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体缩小

字体增大
在郎木寺
作者: 姚风在郎木寺,一位年老的喇嘛
拒绝我为他拍照:
所有的脸都是一样的
说罢,他捻动着手里的佛珠
喃喃地诵咏着经文
他那张苍老的脸,十分平静
如没有浮云掠过的蓝天
他也年轻过,难道从未心动过
为一张如花似玉的脸
因家贫,八岁走入佛门
花甲之年,阅尽无数张脸之后
他不再辩识容颜的美丑
看见的,只有五官,只有皮相
但我没有能力相信他的箴言
所见都是不一样的脸
有的缀满星辰,有的被整容刀蹂躏
有的只是一张面具
(选自本刊2025年第1期首推诗人栏目)
袁永苹品读:
有时候一首诗能够成立有着简朴的逻辑——一种观察或者说“诗人之眼”的辨析。诗人通过不断的在自我当中“滑过客观”而辨析着万物的形状,有时候是一种审视或者带有怀疑的审视。这首诗就是这一种观察的过程和结果。
诗人用一种“世俗之见”来观察眼前的老喇嘛,生出许多“心念”,整个的观察或者说分歧集中在对于“脸”的观念上。脸作为一种“相”在“我”与“老喇嘛”的心念里是不同的,“我”在这里动用了“诗人的能力”来进行分类,三种不同的脸分别代表着不同的人生选择和三种迥然不同人的本质,而这在另外一个作为对立面的“老喇嘛”那里已经被“抹平”而变为同一。
这首诗按照简朴的逻辑推进,第一二三节的书写有将诗歌引入庸俗观察的危险,“老喇嘛”所代表的超世俗世界,对于我们很难真正把握,透析得不深刻就会导致一种凡俗之见,让整首诗变得如闲话家常。幸好最后一节诗歌被引入到一个相对深入的层次,给出了一种向着纵向深度的努力。同时,“但我没有能力相信他的箴言”中的“没有能力”显现出作者的坦白和真诚,这一真诚给整首诗在认识上的无力提供了弥补,回到了我们这些普通人能够共情的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