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子治家格言》中的修身齐家之道
作者: 刘余莉 邓超然《朱子治家格言》被誉为“物理人情之朗鉴,昏衢黑夜之清灯”,为后世修身齐家、成德立业提供了具体而生动的指南。
朱柏庐是明末清初著名的理学家,以崇尚儒家伦理道德、重视家族教育而闻名于世。他在总结前人家训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与儒家修养,编撰出一部经典家训文献—《朱子治家格言》,以垂训后世。
个人品德修养: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居身务期质朴”是《朱子治家格言》贯穿始终的价值观。朱柏庐淡泊名利,仅以简陋瓦屋为居,他常说:“自奉必须俭约。”朱氏家训以仁爱为根,主张“兼济天下”。相传邻里一户突遭大雨毁屋,朱氏一家主动腾出厢房,并施粥济困。朱柏庐教诲子孙要做到“人之急难,当恻然为怀”。
《朱子治家格言》指出节俭为本、仁爱为先的重要性,彰显了个人品德修养在家庭与社会中的奠基作用。在现代生活中,家长也要以身作则,让孩子养成勤俭的好习惯,同时,教育孩子学会关爱他人,培养社会责任感。
家庭治理之道: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
朱柏庐在《清史列传》中被列为“孝义第一”。每逢节日,他必亲自主持祭祀,教育子孙慎终追远,勉励后辈以祖辈的品行为楷模。朱柏庐还强调兄弟之间应彼此友爱。相传有次因田地分配问题,朱家两个兄弟发生争执。朱柏庐闻讯,设宴邀请他们共叙亲情。他讲述了舜帝容忍兄弟、最终感化家人的故事。两人听后深感惭愧,主动和解,从此家中再无因此类事而争执。
注重家族文化的传承对每一个家庭意义深远,父母可以通过讲述家族故事、家族美德等方式,培养孩子的家族荣誉感和归属感,同时,让他们学会珍惜家人的付出和关爱,也是家庭和睦的重要基础。
社会处世哲学: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
“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此语告诫人们,在言行中应以谦虚自持为本,始终保持理性与平和。朱柏庐年轻时与友人论学,因言辞稍显激烈,致使友人愤然离席。朱柏庐深感失礼,立即写信致歉,并登门道歉,诚恳的态度令友人深为感动。事后,朱柏庐时常自省并教诲子孙:“言过不如少言,气盛不如气和。”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道出了真善与伪善的区别。朱柏庐一生崇尚朴实无华的品行,提出“施惠勿念,受恩莫忘”的行为道德准则,而他的以身作则亦被乡邻广为传颂,形成以诚待人的社会风气。
朱柏庐强调以谦逊、真诚之心待人,倡导反思、宽容等美德,为化解现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人际关系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滋养。生活中,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诚信意识和道德品质,让他们学会以诚待人、以德立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