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龟兹壁画摹写者的多维身份认同
作者: 王燕 丁心源壁画主要有石窟壁画、墓葬壁画和各类寺观建筑壁画。石窟壁画可谓是一个丰富的艺术世界,它们的命运亦是一个民族历史的记录。新疆龟兹石窟壁画与外来佛教文化息息相关,它承载了丝绸之路上的古往今来的文明传承互鉴的历史篇章。摹写作为传承的重要手段,对延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发展创新龟兹壁画艺术,是一种有效的方式。龟兹壁画的摹写传承和保护创新研究,对于传统文化交流和交融的价值深远而广泛。作为壁画的传承者,摹写者的身份与角色是多维的,他们既是龟兹壁画艺术的传承者、创作者,也是文化的传播者和历史的见证者。
一、龟兹壁画的摹写者身份
多维身份认同是指个体在不同维度上对自身身份的认知和确认,涵盖文化、社会、个人等多个层面,且这些身份相互交织、共同作用,塑造了个体复杂而多元的自我认知。英国文化研究学者霍尔指出:“自我的核心内容其实是身份认同,人被视为世界绝对中心、理性、意识和行动的一个统一实体”。这是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对人的身份认同进行了阐释。摹写者首先承担着文化传承的重要角色,他们往往对龟兹文化有着深厚的兴趣和认同感,这种认同感使得他们在摹写过程中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龟兹壁画的艺术魅力。在摹写时,摹写者凭借自身的艺术技巧和创造力,精确再现壁画中的线条、色彩和构图等元素;他们也会基于个人的理解和感受,对壁画进行一定程度的艺术处理和再创造,使作品更加生动、具有感染力。
同时,摹写者也应是历史的探究者和创作者。在摹写龟兹壁画的过程中,他们往往需要深入探究壁画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及时代背景,从而承担起历史研究者的责任。敦煌研究院前任院长段文杰说,“临摹净土变中反弹琵琶舞乐图,就要看看‘净土经’,玄奘译《称赞净土佛摄授经》中说:‘无量无边众妙伎乐,音曲和雅,甚可爱乐’,画师根据这几句抽象语言,以现实宫廷乐舞蹈为蓝本,创造了幻想世界具象的舞乐图。当然还应该了解奏的是什么乐器,跳的是什么舞,这样临摹就是心中有数。”
通过这样的摹写和研究,摹写者可以揭示出壁画中隐藏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摹写者的多维价值即可体现出来。摹写者的身份认同与创造性在龟兹壁画的摹写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不仅传承了龟兹文化,还通过自己的艺术创造,为龟兹壁画的艺术魅力增添了他们创造的摹写图像。
二、胡明哲的多维摹写者身份
摹写者不仅是技艺的摹写传承者,还是壁画的当代创新者。他们通过摹写和传播龟兹壁画,将龟兹文化传递给更多人。这里以画家胡明哲为例,透过她的摹写和创作经历,来见证龟兹壁画对年轻一代人的辐射和影响。
1、龟兹壁画的原生态摹写传承者
胡明哲,中央美院教授,“60后”画家,中国岩彩画的重要推广者。20世纪80年代自日本留学归来,她便开始进行岩彩画的教学和研究,她认为岩彩画的原点在中国、在龟兹壁画。正如段文杰先生所说,“研究敦煌艺术的钥匙在龟兹”,胡老师八次考察龟兹壁画,四次带学生进窟现场摹写。她深入了解龟兹的地质结构和地貌,倡导大地采集、解析物质载体,身体力行,得出龟兹壁画是大自然的产物,龟兹壁画有着本土文脉与多种艺术元素交流、交融的,具有民族独特性的艺术风格的结论。
“岩彩画”是指运用岩彩材质调和胶质为主的媒介所绘制的绘画作品。岩彩材质是指岩石的有色微粒。岩彩是有色砂岩、有色土、有色矿物质的统称。将矿物质色粉作为绘画颜料,其实在全世界自古有之,而东方“尊重自然本真,不做重大改变”的世界观使其传承至今。
中国岩彩画家使用的当代东方画材是中国原生态岩彩,他们运用原生态岩彩进行绘画创作,代表了中国画家关于岩彩性质是地球物质的当代觉悟,无论是在物质范畴还是创作理念上都有了极大扩展,这不仅仅是对传统颜料种类与形态的扩充,更是艺术观念的更新,创作方法的重建。胡明哲的摹写作品《克孜尔尕哈31窟》的全部材料均来自克孜尔,来自当地的有色岩石有色土,她通过对物质载体层面的解析,用原生态材质来临摹龟兹壁画。
2、龟兹壁画的摹写创新历程
(1)1991-2000年,初识岩彩晶体颗粒,本土材质审美意识觉醒。
20世纪80年代,作为卢沉老师的研究生,胡明哲毕业后跑遍了西藏,曾经画了很多西藏题材的作品。有一次在展览上加山又造先生看过胡明哲的作品,说她挺能画,就是不懂材料。1993年胡明哲得到了去日本进修的机会,日本的材料改变了她的传统画思路。连日本人都说她的画来自唐绘,来自中国的壁画。
关于第一个十年她如是说:
材质审美意识觉醒,“岩彩材质”所具有的明确的物质存在感,为绘画的审美解读,增添了一个新内容——岩彩材质之“质性”美感。然而,为了表达这种“材质美感”,必须突破陈旧观念的束缚,原有的知识结构,技法体系,价值判断也被颠覆。每一幅作品的创作过程,都要经历十分痛苦的自我较量。但是,渴望进入现代审美情境,已成为发自内心的诉求。
(2)2000-2011年,追问岩彩质性语义作为世界观象征。
对“何为岩彩”的追问引导着学术研究的深化,通过考察地质博物馆、中国地质大学,访谈地质学家,从科学的角度,她重新认识了地球岩层基本物质和人类的关系。胡明哲的创作转向对宇宙的理解,由此诞生了一系列作品,如《都市幻影》和《星》。胡明哲从小生长在北京,随着都市化进程的到来,她反思都市化,关注玻璃幕墙,用玻璃镜面和画面交相安置,创作出的《都市幻影》被称为最成功的作品。还有小型的灯箱作品,作品《星》,令观众觉得是宇宙的感觉。色面造型,层面叠加,这是从龟兹到敦煌的作画方式。龟兹地区的有色砂岩有色土,岩彩画家都采集齐做了档案,并以本土材料来进行当代创作。
第二个十年,她如是说:
解读与表达材质内涵,从东方哲学的角度,理解岩彩材质的质性。逐渐觉悟到“岩彩”材质本体的审美意义,并且希望赋予其语义象征:构成世界的一切物质以及宇宙幻象的——都是极其细微之粒子,无在无不在。岩彩,是地球的基本物质,是无在无不在的宇宙微粒。我们人类何尝不是一粒微尘?
(3)2012-2022年,中国大地、本土采集,深切的体认本土文明。
岩彩画和壁画的区别在于分类方法的不同,按照形制的不同来分类是壁画,按照材质来分就是岩彩画。龟兹壁画是中国岩彩绘画的原点,今日岩彩绘画是龟兹壁画的当代新生。2015、2018、2021和2023年,岩彩团队四次在龟兹石窟历史遗存现场考察摹写。画家深入思考了:为什么在中国的西北荒原戈壁之中,会出现这么多精彩绝伦的古代壁画?其根本的原因是——中国本土的砂岩地质,正是它孕育了古代龟兹石窟壁画的语言范式。
第三个十年,她如是说:
岩彩是“本土”代表伴随十年在中国大地上的本土采集和文脉考察,对于中国的本土地质特征,以及本土地质孕育的本土文明,具有了深切的体认。有色砂岩、有色土,就是中国地质的典型代表。当代岩彩画家要植根中国的本土大地,要创作出身土不二的艺术作品,完成薪火传承使命。
从“材质角度”解读龟兹壁画的“语言范式”,是一个全新的学术关注点,具有当代艺术价值。当我们立足于21世纪的时空,以当代的知识结构和思维路径,零距离地观看原始纯真的古龟兹壁画时,突然发现了许多曾经视而不见的“新知”,颠覆了很多陈旧而僵化的主流观念,从思维空间到制作手段都有了极大的拓展。
胡明哲的龟兹壁画摹写和创作引领了中国岩彩画的方向,并建立了岩彩画的创作体系。从民族学角度分析,龟兹壁画摹写者的身份认同彰显出她对本土文化的深厚情感与传承责任,同时也映射出不同世代对文化遗产的崇敬与接力。这种传承超越了单纯技艺的范畴,是对文化精髓的延续以及对历史的忠实记录。可以说龟兹壁画摹写者的身份认同是摹写者深入钻研与摹写壁画工作的基石。在技艺传承、文化弘扬及历史见证等方面的作用,使他们成为了龟兹壁画摹写与创作工作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参考文献:
[1] 段文杰.《临摹是一门学问》,《大匠之门》[M].广西美术出版社,2015年.
[2] 霍旭初.《龟兹艺术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 年.
[4] 常书鸿.《新疆石窟艺术》[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6 年.
[5] 张平.《龟兹历史文化探秘》[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 年.
[6] 阮荣春.《丝绸之路与石窟艺术》[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4 年.
[8] 胡明哲:《格物致知——岩彩绘画材质觉悟》,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9年.
[7] 胡明哲.《溯源重生——岩彩绘画课程体系实践轨迹经典摹写》[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4 年.
[8] 李昕桐《霍尔文化实践话语对“身份”的阐释》[J]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10.23.
(王燕:中央民族大学在读博士 丁心源: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