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子不愿回老家探亲 等
作者: 阿达丽儿子不愿回老家探亲
Q:13岁的儿子坚决不跟我回姥姥家探亲(准备清明节回),软硬兼施都不听。我已经连续3年没回娘家了,但最后还是依了他。到时不带他回去,我注定过得不开心。儿子不以为然,还反问我为何不回家。我该怎么办呢?
A:已经这样了,就先简单粗暴地决定吧。如果是全家一起回,告诉孩子没有选择余地,必须回,但在回去的天数上,可以参考下他的意见。如果家中有人留下比如父亲,这次你就先自己回。
有些父母习惯照搬国外的教育理念。比如“尊重孩子”,大事小事全都征求孩子的意见,不分角色和边界,甚至不负责任,最后被孩子折磨得无所适从;比如“接纳孩子的情绪”,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不分特质、不分情景地接纳,最终孩子要么是天不怕、地不怕,要么一丁点儿事就情绪崩溃。
家庭教育有两个底线要坚持。一是不能触犯法律,做守法的好公民;二是要懂礼义廉耻,守住华夏文明古国几千年来坚守的好传统,尤其是良好的家风。
第一个自不必多说,第二个在近几年有复兴的趋势,逐渐被重视。传统节假日如春节、清明节回家看望父母,孩子跟随我们看望长辈是天经地义之事,何须商量?为什么要商量?一定要在这样的事情上去征求孩子的意见,才是体现了父母多么开明、民主吗?
作为父母,身份很多,可以是孩子的朋友,但更应该是孩子的教育者、优良秩序的传承者,要具备长辈的尊严和理性。孩子虽然是自己的主人,但在未成年之前,依旧有个身份是“学习者”,需要父母的引导。所以,在家庭里,必须有规则和契约,而且这些是不能商量、只能遵守和执行的。
社会学家发现,越是懂规则,明白自己的身份和角色,在有规则、适当被要求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社会适应能力越强,心理越健康,幸福力越高。
女儿往爷爷头上倒水
Q:4岁的女儿跟爷爷玩闹,将一瓶矿泉水直接倒在了老人头上。老人笑着说没事儿,我让她道了歉,还给爷爷拿了干毛巾。她爸知道后,让女儿给爷爷说100次“对不起”,并下跪求原谅。我觉得有点儿过了,请问发生这种事,该怎么教育呢?
A:4岁的孩子进入了讲规则、懂秩序的发展阶段,什么能做、什么不可以做,就是在这个阶段养成的。
因为在幼儿园工作的关系,我经常见到一些孩子不尊重老人。比如接托时,爷爷没能排在队伍最前面,小孩轻则朝老人大声嚷嚷,重则对老人拳打脚踢,而老人只会宠溺地“呵呵”一笑。
孩子2岁后,开始用各种行为试探人、事和自由的边界。在这个阶段,成人要勇于对孩子的不当行为说“不”,告诉他什么是不被允许的,到了4岁时,往老人头上倒水、对老人拳打脚踢这样的事就不会出现。也不乏家长会“以牙还牙”,即往孩子头上倒水。这种做法属于行为主义的一种,爸爸的做法也在这个理论范畴。但需要考虑如此教育,孩子就能真的记住要尊重长辈,这么做是不对的吗?
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这些年强调“文化自信”,其中传统文化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认为“养小德才能成大德”,强调“家庭和睦、家教良好、家风端正,子女才能健康成长,社会才能健康发展”。
守住亲情观、严格家教家风体现在方方面面,最终都是由父母以身作则尊重长辈,孩子耳濡目染等生活琐事组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