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宛拾趣
作者: 李长安在北方,秋天总是悄然而至,几片落叶,几声雁鸣,几场秋雨,便宣告了季节的更替。秋天在许多人眼中带着几分萧瑟,但也有人如刘禹锡般,认为“秋日胜春朝”,这大抵是因为心境的不同。南阳的秋天,也别有一番韵味。
南阳人都听过这样一句话:“南阳有座王府山,巴巴差差挨着天。”这句话描绘的正是明朝唐王府后花园中的一座假山——王府山。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太祖朱元璋将其第二十三子唐定王朱桱分封于南阳。其就藩前,大举兴修土木,耗费巨资修建了这座王府山。山高18米,底部直径21米,面积达346平方米,全部由江苏太湖的奇石砌成,是当时南阳城的最高点。登山远眺,满城景色尽收眼底;漫步游园,曲径通幽,丝竹悠扬。山路盘旋而上,洞窟内别有洞天,塑有神像。若唐代诗人陈拾遗曾登临此处,想必不会再有“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悲凉之感。
在王府山山顶修筑有一座亭,名曰“接天亭”,亭上刻有一副长联:“重重叠叠回回旋旋登顶畅怀吟异景;盘盘弯弯曲曲折折下山倦恋咏奇观。”这副对联不仅描绘了王府山的奇景,更道出了迁客骚人们登高远望的心境。散客纷至,接连不断,可见王府山的奇观异景足以让人们难以忘怀。
王府山不仅是南阳的地理标志,更是历史的见证者。它见证了唐王府的兴衰,见证了南阳城的变迁,也见证了无数普通百姓的悲欢离合。每一块石头,每一处雕刻,都承载着一段历史,诉说着一个故事。站在山顶,俯瞰南阳城,仿佛能看到时光的河流在脚下缓缓流淌,带走了昔日的繁华,留下了今日的宁静。
南阳的历史如同一幅画卷,在秋风中徐徐展开。白日里,游走在古宛城的民主街上,青砖灰瓦,整洁朴素,几处历史的痕迹在秋风中显得格外孤寂。门板上的花纹雕饰宛如少女头上的银钗,灵动而有趣。不知这些精美的木雕出自古时哪位木匠之手,他又有着怎样的雅致爱好,才留下了这些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品。再往墙壁上看去,古朴的砖石因岁月的侵蚀而风化,一点点剥落,仿佛见证了历史的流逝。墙虽无言,但它承载着古宛城的记忆,历经沧桑依然矗立在这片土地上,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生生不息。
漫步在南寨墙下的小路上,修复后的寨墙仿佛在诉说着人们对历史的追忆。顺着寨墙再往前走,便能看到一座寨门,门头上镶嵌着一块匾额,上书:“永庆门”。据一位长者讲述,这里曾是古代南阳重要的码头之一,建于清同治年间,主要用于居民用水及装卸小型货物,因此也有“水门”之称。谁承想,如今供人们娱乐健身的地方,曾经是古宛城的水运码头。门洞内斑驳的墙壁上记录着曾经的人来人往,车马喧阗。站在这里,仿佛能看到昔日码头的繁忙景象:人们扛着麻袋,忙着搬运货物;东家站在岸边,抽着烟杆,神情自得;一群孩子追着卖糖的老汉,嬉笑打闹。
再往前走,便到了奎章阁,也叫琉璃阁。这是一座两层式阁楼,坐南向北,寨门由青砖所筑。北侧门额为“光照宛南”,南侧门额为“文明四海”,上层为小亭,下层为通道,南侧各有一对石狮,这曾经是南阳城的一座寨门。在阳光的照耀下,阁楼与砖墙明暗相间,仿佛一半属于未来,一半属于过去。穿过城门,便能看到一座桥,名为琉璃桥,又叫刘李桥、三元桥、留余桥。据说,清末修建南阳城外郭梅花寨时,有余款而建成此桥,取“吉庆有余”之意,故名“留余桥”。桥上雕刻着各种奇特的石兽:人面马身、龙头虎身、狮面人身,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想来是用他们保卫桥梁不被破坏,震慑水怪吧。游走在古宛城的任何一个角落,都仿佛在拜访一位饱经风霜的长者,他有着无尽的故事等待你去聆听。
古宛城的每一处角落,都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阳光透过门板的空隙,历史的尘埃在光束下舞动,不需要任何的旋律乐曲,它也能够翩翩起舞,暗自生香。民主街上的石板路,门板上的巧匠勾勒,琉璃桥上的石兽,无不诉说着这座城市的过去。它们或许已经斑驳,或许已经被侵蚀风化,但它们依然是这座城市的灵魂,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
秋天,是一个适合回忆的季节。迎着飘落的秋风,在时光的印记中漫步,头顶的悬铃木仿佛难以理解古城的甜苦。落日映红了天际,霞光在云层中游走,白鹭驮着夕阳归去。当秋风吹过古宛城的每一个角落,当落叶飘落在青石板路上,当夕阳映照在古老的城墙上,人们不禁会想起那些曾经在这里生活过的人们,想起他们的喜怒哀乐,想起他们的悲欢离合。这些记忆,如同秋天的落叶,虽然终将消逝,但它们曾经存在过,曾经美丽过,曾经感动过。
就这样,街头巷尾的灯光渐次亮起,人影渐疏,漆黑的角落里,青苔悄然生长,覆盖了白天的悲欢与那些不为人知的秘密。河岸旁的青草丛中,蛐蛐、纺织娘的叫声,似乎与城市的灯火辉煌格格不入。喧嚣的歌舞声引来人们驻足,虫儿的鸣叫尽管再拼命,也无济于事。这里有“此地多英豪,邈然不可攀”的骄傲自豪;有浅唱“鱼到南阳方得水,龙飞天汉便为霖”的时来运转;有“卧龙今何在,有冢已半摧”的寂寞闲愁。仰望星空,古宛城的历史就像是璀璨的明星,在浩瀚的夜空中闪烁着光芒。
古宛城的秋天不仅是一个季节的变换,更是一种文化的沉淀。每一片落叶,每一声雁叫,每一场秋雨,都在诉说着这座古城的故事。南阳的历史如同一本厚重的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沧桑和辉煌。走在这座古城中,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感受到文化的脉动。
侧卧在床,等待秋风掀起窗帘,倾听秋虫的吟唱,古宛城的过往又在心中燃起灿灿的篝火。在跳动的火苗光影中,依稀看到一位老者,肩膀上的阁楼檐角像凤尾翘起,美轮美奂,衣服上的配饰妙不可言,图案上有谈论三分天下的孔明先生,有夜观天象的张平子,还有坐堂行医的张机……集市上货郎高声叫卖,淯水之上帆樯林立。想要再仔细看个明白,只见那老者缓缓走远。
王府山的奇观异景,民主街上的青砖灰瓦,南寨墙下的永庆门,琉璃阁的古老石狮,琉璃桥上的奇特石兽……这些历史的印记,构成了古宛城的独特风景。每一处古迹都存在着一段历史,每一块砖石都诉说着一个故事。古宛城的故事,永远不会结束。它将继续在这片土地上书写新的篇章,继续见证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与变迁。而那些古老的建筑,那些斑驳的墙壁,那些精美的雕刻,将永远矗立在这里,成为这座城市的象征,成为人们心中永恒的记忆。
如今,政通人和,万事俱兴。古宛城以其独特的魅力,在社会的大发展中不断被注意、提及、重视。古建筑的修复,再到公之于世,人们正在以自身的努力来保护、传承这个城市独特的记忆。王府山里的太湖奇石,不再是权贵的压迫,而是历史的路标。泉水中的倒影不再是惶恐的嫁娘,而是笑靥如花的妙龄少女。寨墙下不再是铁马金戈、战鼓铮铮,而是文明之花的绽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奎章阁南侧的那对石狮依然守护着这座古城,它的眼中不再是兵荒马乱、流离失所、民不聊生,而是安居乐业、丰衣足食、一派繁荣。好友三五,觥筹交错,吟诗作对,上吟八百里伏牛山雄壮巍峨,下对白河蜿蜒犹如锦衣玉带,古宛城就像是那颗绚丽夺目的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恍恍惚惚、踉踉跄跄中再与那位老者相逢,只见他满脸慈祥的笑容……
秋去冬来,天寒露重。留给古宛城的,无非是几片落叶,几声雁鸣,几场秋雨,和那熟悉而又陌生的背影。然而,正是这些细微的痕迹,构成了人们对这座古城的珍贵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