减少很多眼下的焦虑和盲从,对孩子的教育就会变得更加从容和自信。

随着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以知识的记忆、存储和寻求各种问题“答案”为目标的教育终将失去意义,大语言模型能给出的答案,会更加系统和专业。教育的变革方向必须转向重新发现“人”的价值,激发出孩子的独特天赋、热情和生命力,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人”,而不是成为只会考试和工作的“工具人”。

这意味着,今天教育孩子时强调的“有用”的知识和技能,在未来恰恰可能是最无用的,因为抓取、存储和输出这些有用的知识和技能,恰恰是人工智能最擅长的。而今天被视为那些无用的东西,比如孩子的好奇心、直觉、审美、想象力、意义感等,这些让人成为人,有别于智能机器的品质和能力将越发重要。人工智能越是发展,人性越需要自由地绽放。

其次,父母要立足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全面、完整,能自我驱动的人。只有具备跨学科、跨职业、跨场景的通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未来才可能在不同职业和场景间转换。我经常被一些父母问到,孩子学文科好还是学理科好,答案是不要太过区分文科与理科。未来,无论从事任何职业,孩子都需要一种能力,就是对人文与科学的热爱和融合。

我做研学营,每一期都会给孩子们开设星空课和诗词课。如果说我希望借助“星空课”带孩子进入科学的殿堂,去向外探索人类新的疆域,给孩子以“求知求真”的理性之光。那么,我则希望能借助“诗词课”帮助孩子找到一条向内探求的路,去领悟“认识自己”的人生智慧。我相信,未来的世界属于那些能将人文和科学很好融合在一起的人,他们将更有可能创造一个更完整、更和谐、更美好的世界。

科技越是发展,越需要人文艺术来滋养人性,提升审美,塑造价值观。如果缺少人文艺术的引导,科学技术不仅会变得功利化,甚至可能是危险的,给人类带来无法估量的灾难。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帮助孩子变得更强,还要激发孩子人性的美好和光辉得以自由地绽放。即便有些功利地从就业和成就的视角看,未来一个孩子的成功将很大程度上来自他处理不能用算法解决的问题的能力,处理非结构化问题和应对新情况时的表现。如果父母过于功利地看待文科、理科,不仅局限了孩子当下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探索,也减少了孩子未来的选择和可能性。

所以,父母最需要做的是在当下尽力去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发展出孩子爱学习、会学习的底层品质和能力,提升孩子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这是一个孩子得以自由飞翔的两只翅膀。

最后,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学会留白,是父母拥有未来思维最重要的体现。在科技飞速发展、信息几何级增长的时代,孩子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便捷、畅通和多元,他们在很多方面其实要比父母一代懂得更多。父母一定要有自知之明,不要总是想着对孩子指指点点,5年、10年之后,连我们自己可能都要去重新学习一门新技能,寻找一份新工作,又如何有能力去设计一个有着无限可能性的孩子的人生呢?孩子未来将要从事的职业,甚至有可能现在都还没有出现。

因此,对待孩子,要多一份谦卑和敬畏,孩子比我们离时代和未来更近,他们的思维模式、生活方式代表了未来社会的形态和趋势。在对孩子的教育上,我们要秉持未来思维,学会留白,相信孩子内在自我成长的动力、能力和秩序。孩子自己人生的意义,需要他们自己去发现、去定义、去完成。

走老路,到不了新的地方。父母要以未来为导向,发展出孩子自我驱动、自主学习、自我实现的意识和能力,以成就孩子未来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