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带父亲去省城
作者: 陶敏父亲,恰似那永不停歇的陀螺,在岁月的磨盘上操劳了半生。即便退休后,那两家五金日杂店依旧是心头的牵挂,他难有片刻清闲。春节期间,我与姊妹轮番劝说,话语里满是期待与关切,终于说动了父亲,一家人前往省城武汉,共度一个别样的新春。
五小时车程后,我们到达第一站:户部巷。这里是武汉充满市井烟火气的美食集中地,是吃货们的集中营,曾被誉为“汉味小吃第一巷”。走进门楼,此起彼伏的吆喝声和摩肩接踵的人流,随处可见的新年氛围,不断地冲击着人的中枢神经。店前摆的、锅里煎的、箱上烤的、笼里蒸的,全都冒着热气。父亲在人群中穿梭着,观望着,欣赏着,我们在后面紧跟着。人群中70岁的父亲变得灵动、轻盈起来,精神抖擞地在我们视线范围内穿行。
来到户部巷必吃“蔡林记”热气腾腾的“炸酱热干面”。金黄色的碱面浇上一勺炸酱,撒上绿油油的葱花,搭配红通通的辣椒酱,再来一点白色的蒜末、零星的芝麻,加点橘红色萝卜丁,看了就让人垂涎三尺。父亲吃得津津有味。再搭配一个面窝、一碗米酒时,父亲连连说“够了,够了”。逛到“老何记豆皮大王”店,远远就能闻到蛋香味。看着锅里豆皮金黄油亮,中间露出熟透的肉丁、多汁的香菇、鲜脆的冬笋和黏糊糊的糯米,排队也变成一种享受。买上两份,父亲尝了口,说“糯米挺筋道”。
在一片走马观花中眼前一亮,伫立在司门口的黄鹤楼亮灯了。层层叠叠的黄色灯光,照亮楼宇的每个角落,远远地就能让人感受厚重的底蕴。“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此刻,司门口的地铁口前聚集了大批拍照打卡的人,各自忙碌地找角度、摆姿势,得到最佳同框照片。夜幕下的黄鹤楼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迷人的光芒。父亲被这氛围感染,也迅速找到最佳位置,喊我给他拍照,“咔咔”声里,父亲与黄鹤楼的合影便定格了。
当黄鹤楼灯光暗淡下来,我们随着人流穿过天桥,步行差不多一千米就来到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漫步在这座雄伟壮观的钢铁巨龙上,“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气势和雄浑跃然眼前。当飞驰而过的火车从脚底(一层)呼啸而过时,父亲沉浸其中激动地说:“毛泽东诗词里的气势磅礴,我今天亲自体验了。”远眺,夜幕中的江景、霓虹、楼宇水天相接,视野的开阔让人心旷神怡。父亲边欣赏边感叹武汉的繁荣和日新月异的变化。
逛累了,我们去繁华的江汉路吃“良友老火锅”,歇歇脚,结束一天的行程。
第二天早餐后,我带着父亲去逛东湖。这时的东湖尽管少了垂柳、绿荷,略带寒意,但也别有一番韵味。草木萌动,兰花芬芳,蜡梅绽放,快门声、欢笑声不绝于耳。漫步在东湖绿道上,大红灯笼挂满东湖每个角落,观光车穿梭其中,车前绑着“中国红”的骑行人格外惹眼。满满的新春氛围感染着每一位游客。一眼望不到边的湖水,三三两两划船的人,湖中嬉戏的野鸟,构成了一幅初春画卷。父亲的精力格外充沛,跟着我们丝毫未觉累和疲乏,我们拍照、留影,感受这座城市的多元与包容。
中午带着父亲去景区外的湖北特色菜馆点了地道武汉菜——“洪山菜薹”“红烧武昌鱼”“排骨藕汤”。汉味美食在舌尖跳跃,我们感受着味蕾之舞带来的幸福和满足……
返程中,我们一路探讨着这趟省城之行,大家畅所欲言地表达武汉在历史、在文化、在生活、在街头的美,父亲也积极地参与其中。
编辑|郭绪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