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育人:乡村小规模学校教育标准的区域探索

作者: 葛敏怀

教育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作用,以振兴乡村教育赋能乡村振兴,是教育的职责和使命。乡村小规模学校作为乡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乡村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的“最后一公里”。但乡村小规模学校在发展进程中面临“学校价值定位低、教师专业弱、学生缺少个性发展”等诸多现实困境。要破解这一困境,既需有效的外部扶持政策,更需唤醒乡村教育的内在活力。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历经十年探索,通过研制、实践、推广具有引领性、操作性和推动性的学校教育标准,驱动小规模学校自主、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一、乡村小规模学校教育标准的内涵与价值

厘清乡村小规模学校教育标准的内涵与价值,不仅有助于提升学校的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还能促进教育公平,推动乡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1. 乡村小规模学校教育标准的内涵

教育标准是规范教育教学活动、评价教育质量的一系列准则和要求,包括课程内容标准、教学与学习标准、评估与评价标准、教师专业标准等核心内容。乡村小规模学校教育标准是根据国家和省级教育政策框架,结合本地区乡村教育发展状况、教育资源分布情况、学生特点及教育需求等,制订的更为具体、可操作的规范教育教学活动、评价教育质量的准则和要求。

2. 乡村小规模学校教育标准的价值

促进乡村小规模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教育标准,能确保整个教育体系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对于推动教学改革、提高区域教育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引领作用。厘定乡村小规模学校在校园文化、师资力量、课程实施、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发展要求,明晰乡村教育育人价值,为教育教学活动提供方向和目标,帮助乡村教师和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和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二是规范作用。构建适合校情、学情和有学科特质的课堂教学模式,规范乡村小规模学校和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促进教育质量的校际平衡,确保地方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满足乡村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三是评价作用。明确教学质量和学习成果的期望水平,形成乡村小规模学校可遵循的教学标准和评估体系,为评价乡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提供客观、可量化的指标,有助于对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科学评估,驱动教育教学改进,推动教育质量持续提升。

二、乡村小规模学校教育标准的内容建构

根据国家和省级教育标准,围绕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中的关键问题,架构理念系统、指标体系和观测指南,形成乡村小规模学校专业规范和评价标准。

1. 确立理念系统

围绕人本化、在地化、个性化等乡村教育核心优势,提出“以学生为本,以乡土为根,为发展而教”的新时代乡村教育主张,引领学校质量提升、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个性成长。

一是确立“以学生为本,以乡土为根,为发展而教”的乡村小规模学校价值定位。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让公平成为每一个乡村学生的权利;打破学校边界,立足乡村社会,将课程知识与乡土文化有机结合,实施符合乡村学生个性需求的有根的教育;尊重个性,促进发展,让乡村学生阳光、自信、健康地成长。

二是确立“关注每一个,发展每一个,成就每一个”的乡村教师行动理念。遵循“教育的实质就是使一个人努力在某件事上表现自己,表现出自己的优点来”的教育思想,重塑乡村教师行动理念,锚定育人目标,重视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学习经历,满足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需求和创新欲望,及时看见和欣赏每一个学生的点滴进步,在多元教学资源的融合共生中让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

三是确立“表现表达,激活潜能”的乡村学生发展目标。倡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真实情境中,利用家校村社一体化乡土资源,建立科学世界与学生经验世界的有机联结,建设学习内外转换的桥梁,促进“个性表现”。

2. 开发多维指标

聚焦学生观、课程观、教学观、评价观,以彰显个性化教育特质的“公平”“个性”“差异”“表现”作为一切教育行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开发生本化文化、个性化课程、差异化教学、表现性评价、专业化师资等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五大指标体系。

一是生本化文化指标。打造有品质的文化,营造特色环境;加强人文管理,强调文化育人,环境育人;不歧视和排斥后进学生,让乡村孩子阳光、自信、健康地成长。

二是个性化课程指标。充分利用多元智能理论,开展个性化课程实施;充分挖掘本土资源,打造家校村社一体化学习场域,促进乡土资源与儿童生活经验有机联结;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

三是差异化教学指标。重视每个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学习体验,增加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机会,引导学生学会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自主探究;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支持学生充分发展;及时看见和欣赏学生的点滴进步。

四是表现性评价指标。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倡导“个性表现”,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和能力,让乡村学生在成功体验中走出自卑困境,获得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五是专业化师资指标。立足乡村实际,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以研究的态度、专业的精神为特质,以校本研修为主阵地,加强教师培训力度,激活教师专业成长内驱力,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3. 建立观测指南

立足乡村背景和小规模特质,依据乡村小规模学校的理念系统、指标系统,通过测量、评估和自我修正等方式,建立具体实用的观测指南。

一是贴地性。这些观测指南指向实际问题,是乡村小规模学校亟须解决的难点和堵点,如为加大在地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力度,推进长短课型设置、乡村资源融合等。

二是易操作。根据指标的核心特质进行操作性描述,有利于学校找到高水平实践路径,如创设“小”有特色的环境,包括校园环境布置体现地域特色,以及教室布置活动化、去讲台化等,简洁明了。

三是精准度。观测指南先在部分学校实践,找出其中的问题后进一步修正,确保实施更精准,例如,在“小”而有个性的课程建设这一指标下,建立如下三个观测点:有符合校情、学情的课程建设规划;有效实施国家课程校本化,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科学整合;注重课程体验性,关注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有体现跨学科、综合化的体验型、拓展型、探究型课程,使学校明确发展的方向。

三、乡村小规模学校教育标准的区域推进

为有效落实乡村小规模学校教育标准,我们针对区域内各校办学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在实践中形成了多路径的操作模式,以学术支撑、平台助力、制度支持三大协同机制,区域推进实施教育标准,深化乡村教育内涵。

1. 基于学术支撑的推进行动

个性课程、灵动课堂和协商评价是乡村小规模学校教育标准的关键指标,我们通过学术活动实现专业推进。

一是“集群式”科研引领。通过汇聚专家、教研员和一线教师等,建立群组,搭建平台,形成高协同的科研联合体,针对学术问题实现集体攻关。

二是“1+N”式教研夯基。通过“专家团队+联盟校”的“1+N ”区域教育联盟,“教研员+学校教研组长”的“1+N”专业协作组,“乡村学科名师+乡村教师”的“1+N”乡村教师互助组三种教研运行方式,研究和解决教育标准中的难点和堵点问题。

三是“首席专家式”论坛承载。针对区域课改难点,邀请国内知名专家担任首席引领,各基层学校作为成员参与对话研讨,为区域小规模学校课程改革提供有力支持。

2. 基于平台助力的推进行动

针对专业师资指标,区域搭建三个层级乡村教师培养体系,借助区域小班化教育研究院、乡村小规模学校联盟、乡村名师工作室等平台协同开展分层研修,助力学校提升教师水平。

一是通过小班化教育研究院,开展乡村教师学科带头人“六制式”(领导联系制、任务驱动制、理实导师制、高校研修制、跟岗实习制、观点凝练制)培养,有效促进乡村教师的成长。

二是通过乡村小规模学校联盟,推进骨干教师“三力”研修,将年龄在35周岁以下的优秀教师纳入骨干教师培训体系,依托联盟,定期开展活动,使其具有较强的课程建设能力、课堂教学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

三是通过乡村名师工作室,开展新教师展评活动(公开课、教师小课题、论文、观点报告、教育故事等),帮助新教师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性知识,站稳讲台。

3. 基于制度支持的推进行动

受地域、经济、师资等客观条件限制,乡村小规模学校会因为自身无法解决的难点而影响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制度助推成为区域推进的重要路径之一。

一是实施专项考核制。富阳区教育局出台《关于推进乡村小规模学校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等系统文件,充分发挥教育标准的评价引领作用,激励乡村小规模学校办学积极性。

二是推进多式结盟制。如依托长三角小班化教育论坛、浙江省小班化教育推进活动、杭州市适性教育研究学会,将29所乡村小规模学校结成校际联盟,把区内三个教育指导中心结成片区联盟,纵深推进“富阳标准”落地。

三是落实特色项目制。如设立乡村小规模学校专项研究、乡村小规模学校区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校本研修管理项目、“教研红旗岗”精准帮扶项目等,以特色项目的形式,为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开辟绿色通道。

经过乡村小规模学校教育标准的创新研制与实践,探索乡村小规模学校高质量发展的专业路径,形成乡村小规模学校高质量发展的专业规范,区域乡村小规模学校突破了现实困境,激活了学校内生力,展现了乡村教育新面貌。

(作者系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小班化教育教研员,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赵继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