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闲话

作者: 潘春华

一雷惊蛰始,微雨润物新!一年美好的时节、二十四节气的第三个节气—惊蛰如期而至。此时节,桃红柳绿,春水初涨;春雷乍响,蛰虫初醒;大地春回,韶光弥漫;春耕伊始,万物惊蛰!

惊蛰,古称“启蛰”,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大戴礼记·夏小正》曰:“正月启蛰,言发蛰也。”但后应避讳汉景帝刘启的名讳,才被改为“惊蛰”。先人这个“惊”字用得甚妙,想必是认为天上的春雷惊醒了蛰居的动物,谓之“惊”。原先的“启”字,是启动、开始的意思,总有点循规蹈矩,缺了一点威慑、震撼的意味。而“惊”字则满含压迫感,大张旗鼓,如惊木猛拍,让人猛地一震,顿时精神抖擞。仅“惊”一字,便让人感到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

古人根据自然界生物的变化将惊蛰形象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惊蛰之日,桃花始开,桃花红,自此渐盛。其实,桃花除了供人欣赏之外,还有着让人意想不到的食疗作用。自古以来,“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压伏邪气者也”。因此,桃花有着提振正气的作用。二候仓庚鸣。惊蛰后五日,黄鹂叫鸣,嘤其鸣,求其偶,燕儿舞,蝶儿忙。仓为青,青为清,庚为更新。三候鹰化为鸠。再过五日,鹰化为鸠。鹰,鸷鸟也;鸠,即今之布谷。“鹰化为鸠”指的是《章龟经》中“仲春之时,林木茂盛,口啄尚柔,不能捕鸟,瞪目忍饥如痴而化,故名曰鸠。”

我国古代惊蛰节气习俗颇多。惊蛰这天,古人常用蚌类和牡蛎的壳烧成灰的蜃炭,布撒于墙屋,用以驱除灭杀萌动的虫子预防疾病。《周礼》载:“赤犮氏掌除墙屋,以蜃炭攻之,以灰洒毒之,凡隙屋,除其貍虫。”至今,一些沿海地区还在用蜃炭除瘟驱虫。此外,古人还将石灰粉洒在门槛外、庭院中,《千金月令》说:“惊蛰日,取石灰糁门限外,可绝虫蚁。”石灰本具有杀虫消毒的功效,在惊蛰日散洒于门槛之外,可以阻挡虫蚁进入。

惊蛰日,北京、天津一带流行吃驴打滚的食俗,寓意“害虫死,人翻身”。一些地方,在惊蛰这天则食用芝麻香油煎的糕饼,谓之为熏虫。《本草纲目》称芝麻香油可解热毒、灭毒虫。陕西一些地区还有惊蛰吃炒豆的习俗,又称“炒惊蛰”。即将黄豆放在盐水中浸泡,再在锅中爆炒,就像虫子在锅中受热后来回蹦。还有的主妇在炒黄豆时以炊棍敲锅台,谓之“震虫”。在闽西,惊蛰日要吃芋子饭或芋子饺,以芋子象征毛虫,寓意除百虫,俗语称“炒虫炒穿,煮虫煞穿”。

惊蛰过后万物复苏,是春

暖花开的季节,同时却也是各种疾病活跃的季节。由于春季与肝相应,如养生不当则可伤肝。惊蛰时节人体的肝阳之气渐升,阴血相对不足,养生应顺乎阳气的生发,万物始生的特点,使自身的精神、情志、气血也如春日一样舒展畅达,生机盎然。时值仲春,虽然阳气渐生,气候日趋暖和,但北方冷空气仍较强,气候变化大,且早晚与中午温差大,老年人不甚适应,因而春捂尤为重要。

惊蛰时节饮食起居应顺肝

之性,助益脾气,令五脏和平。宜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质、维生素的清淡食物,可根据各人体质选择如:鸡蛋、牛奶、豆腐、油菜、菠菜、韭菜、慈菇、白萝卜、扁豆、包菜、洋葱、紫菜、荸荠、白果、枇杷、芝麻、蜂蜜、甘蔗、桃仁等。日常可煮食各种粥类,如糯米、薏苡仁、红小豆、大枣、花生、黄豆煮粥。少食肥甘厚味、饮料、酒类之品,且每餐不宜过饱。

人们经过一个冬天的蛰伏,到了大地春回的惊蛰之时,便可适当外出运动锻炼,如打太极拳、做健身操、跳广场舞、抖空竹、放风筝、散步等,以此舒展筋骨,散发冬季蕴伏之气。散步时,可以边走边拍拍双手,揉摩胸腹、捶打腰背等动作,有助疏通全身的气血,生发阳气,强身健体。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