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与孩子的界限在哪里

作者: 谢际春

界限并不是为了让人们保持距离变得疏远,志愿者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是否越界,重点在于内在对心理界限的遵守。

在“种爱计划”和其他留守儿童援助项目中,遇到类似孩子请求“我想让你带我去……玩”的问题时,志愿者经常会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一方面,志愿者都很有爱心,当和孩子接触、建立友谊后,面对孩子的渴求,很想满足,尤其是这些请求对于志愿者来说可能并不构成负担;另一方面,受过培训的志愿者知道,要和受助者保持一定的界限,不能过度卷入他们的生活。

带孩子游玩这样的事情,既涉及是否要将孩子带入自己的私人生活领域,更要考虑此举是否会对孩子有长远影响:有的孩子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设立了目标;有的孩子学会了感恩、努力、奋进;也有个别孩子内心失衡、抱怨出生不公平,或被放大的欲望促使不断提要求。

孩子对志愿者产生依恋,志愿者被激起怜爱,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人性反应。很多志愿者和孩子多年后仍保持联系,这是一种双向奔赴的美好,不必因噎废食。

保持界限的目的不是为了让人们保持距离,界限并不限制亲近,二者不是对立的。助人的伦理包括界限的设定,最根本的出发点在于,不得以任何形式损害被助者的利益。助人关系中危害较大的侵入性关系是打破边界,没有把对方特别是孩子当作完整、独立的人来尊重和对待。侵入性关系的表现可从明显的控制、要求对方听话顺从,到不易识别的“自作主张为你好”,直至严重的PUA、共生、寄生关系等。

作为志愿者,比较有可能出问题的地方在“为你好”上。通常有两个来源,一个是未经处理的助人情结在作怪,一个是不成熟、未经分析的自恋。

当自己经常过于热切(比如来自朋友、同行志愿者的反馈),过分可怜、同情留守儿童,时时心怀愧疚不能满足孩子的要求,甚至有时感到自己在讨好时,就要警惕助人情结。

自恋表现为自以为是,即我认为好、认为对的事情,不由分说、不容反驳地加诸对方,没有得到孩子的允许和邀请就跨越边界去“帮助”他,甚至当孩子提出异议时,自己感到委屈,或者愤怒生气、指责孩子不懂得感恩等。

所以,有些情况是为了满足志愿者的利益而非受助者。哪怕孩子享受了经济上的救济,但在心理上的利益仍是受损的。可见,是否越界重点在于内在对心理界限的遵守。因此,志愿者对自我的觉察和分析是至关重要的,然后才能把自己的需求、界限,与受助者的真实需求、界限区分开来。

模糊界限的并不一定总是志愿者,孩子也有可能因为各种原因而越界。这时候,需要志愿者能够识别、引导、帮助孩子学会如何与人建立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