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岁少年的离家风波
作者: 曾小亮在青少年的世界里,每一个决定都可能隐藏着深层的心理动机。
小军的“功夫梦”急坏妈妈
早晨刚上班,我接到了一位母亲的求助电话。她说:“曾老师,请问您有空儿吗?我儿子小军要出家,我们急需您的帮助!”放下电话,不到一个小时,小军妈妈就带着孩子打车赶了过来。
小军妈妈今年37岁,在一家物流公司上班。老公是长途货运司机,经常半个月不着家。夫妻俩都忙,于是把小军交给奶奶照顾。小军性格有些内向,不喜欢出去玩儿,朋友也不多。前几年,妈妈发现小军经常捧着手机玩儿游戏、刷短视频,有些上瘾,便想让他控制一下,但效果甚微。最近,12岁的小军突然告诉妈妈,他想去山里学武功。
最开始,妈妈以为他在开玩笑,但没有想到,小军不知道从哪里弄来了习武服,经常在家里穿,还收藏了不少习武用的物件。最近,他做了一件让父母崩溃甚至惊动派出所的事情。那天晚上,小军妈妈做好了饭,左等右等不见小军回家,电话询问老师同学,都说早就放学了。小军妈妈慌了,赶紧发动亲朋好友帮助寻找,甚至报了警。在民警的协助下,通过调取监控视频,发现小军独自去了火车站。
一家人赶到火车站,在候车室见到了小军。小军告诉妈妈,他想去外省的某山,已经在网上查了路线,也做好了规划和准备,想过去试一试,看看人家能否收他为徒。小军妈妈一把将儿子搂在怀里,眼泪直流。接下来的几天,她每天都睡不着觉,觉得小军的心理出了问题。通过朋友介绍,她找到了我。
了解了大概情况后,我和小军妈妈表示,想单独和孩子聊聊。小军看上去是个很乖顺的孩子,有些拘谨。我和他开玩笑:“为什么非要离家去学武功呢?在家里学不行吗?”小军笑了,告诉我他最近经常在手机视频中看到一些关于习武的画面,穿着古装,在青山绿水间生活,学习武术或者古老的文化知识,这样的生活一定特别有意思。
我问他:“如果真去山里学武功,还怎么上学呢?”小军有些低落地回答:“我不想上学了,没意思。”
从小军的叙述中,我得知,他成绩不好,跟不上老师的教学进度,期末好几门功课都不及格,被同学嘲笑,也被父母严厉批评。渐渐地,他越来越不喜欢上学,经常装病逃课。
有一天,他逃学到学校附近的湖边。清风拂过,他感到一丝轻松,想到在视频中看到的习武场景,心想,如果去山上拜师习武,就能无拘无束、逍遥自在,多好!
我点头表示理解他的感受,问他学业上的压力有没有和父母或者老师讲。小军说自己经常听爸爸妈妈抱怨工作辛苦,生活不容易,感觉他们的压力非常大,就不愿意再给他们增加烦恼了。
这下,我彻底明白了小军的心思。一方面,在缺乏温暖和沟通的家庭环境中,他感到孤独无助。父母很少和他交流,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缺少三观方面的引导,再加上父母经常在他面前抱怨日常生活的烦恼,导致他想逃避现实。另一方面,小军性格比较内向,没有好朋友,没有找到足够的自我认同。小军可能认为去山上拜师习武,大家都是平等的,可以获得新的身份和归属感。
释压和引导帮孩子回归现实
我安慰小军妈妈不要过于担心,孩子也许并不了解习武意味着什么,只是单纯地被影视剧里习武的仪式感和宁静氛围所吸引。听了我的解释,小军妈妈如释重负般松了口气:“但他现在像走火入魔一样非要离家出走,我该怎样去帮助他呢?”
我告诉小军妈妈,首先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安全的沟通环境,和他好好谈心。可以找一个安静、舒适且没有干扰的空间进行交流,比如小军的卧室或者书房。让孩子感受到这是一次平等的对话,而不是一场审讯。
当交流开始时,可以和小军一起坐下来,目光平视,用温和的语气开始对话。例如,小军妈妈可以这样说:“宝贝,我们来聊一聊。你为什么想去山里习武?我很想听听你的想法呢。”
在交流时,要认真倾听小军的想法和感受,给足他时间和机会来表达自己。一定不能急于打断或者否定孩子的想法,而是要鼓励他详细地说出产生这种念头的原因。
小军可能会说,他觉得习武的生活很闲适,没有学习的压力,或者他对习武的仪式和文化很感兴趣。这时要认真倾听,并适时给予回应,比如点头表示理解,并告诉他:“我能理解你为什么会这样想,那种安静的氛围确实很吸引人。”
沟通的过程中,要表达对小军的关心和爱,让孩子知道父母是在乎他的,无论他有什么样的想法,父母都可以通过拥抱、抚摸头、握手等肢体语言来传达这份情感。同时也要用语言表达:“我们很爱你,你对我们来说是最重要的,我们只是想了解你的想法,因为我们很担心你。”
这样的表达可以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支持,降低防御心理。
小军妈妈也可以带孩子一起查阅相关资料,以平和、客观的方式向他介绍习武生活的真实情况。让他了解,去山上习武并不只是在青山绿水间玩耍,或者进行一些有趣的仪式。习武会异常艰辛,需要有很强的自律性和耐心才能完成。
接着,和孩子一起对比在家生活和去山上习武生活的优缺点。比如,在学校可以接受文化知识、艺术、体育等全面的教育,能够帮助他更好地了解世界;在家里可以和家人、朋友一起度过快乐的时光,看电影、旅游、参加各种有趣的活动。
同时,可以适当地提及独自去山上习武的局限,然后表明对孩子爱好的支持,比如对他说:“如果你真的喜欢武术,妈妈支持你报一个武术班学习。”
最关键的是,父母要明白小军之所以有去山上习武的想法,根源在于学校和家庭的压力让他产生了逃避现实的心理需求。在之后的生活中,一定要给孩子减压。只有经过父母的悉心关爱和正确引导,孩子才会放弃青春期不切实际的想法,回到现实生活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