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黑暗中你的歌声如远水闪亮”

作者: 王士强

1987年6月,由唐晓渡、王家新编选的《中国当代实验诗选》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书中收录了大量后来被称为“第三代诗人”的诗歌作品,作为“朦胧诗”“新诗潮”之后又一次重要的诗歌潮流、美学变革的呈现,它具有象征性意义,一定程度上也可视为诗歌美学和人员结构“更新换代”的开始。对于1987年的《诗林》杂志来说,一方面是保持稳定,葆有自己的风格特色,另一方面则是有所作为,开疆拓土,扩展刊物的空间和影响力。

诗歌朗诵在20世纪80年代的诗歌场域、文化场域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挥着积极作用,一些诗人甚至有着如此后歌星、影星般的“明星待遇”。此种状况在《诗林》1987年第1期所刊发的诗坛信息“成都举办大型‘中国·星星诗歌节’”中可见一斑:“被广大读者评为‘最受读者喜爱的当代中青年诗人’的十名诗人,舒婷、北岛、顾城、叶文福、傅天琳、李钢、叶延滨等汇聚成都与广大读者见面,并举办了三场讲学活动,场场都有近两千人参加,数百名没有买到讲座票的年轻人涌满了过道,表现了广大群众对诗的热爱。”《诗林》对于诗歌朗诵及朗诵诗也非常重视,本年度的重头举措之一便是开展“朗诵诗评奖”活动。第1期卷首“新春寄语”中说:“各种档次、各年龄层的诗歌爱好者的朗诵活动,是群众性诗歌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能不断地满足他们的多种需要,正是诗歌刊物工作的重任和真本事;而为此去提高朗诵诗作品的质量,是我刊新的一年进行探索的另一项工程。也许这是最有实际意义的探索吧!《诗林》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所开展的‘朗诵诗评奖’活动,表明了我们对上述问题思考后的态度。希望借此渠道,使一个品种的繁荣带动一个层面的发展,相信坚持下去,会有所得。”同期发布了“《诗林》举办朗诵诗评奖启事”,言明“为促进朗诵诗创作繁荣,充分发挥诗歌艺术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特举办‘《诗林》朗诵诗评奖’”。“凡在1987年1—6期《诗林》上发表的朗诵诗,皆属评奖范围。”评奖方法则“由《诗林》读者投票确定名次”。本年度从第2期开始设立“朗诵诗页”专栏,共发表近50人的作品。

20世纪80年代是思想解放、改革开放的时期,也是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突飞猛进的时期,“四个现代化”“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念深入人心。关于先进科学技术的想象与关于诗歌的想象是有共通性的,有识之士意识到“科学”与“诗歌”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关联,这也促成了《科学诗刊》的产生。本年度《诗林》第1期中刊有《科学诗刊》简介:“我国老一辈的著名科普作家、诗人高士其同志说:‘科学诗是科学与诗的结晶,它有声音之美,有艺术的魅力,有形象的语言,有鲜艳的色彩,有哲理,有生活,在科普百花园里,它是无比芬芳的鲜花。’《科学诗刊》就是在高老的倡导下,由他担任编委会主任委员而创办的全国唯一集中发表科学诗的专刊,它以科学诗为主,兼发各种流派、各种风格的诗作,内容新颖,样式独特,创办两年来,得到了全国科学界、文艺界许多领导和专家、诗人们的热情支持和鼓励,国防部长张爱萍为本刊题写了刊名,前不久在吉林市举行的全国首次科学诗会上,中宣部副部长、著名诗人贺敬之热情为本刊题词,称赞‘它是我国社会主义诗歌的一个重要品种’。”第1期发表了“科技工作者的诗”小辑,编者按语中说:“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的科技工作者志坚情浓,工作之余,读诗、写诗、举办沙龙、研讨诗歌,蔚然成风。可见诗国遗风无处不在,可喜可贺。”该小辑发表了一组中老年科技工作者创作的诗歌,并配发了王雪莹撰写的文章《科技沙龙与诗——记一次别开生面的沙龙活动》。该文记述了哈尔滨七〇三研究所举办的“当代诗歌的审美意识”专题报告会的情形,时任《诗林》主编巴彦布担任主讲,与科研工作者进行真诚的交流互动。“热烈的讨论进行到很晚才结束。沙龙的同志一致表示受益匪浅,犹如开了一道天窗,巴彦布同志则感慨地说:真想不到搞自然科学的同志对诗能有如此的关注、如此的高见,真是相见恨晚呢!巴彦布同志还表示一定要考虑各方面读者的审美要求,尽量给不同欣赏习惯的读者提供精神食粮。”作者在最后总结道:“事实证明,这样的对话是极其有利于诗的繁荣与发展的。诗只有首先面向广大读者,真诚地向他们敞开胸怀,才能赢得广大读者的信任和热爱!”

第2期的卷首语中披露了3年来刊物的邮局订数:“1万8千—4千9—2万!——这是《诗林》1985—1986—1987邮局订户的三个数字(这还不包括零售、邮购)!必须说明:①去年的邮局订户被限制在黑龙江省;②今年尚有七个省市因邮局漏登而空白,即江苏、浙江、广西、甘肃、宁夏、青海和天津市。以今年邮局订户数同去年相比,增加了三倍,翻了两番!假如上述七省市诗爱者们那不断涌来的查询、洽订信一旦变为订阅收据,又将是怎样呢?”文章分析道:“现实已有力地表明了:诗爱者大有人在,诗歌刊物前途广阔!而在纯文学刊物发行量普遍下降的情况下,《诗林》能得到这样的激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三思……”编者写道:“一思曰:沿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航线,真诚、负责地为读者服务,是多么重要!而这一点,我刊还需要全力加强,首先要提高编者的服务素质。”“二思曰:尊重艺术规律、认真对待多种读者层中的多种需要,是刊物获得读者关注的重要途径。多层次的作品共同繁荣,便于克服刊物的单一化。”“三思曰:为青年爱好者广开门路,促其出佳作、早成材,努力当好‘二传手’又是何等关键!本期以绝对优势的篇幅供未名诗人们所用,且地不分南北,便是明证。”从中可以看出刊物的风格、定位、追求,也可以看出编者办好刊物、提高质量、服务社会的努力。

《诗林》在该年的另一重要举措是成立了“诗人沙龙活动中心”并组织、开展了诸多相关活动。第3期刊登了“诗人沙龙活动中心扩大吸收成员启事”:

由《诗林》创建的诗人沙龙自一九八

六年开办以来,为诗歌作者开阔视野、沟通信息、结交诗友、切磋诗艺、繁荣创作等方面创造了诸多方便条件;同时,发现和推出了一批卓有成绩的诗坛新人。应各地诗作者和诗爱好者的要求与呼吁,经研究决定,“诗人沙龙活动中心”于一九八七年六月扩大吸收成员,活动时间为期一年。活动中心将为成员与著名中青年诗人、诗评家、编辑、学者结为文朋诗友穿针引线,并为成员审稿复信。活动中心以《诗人沙龙》报作为成员发表作品的园地;优秀作品将在《诗林》以及参加本中心的兄弟报刊上发表,成绩优异者将列入《诗林》重点联系作者。

会员权益、福利等具体内容则在第4期的《本刊发言人答记者问》中加以总结:“概括起来,是三大项:一、作品研讨(基本方式是通信:笔谈、评析);二、每月出一期《诗人沙龙》报,供成员发表作品、交流探讨;三、主办大型诗歌笔会和诗歌讨论会。这就是我们实施的多功能建制,简称为‘三合一’的活动内容。而我认为,它的真正特点是‘沙龙式’的。不是吗?全国四面八方的诗友用信、用报、用会面交流、交谈——在祖国大地上,这是个多么壮阔的‘沙龙’啊!”这一会员交流机制是刊物发现、扶持青年作者,加强与读者、作者的联系、互动的举措,同时也能够增加一定收入,缓解办刊经费的不足。这种形式在当时并非仅见,比如《诗刊》这一时期也办有刊授学院以及作为《诗刊》刊授版的《未名诗人》,从这里能够见出那个年代诗歌氛围之热烈,公众对于诗歌阅读、诗歌写作的热情之高涨,那确实是一个诗歌的“黄金时代”!《诗林》在第3期、第4期刊发了全国范围内30余位著名诗人、学者、刊物主编等关于“诗人沙龙活动中心”的贺信、贺电、贺诗,并刊发了“中心活动录”“新会员的话”等,自然,更重要的则是每期均辟出专版发表新会员的作品。这些交流、互动方式拉近了刊物与读者、作者之间的距离。

第5期“卷首寄语”中说:“这一期,以吕进的文章作为‘沙龙论坛’的开篇。相信这个栏目会受到欢迎,是因为它的每一篇文章都在针对诗坛实际所发;而繁荣新诗创作又是一个多么重大且需要认真探讨的题目啊!欢迎读者、评论家、诗人都来参加一论,这也是一种有益的‘对话’。”吕进的文章《大诗人的特征》主要讨论了“大诗人”应具备的“开放”特征与品格,这在很大程度上也与时代的要求和特质相契合,文章中认为:“开放时代的大诗人一定是开放型的诗人。对时代、读者、民族传统封闭的自我封闭型诗人成为大诗人的希望微乎其微。对一位有天才的诗人来讲,自我封闭是扼杀天才之路。”第6期推出了六位黑龙江青年诗人王长军、徐晓阳、罗凯、谭德生、郑建桥、丹妮的诗歌作品,并配发谢冕对之的评论文章《北方有自己的追求——读〈诗林〉的六组诗》,文章从“来自鹤乡的情绪”“雄浑的北方史诗”“北方也有柔情”三个方面讨论这些诗作的特点,认为“《诗林》同时推出六位青年诗人的六组诗,是一种力量的展示。北方的追求是认真的。尽管坚定的步履留下了某些轻浅的足印,前进的事实却不容忽视,而且这种前进是向着属于北方自身确定的目标的”。

本年度刊物主要编辑人员保持稳定,主编为巴彦布,编辑部主任为刘杰峰,审稿或特约编辑有陈丹妮、绿林、罗凯、非子等,每期由之前的100页变为80页。栏目方面也基本保持一致,除上述已经谈到的变化外,“五花山”“兄弟民族诗人”“苗圃青青”“又一代”为此前已有的栏目,新设的则有常态化、准常态化或一次性的“八方云”“诗评与诗论”“林涛荡荡”“冰城散文诗”“黑宝石”“中学生的诗”“儿童诗”等栏目或专辑。

第1期发表了老诗人蔡其矫的六首诗,这些诗均为短制,通透、明亮、澄澈,非常耐读。《水乡》所写实为精神家园,“早晨在水天展开全部色彩/投射于瓦屋和白石桥/仿佛照耀万千三棱镜/绽开无数沉默之花/心情舒畅的高空/有嬉戏的云,絮语的风/连透明的船影也发声歌唱/最深沉的梦铺满锦绣/看着你,灵魂风平波静/抹掉一切烟云”,读之让人内心安定、沉静。《咏叹调》与之也有同工之妙:

夜淹没周围世界

黑暗中你的歌声如远水闪亮

风帆飘扬

一种落泪的激情

来到每人心头

因为愿望在你身上歌唱

篝火朦胧中歌声转暗

感到你的灵魂在漫游

仿佛天鹅飞向远方

振翅在夏日海上

宁静的水

霎时兴起白浪

“黑暗中你的歌声如远水闪亮”——这种歌声、这种光芒,也正是普泛意义上“诗”的具象化,它是希望所在,是一种照亮、指引、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