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造家庭教育品牌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建设
作者: 吕增锋 王琰奎【摘 要】家庭教育作为“教联体”建设的关键切入口,能够有效促进协同育人体系的构建。象山县通过一系列文件和规划,明确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目标和路径;在儿童本位的理念指导下,创新家长会形式,增强家长的参与感和儿童的自主性;通过营造场景,将家庭教育工作生活化、场景化,并与本地文化资源相结合,实现家庭教育理念与教育场景建设的无缝对接;通过实施特色项目,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支持;通过课题研究,不断提升家庭教育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效果,在成功打造家庭教育品牌的同时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学校主抓、家长主体、社会支持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格局。
【关键词】教联体 家庭教育 协同育人 象山县
2024年,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推动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教联体”。“教联体”是一种以中小学生健康成长为核心目标、以学校为中心、以区域为单位、以资源整合为纽带的工作机制,旨在促进家庭、学校和社会在育人方面的有效协同。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对传统教育观念的重大创新,它不再将教育责任局限于学校,而是将家庭和社会纳入教育体系,构建了一个以学校为中心、多方共同参与的协同育人新模式[1]。这种模式有助于打破教育资源壁垒,实现资源的共享与优化配置,为学生营造一个更全面、更多元化的教育环境。全面推进“教联体”机制建设,不仅能够促进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的高效开展,也对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一、家庭教育促进“教联体”协同育人体系的构建
家庭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在实现协同育人目标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家庭教育,作为个体社会化进程的起点,不仅在儿童早期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在孩子后续的学校教育和社会适应中继续产生深远影响。在“教联体”这一协同育人模式中,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效能直接关系学校教育的效果以及与社会教育的衔接,三者共同构成了一个相互依存、互为补充的生态系统。
1. 家庭教育是“教联体”协同育人体系的核心
家庭教育在个体成长和社会延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家庭教育不仅是促使子代成人的有效途径,也是通过代际筹划实现亲代生命延续的重要方式。现代家庭教育正处于古今交融的时间场域、中西互嵌的空间场域、家庭变迁的社会场域中,这些复杂的处境要求我们在家庭教育中树立“在世代之中存在”的家庭发展观、“亲亲为大”的家庭亲子观、“成人先于成才”的家庭成才观,这些都是“教联体”协同育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2]。弘扬社会主义美德,培育优良道德品质;重视文化精神修养,养成自觉学习习惯;夯实身心健康基础,提高社会适应水平;发展实用生活技能,塑造有序生活习惯已经成为现代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3]。这些内容不仅涵盖了个体成长的各个方面,而且与“教联体”中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目标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一个全面育人的体系。
家庭教育是“教联体”协同育人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它不仅关系个体的全面发展,也是连接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重要桥梁。家庭教育的价值在于能够根据个体的实际情况,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同时也能够将学校教育的普遍性知识和社会教育的实践经验结合,为个体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作出贡献。因此,强化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效能,对于实现“教联体”协同育人的目标至关重要。
2. 家庭教育为“教联体”奠定协同育人的基础
现代家庭教育知识体系融合了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成果。例如,教育学原理为家庭教育的目标设定和方法选择提供了基本框架;心理学理论有助于理解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从而采取更科学的教育方式;社会学视角则关注家庭在社会结构中的功能和角色,以及社会环境对家庭教育的影响,这为跨部门合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在实际操作层面,家庭教育强调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通过构建系统化的指导机制、专业化的指导队伍、多样化的指导内容以及运用科技化的指导方式,为“教联体”营造家校合作共生的教育生态,并确立共同的价值理念。尽管家庭教育涉及的社会组织和政府机构不如“教联体”广泛,但其目标与“教联体”一致,都致力于打破壁垒、形成合力,将教育成效最大化。家庭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不仅为“教联体”奠定了社会基础,还有效促进了家校社之间的联动,共同推动教育目标的实现。
越来越多的地区和学校深刻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构建“教联体”的关键环节。例如,北京市秉持“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关键、社会教育是保障”的发展理念,协调三者在目标上保持一致、内容上相互交融、作用上彼此互补,共同构建协同育人体系,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郑州市高新区则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思政、心理健康、阅读这三个核心主题,打造共育支点,以家长学校建设为家校社协同共育的核心,强化学校在协同育人中的主阵地作用,并全面建立家长学校及三级家委会,实现了100%的覆盖率[4]。
二、以打造家庭教育品牌促进“教联体”建设的象山经验
经过40余年的发展,家庭教育已经成为象山县的标志性品牌。1983年,象山县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家长学校,开启了家庭教育的先河。1990年,象山县成立了全国第一所县级家庭教育研究所,进一步深化家庭教育的研究与实践。1991年和1995年,象山县成功举办了两次全国性的“家长学校办学学术研讨会”。2012年,象山县因在家庭教育领域的卓越成就,被授予“全国家庭教育工作示范县”荣誉称号。2024年,象山县成为首批浙江省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象山家庭教育通过一系列创新的实施路径,构建了一个以儿童为中心,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协同育人的生态系统,不仅关注儿童的全面发展,还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家庭教育品牌。
1. 以政策引领为基石,构建协同育人的实施机制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象山县就一直在探索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并逐渐形成“县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育部门领衔推进、各部门协同配合”的家庭教育工作机制,“教育局顶层设计、家教所研究牵引、教科研中心任务带动、各学校具体实施”的工作格局。自2017年起,象山县先后出台了《象山县教育局关于推进家校合作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象山县家庭教育“十四五”规划》等重要文件,为家校合作教育工作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和规划。2023年,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象山县提出“擦亮象山家庭教育金名片”的目标,并出台《象山县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三年提升行动计划》。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了家校合作的具体要求和目标,为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提供了行动指南,确保了家庭教育工作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有力地推动了象山县从家长学校的建设转移到家校合作的深化上。在政策的引导下,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通过多种方式实现了有效互动与合作,形成协同育人机制。
2. 以儿童本位为理念,创新家长会的组织形式
自象山县石浦镇中心小学成立家长学校以来,其他各类学校也相继成立了家长学校。经过40余年的发展,象山的家长学校做法不断创新迭代。例如,石浦镇中心小学探索出了“按需点单”的家长会模式。开家长会前,学校请班主任对各班家长的需求进行调研,然后总结出几个大主题,家长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参加不同主题的家长会。石浦镇中心小学创设了教育议事会,整合各方力量协助学校开展家庭教育。在教育议事会的基础上,学校以“‘童’言诉心声,‘同’心助成长”为主题,提出了“儿童议事会”,让学生成为家长会的主导者。黄避岙乡中心小学针对随迁子女家长工作繁忙难以参加家长会的问题,将家长会开到企业里,方便家长参与,加强了家校沟通。这些创新举措不仅提升了家长学校的办学质量,也为象山县的家庭教育品牌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
3. 以场景营造为焦点,强化家校社的深度互动
各校在校门口、家长接待处等细节上下功夫,通过多种方式将家庭教育工作生活化、场景化,并与本地文化资源相结合,实现了家庭教育理念与教育场景建设的无缝对接。具体而言,各校将家庭教育工作打造成可视、可触、可听、可感、可知的物化场景,让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能够随时随地接触和体验。例如,学校门口设有“家教墙”,排列着大量定期更新的家庭教育微视频信息,家长可以随时扫码观看。这种做法在象山的幼儿园和中小学中非常普遍。一些学校还通过各种方式整合家庭教育资源。以贤庠学校为例,该校通过与企业合作,邀请学生和教师走进家长的工作场所,亲身体验家长的日常工作,从而增进家校之间的信任与合作。针对家庭教育作为生活教育的一部分,象山县还计划逐步推进公共场所“家庭教育文化景点”建设,让家庭教育深入社区的每一个角落,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通过这些举措,象山县不仅提升了家庭教育的质量,还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和广泛影响力的家庭教育品牌。
4. 以特色项目为驱动,提升家庭教育的品质内涵
象山县妇联推出了社区家庭教育“四大工程”项目,旨在全面提升家庭教育质量,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第一,“海娃娃起步”工程专注于为“0~3岁”婴幼儿的抚养人提供培训指导,确保科学育儿知识能够及时进入家庭。第二,“青苗护航团”工程通过招募护苗志愿者和引进社会组织,组建了“青苗护航团”,与特殊儿童、特殊家庭以及涉案未成年人建立结对关系,提供针对性支持。第三,“祖孙共成长”工程针对社区(村)中2~6岁儿童及其祖辈,以游戏为媒介开展增能服务计划,增进祖孙间的互动与成长。第四,“新蓓蕾成长”工程针对随迁子女家庭教育中的特定问题和需求,根据不同学龄段学生家长和不同职业家长,精心编排课程内容并设计课时,满足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象山县教育局提出“家庭教育提升五大行动”,将学生的全面发展具体化为“象尚悦读”“象尚科学”“象尚运动”“象尚艺术”和“象尚劳动”五个项目,旨在通过这些具体的行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象山县还拥有众多其他家庭教育品牌,如“母亲素养提升工程”“父亲联盟”“你好,假期”“小飞象未检工作室”(由县检察院主导的项目)以及“爱心妈妈”(社会爱心人士组成的团体)等。此外,每所学校也都有自己的特色项目。例如,丹城第三小学开展“心课程·家长课堂”项目,每月围绕一个主题,邀请家长参与授课,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爵溪街道中心幼儿园通过“情动异乡互织‘主角’网”项目,针对随迁子女开展丰富的亲子活动和家庭教育指导。通过这些项目,象山县整合了各方资源,提升了家庭教育的整体质量,使得家庭教育工作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景象。
5. 以教育科研为引领,深化家庭教育的实践探索
象山县高度重视教育科研的作用,通过持续开展县级家庭教育课题的征集与评比活动,不断深化家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每年约有50个家庭教育课题获得立项,课题涵盖家庭教育的多个方面,从儿童早期教育到青少年心理健康,从家长教育方法到家校合作模式,全面而深入地探讨了家庭教育中的关键问题。开展科研课题促使教育工作者、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参与,形成了一个多维度、全方位的研究网络。同时,“中职学校HOPE生涯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应用”“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子弟家庭教育研究”“美丽大海‘益’起守护”“项目化学习中的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等一系列课题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实践,改善了家校合作的模式,提高了家长的教育能力。
象山县的经验表明,家庭教育可以有效整合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资源,形成协同育人的强大合力,是“教联体”建设的重要切入口。未来,象山县将继续深化“教联体”建设,进一步优化协同育人工作机制,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高毅哲.构建协同育人“教联体” 共画学生成长“同心圆”——专家解读《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N].中国教育报,2024-11-02(01).
[2] 杜薇.家庭教育的价值回归与困境化解——朝向个体成人的教育[J].教育研究,2024(8):59-69.
[3] 刘佳佳,李超民.现代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与方法创新[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24(8):102-107.
[4] 余闯.共同为孩子打造健康快乐成长“大本营”[J].民生周刊,2024(25):24-27.
(作者单位:浙江省象山县教育局教科研中心)
责任编辑:胡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