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中国故事”:小学低段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策略

作者: 瞿伟利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法治观念的重要途径。“中国故事”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和法治思想,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新课标精神下,教材中的“中国故事”更成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政治认同和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讲好“中国故事”势在必行。

一、“中国故事”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价值体现

1. 培养文化自信

“中国故事”承接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对这些故事的学习,学生可以走进遥远的古代,和古人对话,感受古人的智慧;还可以在传统佳节中,亲身体验流传至今的传统习俗,从中感受到节日的意义与作用……这样的过程能够让学生深入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和传统价值观,从而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文化自信。

2. 增强法治意识

“中国故事”贴近学生生活、学习,故事中有学生日常能够见识到的小区或乡村新貌,有身边同学关系、邻里关系的相处和辨析,更有不少法治观念内容的涉及和铺垫。这些内容可以提升学生的是非辨析能力,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3. 厚植政治认同

“中国故事”是历史的明鉴,是时代的阶段性缩影和反映。所谓学史明志,弘道扬德、培育爱国意识和民族责任感、提高学生的政治认同核心素养,是思政课程的重中之重。例如,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学生了解国家发展的步履和足迹,坚定革命信念,从小就播下一颗红色的种子,树立“从小听党话,永远跟党走”的信念;从中国历代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中,学生树立持续创新奋进的信心,从而有底气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局势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扬“追梦复兴”之舟。

二、《道德与法治》教材中“中国故事”的类型梳理

在小学低段《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涌现了许多贴近生活的“中国故事”。这些故事植根于学生日常实际,择取了与教材主题相关的篇目,既可以落实教学实践中对课文内容的把握与拓展,又能对学生的价值观进行引领与深化。“中国故事”主要有以下几种主题类型。

1. 传统故事:展中国文化

传统故事常常表现为传统节日和传统游戏两大类,它以学生童年时常玩的游戏、度过的节日为切入点,让学生品味古代习俗、技艺等的奇妙,感受传承的魅力。其中传统节日选取了学生广为熟知、有鲜明节气氛围的节日作为学习内容,更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感受能力。传统游戏则选用了易学易会的游戏内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和形式来展现,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体会传统技艺的源远流长和游戏实践的乐趣。

2. 榜样故事:显时代特色

榜样故事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教学资源,它常常以生动、直观的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以学生身边的人、事、物等为主要载体,通过展现身边一人一事一物的言行、心理及所取得的各方面成就和变化来塑造榜样形象,体现环境育人、社会育人的功能。

3. 国际故事:扬大国风貌

在教材中所呈现的国际故事,既展示了当代中国的重要发展成就,也呈现中国的大国担当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情怀。如通过环境、文化、交通、技术等各个方面的运用和革新,体现我国日益发展的全新面貌,把“放眼世界,胸怀天下”的意识和追求根植于学生心扉,让“中国梦”落到实处。

三、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讲好“中国故事”的策略与途径

1. 主题演说,讲好传统故事

传统故事以生动有趣的形式给学生传递道德规范、价值观念和人生智慧,帮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养成优良的道德品质。

(1)沉浸式再现

游戏是低年级学生学习的重要形式之一,能让教学收到“事半功倍”之效,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传统游戏也不例外。传统游戏因时代变迁、地域位置等的不同,总是带着很强烈的年代感和特色性,学生由不知到知、不会到会,整个过程充满了新鲜感和挑战性,边学边玩,边玩边学,外化于行,内化于心,言行心理、意志品质等各方面都得到了训练提高,当“知情意行”形成一个闭环,教学意义就尽在其中了。

(2)故事重构

在现行教材中,主要安排了中秋节、重阳节和春节三大传统节日和国庆节这一重大、有特别意义节日的学习。带领学生了解和体悟这些内容背后蕴含的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深厚的爱国爱家之情,是这部分内容真正的教学目的所在。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体会传统节日新的时代意义。例如,在“我们这样过中秋”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先说说自己家过中秋节的情景,描述中秋节这天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事及当时的心情。同时,通过资料查找和阅读,明白中秋节的由来、节日背后的故事及不同地区庆中秋的不同形式,由小家到大家,感受中秋节在人们心中非同寻常的意义。再通过图片、视频等的展示和呈现,发现随着时代发展,科技进步,人们的相处方式和交流之道已悄然改变,中秋节不仅仅是吃月饼盼团圆,其意义早已超越了“团聚和思念”,新时代下的中秋节被寄予了更多对亲情的渴望和祖国团结统一的期冀。于是就有了“万般深情一线牵”……中秋故事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多彩,有了更多中国特色的时代气息和内涵。

(3)学科融合

道德与法治同语文、数学、综合实践等学科的融合,能降低教学的难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尤其是传统故事与语文学科的融合,能提升传统故事的亲和力,取得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如学习“团团圆圆过中秋”一课,教师以低年级学生熟知的李白的《静夜思》和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中的名句开场,借助语文学科中以月寄思的立意,感受中秋月的独特之美;再说说、议议“圆”的古今之义,画画古时圆月,今时月饼,链接起与传统的桥梁,让学生知道团圆真正的意蕴。在“秋天里还有什么节日”一课中,对于“重阳节”的学习,就从综合实践课中汲取灵感,学生在研学中赏菊、做菊花糕,体验古人的情怀;还从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知道重阳登高、赏菊的风俗,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地生根。

2. 角色体验,讲好榜样故事

榜样是时代的产物,行动的标杆。低年级学生生活圈子狭窄,知识储备少,所以,榜样故事更多的是从学生熟悉的人和事入手。

(1)情境模拟

品德教育应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在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能带动学生获得“在场感”和“主体感”,进而增强道德体验。例如,在“家乡物产养育我”一课时,在前期调查、寻访的基础上开展一场“家乡物产博览会”,通过“我为家乡代言”“小小解说员”等活动,让学生通过语言描述、家乡特产实物或图片演示,来展示自己课前调查的收获,分享家乡的物产是怎么来的,有哪些用途……互相学习、增补,丰富对家乡的了解,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引发对家乡独特地域特点的自豪感和归属感。

(2)案例解读

在榜样教育中,案例呈现是常用的方式方法。要说榜样故事,对低年级学生来讲,最熟悉的榜样人物莫过于雷锋叔叔了。学生从小通过诗、歌、美文学习和吟诵,以及每年一次的学雷锋纪念日,早已将雷锋形象印刻在心。基于这个学情,教师可以截取身边的好人好事一二件来作案例解读,创设“寻找身边的‘活雷锋’”的情境,通过剖析、比照和模仿,提升和推动学生思想的进步、言行的改变。

(3)生活实践

丰富学生的实践体验、促进知行合一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主旋律。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走向社会,在社会实践中拓展自己的视野、学以致用是很必要和重要的。

例如,学习“请到我的家乡来”一课时,教师借用“家乡特产发布会”环节,协同家长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文化纪念馆,进一步探索乡亲乡情中蕴含的勤劳和智慧;在“欢欢喜喜庆国庆”一课中,教师引导学生认国旗、唱国歌、敬队礼,观看革命历史视频后,让学生去革命烈士纪念馆“睹物思人”,向革命烈士纪念碑献礼;在“我们在公共场所”大单元的学习中,结合每个学期的全员研学,把每一课的德育落实点融合起来,促进学生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校内外资源结合互动,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情境建设。

3. 特色领跑,讲好国际故事

中国在国际交流、参与国际对话中越来越显现国际地位和作用,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距甚远。如何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讲好国际故事是低段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一个新挑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以下简称《学生读本》)在教学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强”处入手扬国威

《学生读本》介绍了中国经济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粮食生产稳居世界第一;北斗、蛟龙、天眼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中国制造”成了世界名片……各行各业,各显神通。教学中用实实在在的视频和图片呈现的中国新时代新成就,让学生在赞叹之余生发出强烈的爱国情和民族自豪感。

(2)“新”处着力筑梦想

新时代新生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奏响了时代的最强音,中国的每个角落、每寸土地正产生着大变革。教师可结合《学生读本》,让学生找找新时代的“新”。学生对自己或家人的生活、娱乐、休闲等方方面面做调查,发现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期盼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一年比一年有盼头……每个人的梦想铸就了伟大的中国梦,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得以唤醒。

《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中国故事”不仅是优秀的教学资源,更是发挥教育价值的载体。讲好“中国故事”,可以让学生从中汲取更多的精神力量,树立崇高的理想。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钱塘区义蓬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孙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