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岗上有遗篇

作者: 左德浩

引子

人生是需要际遇的。卧龙岗是诸葛亮的人生际遇,是潜龙飞升之地。

卧龙岗也是我人生的际遇。从把自己奉献给卧龙岗的那一刻起,我开始转身,从一名教师,一名教育新闻工作者,向一名文化和文学工作者转身。

无数次走进卧龙岗,魂牵梦绕中都是卧龙岗,我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在思念一个地方,还是思念一个人,又或者是思考人生该有的精神。

我总是会回头,去回顾诸葛亮的一生,那是一种沉重的思绪,也是一种永恒的敬仰。

智者的较量

《空城计》存在于《三国演义》,未见于《三国志》,历史上不一定真实发生。但每次看来,都有它神奇的魅力。

年轻时候看《空城计》,钦佩诸葛亮的胆略智慧、儒雅沉稳,佩服得五体投地。那时候,心中会暗自嘲笑司马懿被吓破了胆,不战自退,以至于知道真相后羞愧交加,捶胸顿足,呼天抢地。

再后来看《空城计》,觉得诸葛亮一向神机妙算,思虑周祥,处事谨慎,偶然冒一次险,骗过了司马懿也是可能的。如果诸葛亮天生是个冒险家,那就另当别论了。如果《空城计》中诸葛亮的对手不是司马懿,而是曹真、张郃、夏侯惇,后果可能不堪设想。

现在,再回过头来看《空城计》,觉得不过是两个智谋高手——“卧龙”诸葛孔明和“冢虎”司马仲达之间心照不宣、心领神会的一场表演。诸葛亮是迫于形势不得已而为之。司马懿明知是空城避而不战绕城而走,然后还得很夸张地表演自己的后悔劲儿给部下看,其实也是给曹氏集团看。诸葛亮身经百战、临危不乱,处变不惊,坐在城楼上悠闲地抚琴,自有一种风流潇洒儒将气度。司马懿老谋深算,看得长远。所以,空城计是双赢,诸葛亮和司马懿都是赢家。仔细算来,司马懿可能是更大的赢家。

照现在看来,假如司马懿冲进空城捉了诸葛亮,魏国将很快灭了蜀国,司马懿将很快被剥夺兵权,在曹氏亲贵的围攻下,司马懿永无再出头之日。给诸葛亮留生路,战争就会旷日持久地进行下去,曹氏集团就不得不借助司马懿抗衡诸葛亮,也是给司马懿自己留生路。

司马懿不可能不明白这一点,“未出草庐已定三分”的诸葛亮也不可能看不透这一点。所以这一场空城的遭遇,两大高手早已达成了一种默契。诸葛亮知道司马懿不会攻城,尽管弹琴,且去表演,既稳定了军心,也教育了部属。司马懿要表演的是另一回事,假装侦查,试探,思考,恐惧,撤退,后悔。如果司马懿表演不到位,日后皇帝追究起来,那可不是闹着玩儿的,掉脑袋甚至抄家灭门都有可能。

倘若按照现在的想法去看,诸葛亮根本不需要冒险,“空城”拒敌,仍然是一种在知己知彼基础上的很有把握的战略选择。与我向来对诸葛亮的看法也吻合。诸葛亮仍然是一个一生谨慎的人。

诸葛亮可以是战略家、军事家、政治家、发明家,唯独不是冒险家。传统的中国文化思想是讲中庸和正道的,是持经达变,循序渐进,一切以稳妥为出发点,这点与西方不同。发明木牛流马、诸葛连弩,创造八阵图,诸葛亮可以有自己的智慧和奇思妙想。但在临阵对敌、用人、治国、理政等方面,他注重每一个细节,洞察人情、善体物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把每一点都考虑到了极致,把天时、地利、人和各方面的因素都考虑到了极致,绝不会冒一点儿风险,绝不会让“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事情发生。

出山之后的二十多年,他始终保持布衣情怀和简朴的生活习惯,没有非分的欲望和过多的物质追求。他有良好的品德和操守,在任何的典籍中,找不到他酗酒或者好色的记录。他时刻保持清醒,严于律己,做文武官员的表率和楷模。所以,他才能成为人中之龙,一个在文治、武功、人品、功业各方面综合成就空前绝后的人。

历史上的很多文臣武将,要么拥兵自重,要么作威作福,要么擅行废立,要么取而代之。诸葛亮与他们不同,他独独是出淤泥而不染的一个,没有效法王莽、何进、董卓、曹操。他一直坚守自己对刘备的承诺,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诸葛亮以他的谨慎持重,一生中多次挽狂澜于既倒,在刘备伐吴失败后收拾了惨淡的局面,在街亭失败后自请处分展示了高风亮节,也拒绝魏延的斜谷之谋避免了冒险和更大的损失,甚至还在死后吓走了司马懿。

人生如果有一副好牌,就用谨慎的态度尽力打好;如果起了一副烂牌,也用谨慎的态度减少损失,让过程尽量精彩。

回过头来想想,我们最好的人生导师还是一生谨慎的诸葛亮:身为布衣,心忧天下;面对逆境,不屈不挠;人生巅峰,持节谨慎;公忠体国,不谋私利;每临大事,气定神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知遇的回报

诸葛亮本是隐逸林中的高士,自在,逍遥,洒脱,闲适。

在一个幽静、雅致的环境中,他衣食自给自足,享受着与家人团聚的生活,“心头无事一床宽”“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翻几卷书,抚几曲琴,夜观天象,昼赏美景,不亦乐乎!

何况,他的生活,“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他可以“静对古书寻乐趣,闲观云物会天机”。所以,虽然住在简陋的草庐里,还是不乏生活和郊游的乐趣。

远离了红尘的喧嚣纷扰,与猿鹤相亲,草木为友,可以静坐独思,可以烹茶会友,可以谛听自然界的风风雨雨,可以远观人世间的铁马金戈。这真是值得我们羡慕的一种生活。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观其友可以知其人。他的朋友博陵崔州平,在刘玄德一顾茅庐时说,“愚意颇乐闲散,无意功名久矣。”然后飘然而去,实在是一个隐逸林中的高士。

隆冬时节,刘玄德二顾茅庐,却先遇见了孔明的另外两个朋友,颍州石广元,汝南孟公威。此二人所唱的歌特别耐人寻味,其中一句“独善其身尽日安,何须千古名不休”已经可见他们的志向。在刘备邀请他们到卧龙庄上一谈的时候,石广元的回答是:“吾等皆山野慵懒之徒,不省治国安民之事,不劳下问。明公请自上马,寻访卧龙。”这个回答,是自谦,也是明志,更是拒绝。

由此可见,这两个人都是淡泊名利,无意仕途的人。与他们相交往的诸葛亮,也有这种高雅的志趣,淡泊的操守。可以“达则济世安民,穷则独善其身”。

从弟弟诸葛均回答刘备诸葛亮的去向中,也可以看出诸葛亮生活的丰富和洒脱。他与崔州平一起闲游,“或驾小舟游于江湖之中,或访僧道于山岭之上,或寻朋友于村落之间,或乐琴棋于洞府之内”。所到之处,江河湖海,山岭之上,村落之间,洞府之内,无所不至;所做之事,驾小舟,访僧道,寻朋友,乐琴棋,内容丰富。躬耕陇亩的诸葛亮,闲云野鹤,过得真是神仙一般的生活。

审视诸葛,品味舍得。从我们现在的眼光去回望,诸葛亮答应刘备的请求,出山相助,是有所损失的。他得到了明主,得到了实现自己人生抱负的机会,但是却失去了自由自在的生活。夜以继日、事必躬亲的操劳,也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使他英年早逝,再也回不到诗意的田园。以国事为重的他,也注定失去闲暇,失去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这些,留给我们的,都是无尽的叹息。正如《沧浪之水》当中所写的,小人物有小人物的苦,大人物有大人物的难。诸葛亮要做吕望、尹伊的事业,注定要承受太多,付出太多。

应该说,是刘备的皇叔身份,仁义美名,忧国忧民,礼贤下士,感动了诸葛亮,风云际会,让二人相互成就。素有大志的诸葛亮,对刘备应该是有所了解的。刚刚依靠徐庶的智谋打了胜仗的刘备是求贤若渴的。

徐庶被曹操劫持了老母,被迫离开刘备,临行推荐了诸葛亮,还提前告知了诸葛亮。诸葛亮当时是有点儿生气的,勃然变色,拂袖而去,以为徐庶是把自己做“享祭之牺牲”,这让徐庶有点儿尴尬。是刘备一次又一次的虔诚有加,感动了诸葛亮。

在这个过程中,刘备经受住了考验,诸葛亮一定也通过朋友和弟弟,还有刘备的留言,获取了信息。经过反复的接触和试探,双方达成了合作的意向,遂使天下风云变色。

这场英雄的史诗,早就注定是一场悲剧。水镜先生知道徐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说“何又惹他出来呕心血也?”还说,“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替诸葛亮惋惜感叹。诸葛亮懂天文识地理,但他更相信事在人为,是一位不服输、不信命的英雄。他已经看清了天下大势,还要扶大厦之将倾,救黎民于水火,为天下冻溺者抱薪,自己焚身而不顾。

即使“徒费心力”,难于登天,也要“斡旋天地,补缀乾坤”。这是一种何其悲壮的精神!这是一种何其伟大的人格!民族危亡之际,家国危难之时,正是这些民族的脊梁,在推动时代的发展,历史的前进。

在经典名著的阅读和历史名人的审视中,发掘现实意义,捕捉时代气息。这也许是,三顾茅庐故事给我们留下的,一些有益的启示。

上一篇: 古宛拾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