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枪舌剑与称兄道弟

作者: 陈村

承接上次没讲完的故事。

吴亮的短信:

马克思的生产线,韦伯的民族国家,葛兰西的意识形态,萨义德的后殖民,杰姆逊的反现代,福科的话语权利,布迪厄的资本,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

这些词一旦落入平庸者之手,会面临什么样的命运?原有的冲击力已荡然无存,教条被简单大脑所左右。当思想不再属于创造,而成为学院派令人生厌的面孔,他们就把虚假面具读作自己的真正角色,企图使脱离现实的游戏成为描述世界新体制的乏味公式。但这一切廉价的学术虚名不会来得如此容易。

文化批评的迫切任务之一就是在所谓学院式文化研究中揭露杜林式的博学和空阔,味同嚼蜡的文风,故作高深的论文生产以及穿在病态躯体上的道德外套。

16:19   15/3/2005

作为一个尽责的版主,我在小众菜园及时开帖方便读者:

“小众菜园”近期批评文章索引

近期菜园学术空气陡涨,为方便网友寻找,特做索引。固顶帖子按常例,两天后换下。

我列出吴亮、张炜、李锐、张辛欣、李劼、薛海翔、辛欣然、钟健夫(童天一)、老刀客、vioce、徐理性帖子和网址。给出《南方周末》采访报道网址。

跟我相关的是这些:

陈村和万松浦书院的哥们谈谈心

陈村晚上给张炜兄打电话,很

感动!

陈村答《南方周末》记者问

陈村观战手记

陈村向老刀客解释删帖 / 停止发帖权限

万松浦书院网站负责人来信 / 陈村回信

陈村代张炜先生作一澄清

我要做的是尽量将信息公开,论坛保持中立,防备争论滑向谣言和人身攻击。同时,关注网站的运营安全。

我在本文能做的也只是告诉看官,中文互联网曾有过这样的论争。因篇幅限制和其他的忌讳,无法引用全文,看官有兴趣自己去找吧。

读李锐在发生争论前写的《学术理念与书院未来》一文,可看到他对这个书院是深入思考过的,有自己想法。

在主人介绍书院情况的时候,我一直在想,一个书院要想坚持下去,学术理念当然是灵魂。如果没有这个,那就随便建一个度假村,一个宾馆,让人来住,掏房钱就是了。书院在目前中国的社会现状和历史条件下,应该有一个很有针对性、纲领性的提法。有了这个,就可以使书院的精神和理念非常突出。有了这个,就会给人以良好的印象,让人一听,就觉得这个书院可以。就好像当年蔡元培创建北大的时候提出的办学理念,是在新文化运动那样一个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历史一直在变,今天全球性的剧烈商业竞争导致了道德堕落、精神腐败。许多时候可以说是 “真诚等于自杀,理想等于毒药”。在这样一个“全球化”潮流里,书院如果真正想成为一个读书人聚集的实体,坚持道德良知,弘扬人文精神,首先就要有一个针对历史困境和社会课题的办院理念。我想书院的号召力首先就应该来自于这里。

书院是“十年磨一剑”,虽然我们看到的只是书院的一角,甚至于三分之一,已经觉得很好了。龙口市竟然投了那么多钱,建成这样,可以说是非常非常不错,心血也算没有白费。刚才我们和连科(作家阎连科)讨论怎么在山东买房,现在我们已经共同决定不买房了,就住在这里了(笑)。但同时我也在想,如果你真的想让一个书院运作下去,它必须得有财源,得花钱啊。如果不能像办学校一样,靠收学费呀什么的,来获取收入的话,就必须要有一个特别坚固的财源。今天中午一见面我们就看出来了,当地政府对文化事业是非常重视的,这为书院的发展创造了经济条件。但我认为它只是一个暂时性的措施,如果长期这样运作,可能就会遇到困难。这恐怕是所有的学术单位都面临的问题。

李锐看到坚持学术和思想的独立性的重要和困难,看到财政支持的必须,赞赏书院的院士和董事制度,支持流动讲坛。

在给某兄的信中,李锐谈了他与张炜的分歧:

整篇文章,整个立论的基点都出于一个过分的简化,一个对中国眼下基本国情和事实的简化。张炜的副标题是“消费时代的写作和出版”,这也是他立论的根本。不错,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正在面临着越来越剧烈的市场化商品化,而且正在成为一种无法逆转的主流,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中国。一切弊端也尽如张炜的论述与批评(对此我们也都各自有文章,有过类似的批评)。但中国绝不仅仅是处在“消费时代”。

这个批评比较抽象,下文一举例就具体了,这个“及物”直接点燃冲突:

诗意化、道德化地对待历史是张炜一贯的立场,对此我不同意,也有过批评。但是,这不妨作为张炜个人的文学追求,他甚至不妨从这个立场出发把自己的作品推向极端。但是如果要把这个文学立场变成道德立场来提倡,就需要一个最起码的前提:要心口如一,言行一致,所谓修辞立其诚。花三千多万盖了一座豪宅,然后再著书立说呼吁朴素的生活;简化了事实、选择了利害,然后再完成道德的自我感动;这不仅不是一个当代知识分子的担当,甚至连一个传统的儒者都不如。真正的道德从来都不是在口头上和书本上确立的,真正的道德从来都是义无反顾的行为。我这样说不是苛求,而是按照张炜定义的“真正意义上的精神个体”来衡量的,是按照大师的境界来要求的。或者说这样的要求是理所当然的,因为这正是张炜作为一个道德宣喻者在自己的文章中反复呼吁的。说到底,张炜是一个值得苛求的作家。

张炜很快有了回应。

李锐兄:

好!

今天傍晚不止一个外地的朋友电话问我:你花三千万盖了个豪宅?

我好不容易找到了出处,看了小众菜园。

我的文章与你的差异,以后可以谈。

我想说的是:1,从你的文章看,我只有放弃主席一职了,看来这是我和许多中国作家摆在眼前的选择了;2,从你的文章看我也只有放弃书院了,尽管她花费了我许多心血,这也是摆在我面前的选择了。

但是我必须说的是,书院是否花了三千万我不知道,但她是国家财产;我仅是应聘的“院长”,不拿一分工资;与此相类的是,我还应聘担任了几所大学的教授,也没有拿工资。

说到简朴,我想告诉你:书院工作人员的生活不仅简朴,而且十分艰苦。不错,你和夫人及朋友来时,我们的服务受到了你们的赞许。这就是我们的幸福。我们为了让作家学者能够舒适一点,平时付出了多少,这里不必一一诉说。如为了赶在那天能够接待你们,我们忙着打扫卫生、买东西,十几天都没有好好休息过,你和朋友都问我为什么两眼血丝。

书院人做事受良知驱使,并不奢求许多:1,即便有天大的利益在诱惑,我们也不会行亏污人;2,国人,特别是洋人,是否大赞,并不在意;3,你和朋友的理解,倒是我们重视的。

我们这个“豪宅”比起一些研究所和大学,仍然是刚刚起步,九牛一毛。但为尽一点文化建设上的微薄之力,我还是希望她发展下去。至于我做不做“院长”,倒是很小的事,仅是一纸聘书而已。

顺便告诉:你在书院的讲话,经你的订正,已收进《边缘的声音》一书,并已出版。你对于书院创立的意义、对她工作的赞扬,书院同仁都视为极大的理解和鼓励。正如你所说:“我们都是在沙漠中寻找绿洲的人,但如何保持住这片绿洲不让沙漠吞没,真的是一个极难的考验。我希望万松浦能够做到。”你还说:“万松浦书院是‘十年磨一剑’,虽然我们看到的只是书院的一角,甚至于三分之一,已经觉得很好了。”

你说得对,看来考验来了。

问蒋韵好!

张炜

陈村写《观战手记》:

这两天菜园闹猛起来。自从吴亮练拳,学术争端成为一景。挨练的《上海文学》两位老总持温和的赞许态度,鼓励学术讨论。

张炜写文章,陈思和发文章,吴亮批评文章,李锐发表深刻的思考,张炜解释易招误会的事实,李劼和张辛欣越洋发言,网友老刀客为张炜拔刀,一系列帖子被转,《南方周末》将采发新闻,幕后还有不少意见……种种现象串起来看,都很正常。“精神”一词虽然虚幻,毕竟被强烈关心着。

参与讨论的各位,从来都是很好的朋友,至少是文友,彼此并无私怨。一旦开战,争论的主体容易被忘却,相反一些比较刺激的字眼获得更多关注。我十分赞赏张炜办书院传承文化的勇气与实干精神,他图的是健康的精神。读李锐原文,似无将书院定位为私宅的企图,他只是不喜欢在高堂中谈田野吧。那个“主席”大概也是有感而发,他说的是“多少朋友”而非全称判断,一棍子打不翻一船人。李锐郑重指出:“说到底,张炜是一个值得苛求的作家。”我想这是他对张炜的基本判断和珍视,令人感动。学术见解的不同并不影响朋友的情谊。我们这些周围的人们,以不夸张为好。

在论坛讨论学术,好处是快捷爽气,不好处是非常容易七拉八扯,放大细节。大谈诺贝尔我觉得跟大谈三千万一样并不妥当。李锐和张炜都在中国当代最好的小说家之列,自有著作说话,已无须国人或外人来证明,他们可能观念不同,行为准则不同,质疑他们的人格是不必的。

今后几天,本园还将发表一些批评文字。作为一个平台,我们欢迎和鼓励各种学术争论,力免人身攻击。

谢谢大家!

2005.3.16凌晨

战火一起,就无法预料结果。因小众菜园是半封闭的,想说话的人无法发帖,许多帖子就上了自由自在的天涯社区。大狗小狗都要叫,这是自然规律。网上的言论,必有许多攻击。对李锐的攻击中,有多人用了马甲。我对他们自称跟山东不相干有了疑惑,到底是不是“此地无银”我想探个究竟。于是开帖,自称炫技,请网友睁大眼睛看我怎么将一个个ID的真身找出来。

我虽有自己想法,但并未介入观点之争,只在程序正义上爬疏。既然已经耗上了,不如玩一玩。我并无什么法宝,他们在天涯发帖,我连IP都无法查明。我的不保密的操作是用自己发明的“陈氏定律”来打捞遗失的名字。

“陈氏定律”是游戏说法。基本原理是我发现规律:一个人觉得自己写得好,他的大作不甘心只在网上发表一次。网上并无禁止一稿多投的规则,前面谈到的朱海军疯狂重复发帖就是一个极端的例子。发表多次为何成了线索?因网络的特殊性,他在这里叫张三,到那里就叫李四了。叫张三的时候比较谨慎,叫李四可能得意忘形。我找到多个相同内容的帖子,就可推测张三就是李四。有天,某个李四回复网友,我不在家,你可将东西寄到我老爸那里。于是我不仅知道他姓什么,还知道张三跟王五是父子关系。我接着找到他们父子的合影,虚荣地转到菜园证明那个定律的厉害。

我不喜欢在严肃的观念冲撞时刻,弄得鬼鬼祟祟的。关于为什么有“马甲”,我写过一篇《发帖就是作案》:

在网上闲逛,东看西看,心潮随之起伏,时而感动,时而漠然,时而很想骂骂人——这跟看电视并无不同。不同的是看电视不让插嘴,网上可以发飚。在论坛免费注册一个ID(用户名),喜欢谈什么就开个主帖,喜欢插嘴可以跟帖。很简单。

即便是这样,所谓的“沉默的大多数”在网上仍是大多数沉默,只看不说。走进一坛子,看着安安静静的,帖子的点击数在暗中增长,帖子在沉浮飘摇,黑洞洞中真有许多双眼睛盯着,有人在搜索你的来处。沉默者众,那些高人更是如此,远远躲开论坛的喧嚣,他们的名利来自传统领域,战场不在这里。在网上如果不说话,网络就跟报纸杂志电视加上窗外的街谈巷议差不多。很安全,不生气,长见识,不忘我。

不发帖,那些个帖子看完就忘了。一跟帖或开主帖,鬼使神差地念叨着回去看看吧。这跟作案心理一模一样,冥冥中有个鬼将案犯拖回到作案地瞅瞅,看看旁人接着说了什么。内心期待遇见知音,也许还撞见高人,承他随口夸奖,听来怎么像至理名言?以后经验多了,就明白跟说的不尽是好话,那就回去看看有谁在捣乱吧,他大爷啊!写帖子写得那么辛苦,假如谁都不说话,帖子笔直沉下去,未免失落。这才晓得有人来骂几句,比一个人都不理要强得多。一再去看,实在耐不住寂寞,有人便换个ID踢它一脚,让它浮出水面。这种ID被称作“马甲”,论坛上,一人几件马甲十分正常,可视作上网者的原罪。自己跟自己的对话也许招来看客,被插入者粗暴或温柔地打断,帖子因此得救了,可在水面漂浮两三天。管什么用呢?明知不管用,但希望它漂上来。

上一篇: 想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