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失业宝妈退坑“精装朋友圈”
作者: 堂前谭晶晶在年近40岁的时候被公司裁员。为了不被同事怜悯或同情,她精心“装修”朋友圈,搭建优雅人设,直到有一天,被同事当场拆穿。
以下是谭晶晶的讲述——
中年失业的体面
三个月前,人事总监将我叫到会议室,通知我要换团队。近两年楼市骤冷,作为乙方的房地产广告公司日子更加难过。
我进办公室之前,心里转过各种猜测,换团队是其中最不痛不痒的,便放下一大半心来:“这个完全没问题,工资还是一样的吧?”
他笑笑说:“收入不变的,不过有一点你要做好心理准备,他们团队经常出差,一出门就是七八天,你能接受吗?”
我心里咯噔一下,顿时被逼入了两难之境。如果辞职,行业目前处于低迷期,我已经近40岁,在市场上不好找工作。孩子爸爸早就被派往外地任职,如果不辞职,我就没有时间陪伴孩子。由不得我多想,公司这次的岗位调整,也许正是为我“量身定制”。
这不是公司第一次“降本增效”。早在去年,公司曾对薪资发放标准做出过重大调整。那一次,一半同事提了辞职。我的月收入也被砍掉了将近一半,每月工资单上的数字,从五位数变成了四位数。
然而,变相降薪不到一年,我又需要在“放弃照顾孩子”和“辞职”之间做出选择。
我和孩子爸爸讨论了两天,照顾好孩子是一切的前提,在此基础上,如果能由“辞职”变为“辞退”,我可以领取总计超10万元的赔偿,这不是一笔小数目。
毕竟,家里每年还房贷就需要10多万,一年总支出不低于25万。孩子爸爸的个人收入虽然能覆盖,但大部分都以年终奖形式发放,平时日常开支还是以我为主。
我重新与人事总监坐在谈判桌前,真诚表达了我面临的困难和诉求。
他表示理解,但无能为力:“公司也有公司的困难,为了当地的就业率,我们不能主动辞退员工。”
我实在不是一个好的谈判者。从业以来,虽然换过好几家公司,但我始终遵循“好聚好散”的原则,竭力保住彼此的体面。
所以当公司拒绝辞退我,我毫无办法。顶着银行200多万贷款,瞅着账号里30来万存款总额,我微笑接受,体面告别。
不想让家人跟着焦虑,失业的事我暂时没有告诉任何人。为了维持上班的假象,我面临的第一个难关,是演好每一天的戏。
早上七点,我照例匆匆起床,将孩子从被窝里拉起,等她穿戴洗漱完。七点三十分左右,爷爷早锻炼回来,骑上小电驴送孩子上学。
我这才松懈下来,空落落的,就像一根紧绷的弦突然断开了。
再不用半跑着挤进地铁,赶在到站前打开钉钉,争分夺秒地按下打卡键。但我还是照着往日的节奏,化精致的妆,穿体面的裙装,在婆婆收拾碗筷的时候急吼吼地出门。
唯一不同的是,我的目的地是图书馆。到了之后,我第一时间把手机里的旧照筛一遍,选取一张咖啡特写的照片,背景是工位,写上“又是能量满满的一天”,加上两个小太阳的表情,发送到朋友圈里。
这条朋友圈,只对“家人亲戚”“同学朋友”可见。我用朋友圈动态,假装一个积极向上、忙于工作的形象。
第二条朋友圈,我选在下午发出,往往是一场精致的下午茶,有好看的摆盘,恰到好处的自然光,充盈着满满的松弛感。这条朋友圈,只对“同事同行”可见。
我们这行的圈子很小,我离职的消息,相信有不少前同事都听说了。在他们的想象中,我失业后的状态会是怎样的?我很担心被怜悯或同情,我需要用朋友圈来搭建失业后的人设——优雅的、闲逸的、岁月静好的。
精装人设被戳破
我挑选旧照的标准有三个:第一,照片越旧越好,即便发过朋友圈,也没人记得;第二,照片越美越好,同样一杯咖啡,拍出高级感才能体现我的审美;第三,照片需要显得“贵”一点,表达出我的消费并没有降级。
当然,这种方式有一个缺陷,那就是旧照不够用。同一个场景的照片,我通常只舍得发一张,剩下的先存着,等两三个月后,再用一轮。
现拍的照片,我也有自己的省钱窍门。
通常,我先在大众点评上选定好看的咖啡厅、新中式茶空间,不论是环境或餐品都够出片。然后再从中挑选有“到店套餐”,或能使用代金券的商家,最大限度薅羊毛。
到店后,除了自己桌上的餐点饮品、店内摆设之外,我拍摄的更多是别人桌上的餐品,把手机相机的画面拉大,偷偷拍摄别人的餐桌。每桌的餐品都不一样,我若能拍上10桌,相当于我来了10次,能够在朋友圈发上10次。
精装朋友圈后,我开始试着重新找工作。
都说“阅读是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我绝大部分的时间都坐在图书馆里,手边一本书,想让自己沉浸在书里,避免过于焦虑,但翻得更多的却是手机上的招聘APP。
线上在招的只有两家本地地产广告公司。HR在看过我的简历后似有兴趣,但听完我的离职原因、薪资需求后,并没有抛来橄榄枝。
下班后要照顾孩子,还不愿降薪求职,就这样成为一道槛,拦在我面前。
精致人设的翻车,来得很突然。
失业两个月后的一天,我发了一张艺术疗愈空间的照片。为了表现出照片是现拍现发的,这条朋友圈被我显示了位置。
但事实上,此刻我正在旁边的图书馆里。
发完朋友圈没过两分钟,微信上就收到了信息,是前同事王燕菡:“你躲在哪个角落呢?我就在疗愈馆里,找不到你啊。”
我心脏猛地一跳,随后迅速加快,仿佛要跳出胸膛。五分钟后,我跑到疗愈馆门口,缓了缓气息,才慢悠悠地走进去。
王燕菡果然坐在里面,靠近门口的位置,一边喝东西,一边翻手机。
我在她对面坐下,装作很惊喜:“你啥时候来的啊?我刚才都没看到你。几分钟前我才出门,看到你的消息我又马上转回来了。”
王燕菡一顿,略带揶揄地开口:“怪我眼神不好,在这门口坐了两小时,都没看到你。”
我感到一阵尴尬,连忙岔开话题:“今天周二啊,你不用上班吗?”
王燕菡抓了抓头:“我也失业了,这个月还有五个同事被逼辞职。这家疗愈馆是我朋友开的,正好招店员,我过来过渡一段时间。”
王燕菡做事直来直去,生活过得略微有点糙,失业后,家里房贷、车贷、老人、孩子四项固定支出,外加每月需要自己全额缴纳的社保、医保,王燕菡老公的收入并不能覆盖这些支出,而存款总有花完的时候,她背负了很大压力。
她现在天天自己做饭,很少点外卖,更不用说下馆子了。聊到失业,她便不停地向我吐槽,这一肚子的苦水,全倒进我的耳朵里,更像是我的“嘴替”。
“以前是我和孩子爸爸一起承担所有支出,自从我失业后,已经开始动用存款了。总共三十万的存款,花一分就少一分,总会有见底的时候。”
“自失业后,我没再为自己添置过任何东西,衣服鞋包、护肤彩妆都是存货。咖啡只买超市里的浓缩咖啡,平均三元一条,一盒能喝十天。”
这一次,王燕菡对我口无遮拦地倒苦水,让我一下子放松下来。离职后那些拉不下脸来的心里话,也一股脑儿跟她说了,包括我为维持体面人设,做的“预制朋友圈”。
“你幼不幼稚啊?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加上经济下行,都忙着头疼自己的一摊事呢,谁会留意你的朋友圈啊?”
我打开自己的微信通讯录,告诉她哪个同学成了银行分行长,哪个同学是某世界五百强公司的中层。被我带入行的同事,和我一样从底层做起,十来年一路摸爬滚打,已经成了事业部总经理,而我却丢了饭碗。
王燕菡沉吟了一小会,说:“你觉得自己是失败的,他们是成功的,但是难道赚钱多、职位高就成功了吗?假设那些所谓的成功者,家庭不幸福、身体不健康,你觉得他们会认为自己是人生赢家吗?”
她的话让我沉思了一阵。我拥有什么?除了失业之外,我家庭和睦,四个老人身体健康,孩子学习成绩中上,现在还拥有了大把自由时间。
细细算来,我也没有很惨,我好像找回了一些面对现实的勇气。
40岁重启又何妨
失业的事情,只有丈夫知道。当我告诉他,我被两家HR都拒之门外后,他建议我联系一些前同事,请他们内推,总会有机会。
隔行如隔山,他不了解我们这行的痛。楼市前所未有的低迷,作为服务地产的广告公司,又能好到哪里去。
每天游荡在图书馆、不事生产的日子,让我在面对丈夫时,心里多少有点发虚。以前我经常指责他袜子乱扔、垃圾不倒,他听完后回一句“你说得都对”,然后颠颠地去处理好。
失业后,我再也没说过一句。他也理所当然地把更多家务活留给我。
但王燕菡的话,给了我一点底气。我想,很多事情我可以处理得更好。趁着他周末回家,我在聊天时用玩笑口吻说:“你就是嫌弃我没收入呗,就把我当保姆使,啥家务活都丢给我。”
他白我一眼:“你是我的王母娘娘行了吧?王母娘娘,你现在都不分配任务给我,我能偷懒就偷懒喽。”
我一回味,以前都是我指使他做这做那,现在因为自己心里发虚,就没底气指使他干活。
由此及彼,我想到了家里老人。我认定的“老人不能接受失业”,也不是那么笃定了。
与丈夫商议好后,我郑重地把失业的现状和缘由告知公公婆婆。谁知,两位老人特别平静:“工作慢慢找吧,一时找不到也别急。我们舞蹈队和太极拳队里,不少人的小孩都失业了,大家都难。”
这一句话,把压在我心里的一块巨石挪开了,我根本想不到,预设中千难万难的事情,解决起来如此轻松。
晚上,我给孩子检查完作业后,告诉她:“妈妈失业了。”
四年级的孩子还没接触过“失业”的概念,她懵懂地问我:“你像伯母一样退休了吗?你的退休金和伯母一样多吗?”
我耐心解释:“失业是暂时失去了工作,没有工资,也没有退休金,和退休是不一样的。”
女儿接着问:“那你以后也要爸爸养吗?妈妈你真懒。”
一股无名火突然在心底升起,我恼羞成怒:“谁要你爸爸养?我自己有存款,我也会继续想办法赚钱。”
孩子被我吓了一跳,弱弱地说自己只是开玩笑。
我看着她蒙掉的样子,困难地开口:“妈妈不应该向你发火。妈妈想说的是,每个人都要有自食其力的能力,我会赚钱的。”
这是我的心里话。我突然意识到,我需要建立的人设,不是朋友圈里优雅的中年女性,而是现实生活中迎难而上的妈妈。
孩子正处在建立三观的重要年龄,我失业后怎样应对,将对她影响深远。在随后的几天中,我联系了身处不同公司的前同事,请他们内荐。可惜不是卡在薪资上,就是加班力度过大。
40岁的年龄、妈妈的身份,让我的百来份简历石沉大海。一位学姐在朋友圈里亮出她新出版的实体书,给了我灵感。她比我年长三四岁,网文已经写了十多年,其中三部小说实体出版。
我虽然没有她的写作天赋,但也可以试着写小故事赚稿费,补贴家用。
如今,图书馆依旧是我常去的地方。只不过现在有了目标——找杂志期刊的征文启事,在研习室里写稿,投给征稿的期刊和一些文学平台。
中午用餐时,我依旧会打开招聘APP浏览新增的岗位,给合适的投上简历,只不过没有那么急切了。即便被HR打上“不合适”的标签,也能一笑而过。
稿子自然也会被一拒再拒,上万字的短篇故事,我连着被拒了四篇。那又怎样呢?我有一台电脑、大把时间,还有理解我的家人,我不怕被拒。
努力终于有了回馈,不久之后,我的一个小故事收到了300元的稿费。
300元不多,但意义重大,它证明我能在这条路上走下去。也许现在慢一点、难一点,但未来谁说得准呢?
我把稿费取出来,给孩子网购了两套英语读本。
她捧着沉甸甸的书,哭丧着脸,跟着我从快递驿站往家走,没一会儿又笑起来:“妈妈,下一笔稿费,我要吃大餐。”
编辑/刘绮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