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扎根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数学教育家
作者: 顾明远1989年,在贵阳师范专科学校召开高等师范院校管理研讨会,同时访问了贵州师范大学,我认识了吕传汉教授。吕传汉的专业是数学,于贵州师范大学数学系毕业后留校工作,曾在复旦大学进修,深得苏步青、谷超豪的指导。1990年就出版了《数学的学习方法》一书。1991年又到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做访问学者。在校教授本科生复多函数、数理方程、理论数学等课程。但从1985年开始他却转向了中小学数学教育研究,而且特别关注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的数学教育。
贵州省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而且少数民族多生活在山区、边远地区,经济贫困,教育落后。吕传汉认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是脱贫的基础,是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他相信中国的希望在教育,师范大学有责任培育好教师,特别是要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教师。1987年,他带领青年教师和研究生深入水族、苗族、布依族和侗族等地区,对少数民族学生思维发展的民族文化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差异很大。有一次他对我说,有一个少数民族数字中没有“零”的概念。因此必须从民族文化着手进行研究,顺应民族文化的特点开展数学教育。经过多年的跨文化调查研究,他提出了“以数学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逐渐形成了“情境—问题”教学模式,即设置教学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再求解决方法。到21世纪之初,又把这个模式提升为“三教”理念,即教思考、教体会、教表达。并以“三教”理念引领“情境—问题”教学模式,形成了完整的数学教育思想体系。
我对吕传汉教授的研究了解已久。1987年夏天,吕传汉、汪秉彝两位教授带着三位研究生到北京师范大学找我交流数学教育研究问题时,谈到他们这项跨文化数学教育研究,我感到非常有意义。2003年,中国教育学会就把他们的跨文化数学教育研究列为“十五”规划重点研究课题,并派专家小组于2005年对该课题作了鉴定。专家小组认为,该课题是植根于中国、具有中国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具有鲜明的现实性、时代性,对提高中小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培养观察、分析、探索、创新能力有较好的效果,能够促进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与发展。中国教育学会在2005年11月18—21日重庆市召开的第十八次全国学术年会上把该课题向大会作了介绍。
30多年来,吕传汉教授奔走在贵州、云南等少数民族地区,开展跨文化数学教育研究,推广“三教”理念,克服过去学生只会“答”不会“问”,思维薄弱,重演绎推理、轻归纳类比的定式思维,增强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缩小了文化背景差异带来的学习差异,提高了当地的教育质量。同时培养了300多名教学能力强、教学效果优秀的中小学数学“种子”教师。帮助当地学校改变了面貌,如兴义八中成为省级名校、全国百强学校;兴义向阳路小学成为省级名校;一所很差的小学,经过教师培训和网上指导,不仅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且总结经验,出版了《教思考、教体验、教表达:叩开乡村小学教育的门扉》一书。他们的课题研究得到了专家的肯定和好评,《中小学数学“情境—问题”教学30年实践探索与理论建构》获得2018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三教”的理念和教学方式,不仅适用于少数民族地区,而且适用于普遍的中小学数学教育。该成果获奖三年来,吕传汉教授在耄耋之年,不辞劳累,奔走于全国各地,推广课题经验。吕传汉教授的足迹遍及贵州兴义、浙江余姚、福建福州、甘肃酒泉和新疆塔城等地区。许多教师都感到数学“情境—问题”教学模式简明扼要,易操作、可复制、可借鉴,效果非常好。在成果推广的三年中,吕传汉教授同时指导一线城乡中小学教师,已经出版了7本“三教”系列丛书。
吕传汉教授年逾耄耋,心怀大我,胸怀国家教育事业,关注少数民族地区儿童的成长。30多年如一日,不怕艰苦,不辞辛劳,扎根于少数民族地区,深入基层学校,亲自授课,培训教师。今天又奔走于全国各地,推广“三教”数学教育。这是什么精神?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说的教育家精神,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吕传汉(1938— )贵州兴义人,数学家、教授,曾任贵州师范大学副校长、贵州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师资培训中心主任。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
责任编辑:胡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