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视角下的论文发表与写作

作者: 谢晓英

“公开课、写论文、做课题是一线教师专业发展道路绕不开的‘三座大山’。”[1]159其中,写论文尤为令人“爱恨交加”。写规范的论文,顺利发表论文,令无数教师孜孜以求。《教师如何写论文—来自编辑的建议》一书从期刊编辑的视角出发,针对一线教师论文写作中的常见问题,结合100多个实例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本书第一部分围绕论文投稿、写作与选题展开,第二部分重点分析了如何将一节课转化为论文,第三部分讲如何将课题成果转化为论文。本书集中回答了教师为何而写、写什么以及如何写的问题,为一线教师的论文写作提供了操作手册。

一、为精进教学而写:以写促教,教研相长

为何写论文,写论文有何价值和意义?不少教师写论文是迫于外在压力,如职称评审、岗位考核和绩效分配等。还有教师认为,写论文和教学之间没有直接联系。其实不然,写论文不仅仅是为了满足晋升等外在客观要求,更是提升教学水平的必然要求。

本书第五章“如何确定写作切入点”呈现了将课变为论文的具体方法和途径,同时15名教师结合具体案例现身说法,分享文章写作思路。具体包括:文章写作起点、提炼写作主题方法和过程、课转化为论文的方法、思路和作者写作心得等。通过15名教师的分享,我们可以发现,写论文可以切实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1. 写作提升课堂导入效果

课堂导入作为教学活动的起始阶段,其设计与实施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力集中程度以及知识的接受效果。写论文可以促使教师反思课堂导入环节设计效果,尝试探索富有新意的导入方法,并进一步提升导入素材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等。这种反思与研究的过程不仅能够提升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还能为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改进方向。通过论文写作,教师可以将优化后的导入策略应用于课堂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课堂互动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党史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实践探索—以“少年有梦”为例》一文中写道[1]93-96,一开始教师设计的课堂导入是:“你在幼儿园、小学和现在分别有什么梦想?”后续教师从党史教育的角度切入分析本节课,重新调整了导入环节。新的课堂导入变为:“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邓稼先为我国研究出第一颗原子弹,袁隆平的禾下乘凉梦。”调整后的课堂导入,有助于引导学生将个人梦想与国家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树立远大理想。这样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还提升了课堂的深度和广度。

2. 写作改进课堂提问质量

课堂提问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它不仅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桥梁,更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深度学习的关键手段。然而,不少教师在日常教学以及公开课中,总会不自觉地问学生“是不是啊”“对不对啊”等简单、低层次的问题。学生对此类问题,通常不假思索、脱口而出“是”或“对”。此类提问属于低效甚至无效的课堂提问。课堂氛围看似活跃,实则学生并未真正投入思维活动。在当前教育改革背景下,这种无效的提问不仅难以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更无法有效达成核心素养培育的目标。

针对自己所教一节课或者若干节课的课堂提问进行研究,教师可以重新审视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而改进课堂提问。比如,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提问解析—以“树立良好形象,让世界热爱中国”》[2]一文中,教师依据课堂提问类型和课堂提问顺序理论,梳理和分析了一节课,提出了改进课堂提问的建议。经过这篇文章的梳理与写作,教师在日后的教学中也有意识地设计多样的课堂提问,优化提问顺序,提升了课堂提问水平。

二、更新写作理念:三位一体,相互转化

许多一线教师常常将课堂教学、论文写作与课题研究视为彼此独立互不相关的三项任务。事实上,课堂教学、论文撰写与课题研究完全可以被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教师若能精心设计并呈现一节优质课,便可以此为基础撰写一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做进一步延伸,申请相关的课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将产出一系列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不仅为后续的写作提供了新的素材,还能反哺课堂教学,促进教师教学方法的持续改进。

1. 立足日常教学,挖掘选题

写作时,许多教师面临的首要难题是确定选题。教师往往因缺乏明确的研究方向而陷入困境,难以明确论文的切入点。其实,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蕴含着大量的实践智慧,这些实践智慧为论文选题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研究素材。笔者通过对《上海课程教学研究》杂志所发表文章的选题进行统计分析,发现选题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类:从教师日常参与的各类教学活动(教研活动、教学展示以及学术会议发言等)挖掘选题,将这些活动中的发言或所开的课转化为论文;基于各类教科研评比成果确定选题,如将一节获奖的比赛课转化为教学论文;将教师个人申请或参与的课题或项目的研究成果转化为论文;将公开课转化为论文,此处的“公开课”泛指一切高质量的课,既可以是传统意义上的公开课,又可以是精心设计且效果良好的家常课。

2. 掌握方法路径,将课变为论文

许多教师很会上课,但面对如何将课转化为论文,却无从着手。教师可从两方面思考:一是该课能够解决哪些学科关键问题,包括学科共性问题(课堂提问、单元教学、教学评价等)和学科特色问题(英语学科的听说教学、理科的实验教学等)。二是该课是否能够回应教育热点问题,如政策热点、理论热点和实践热点。在此基础上,本书提炼出将一节课变为论文的写作切入路径:政策/理论/实践热点+学科共性问题,政策/理论/实践热点+学科特色问题。比如,《教学评一致性视域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路径探究》[3]一文解决的学科共性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评价”,回应了“教—学—评”一致性理论研究热点。

3. 具备转化意识,将课题成果转化为论文

一线教师做课题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课题结项后容易止步于此。课题和论文二者之间有不少共通之处,教师不妨再向前一步,将课题成果转化为论文。上好课,写论文,做课题,三位一体,相互转化,相互促进。比如,上海市文来中学的王洁老师2020年5月开设了一节初中道德与法治公开课“少年有梦”。王老师以这节公开课为基础,完成了《党史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实践探索—以“少年有梦”为例》一文(发表于《上海课程教学研究》2021年第7—8期)。有了这篇文章做基础,2023年,王老师又成功申请了上海市闵行区的相关课题,并顺利结项。

若写作仅以完成任务为导向,教师缺乏相关教学实践案例或经验积累,在撰写过程中往往只能停留在表面,泛泛而谈,难以深入剖析问题本质。相反,若以自己上的课、做的课题或参与的项目为基础进行写作,立足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入的思考,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写出的文章将更具深度与说服力。

三、掌握写作技巧:基于规范,有法可循

若让一线教师谈论自己的教学,几乎所有人都可以侃侃而谈。若让其写论文,则是另一番景象,多数人会面露难色、“望写兴叹”。究其原因,不少教师对自身定位有误,认为自己是教学实践者,而非研究者。这种将教师身份角色中“研究者”与“实践者”分割与对立的错误认识,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教师开展研究和写作的内在动力,也让他们普遍感觉“写作难”[4]。其实,论文写作有方法可学,有规范可遵循。经过学习,教师可以掌握和习得写作技能,写好文章,并顺利发表。

1. 掌握写作要领,写作不再难

论文写作是一项复杂的学术活动,涉及选题确定、研究方法、文献检索、逻辑结构、语言表达等多方面。许多教师认为写作难,往往源于对写作过程的陌生以及对学术规范的不熟悉。系统掌握论文写作要领,可以显著降低写作难度,提升写作效率与质量。

本书第二章“你还在为写犯难?”围绕论文题目、摘要、关键词、引言、结构布局和参考文献等论文各个构成部分逐一展开讲解,并结合42个具体案例分析了写作常见问题及写作要点,教师在写作时,可进行对照。

2. 好文不怕千遍磨,修改有诀窍

完成论文初稿仅是写作过程的一个阶段性成果,并不标志着写作活动的终结。事实上,后续的打磨与修改才是提升论文质量的关键环节。正如高质量的公开课需要经过反复推敲与精心打磨,一篇优秀的学术论文亦须在初稿基础上进行多次修改与完善。在修改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消灭差错,确保文章在语言表达、逻辑结构、数据引用等方面准确无误;其次,润饰提高,优化文章的语言表达与逻辑连贯性,使其更具学术性和可读性;再次,规范统一,对文章的格式、术语、引用等进行标准化处理,确保符合学术规范;最后,对照编辑出版方面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检查论文是否符合相关要求。经过上述步骤,论文的质量将得到显著提升。

3. 了解投稿诀窍,发表有捷径

一篇文章顺利发表,写作才算真正结束。文章能否顺利发表,既取决于自身的质量,又与投稿策略密切相关。为确保文章顺利发表,教师需详细掌握投稿的关键要点。在投稿前做足功课,了解目标期刊基本情况,避免盲目投稿;了解期刊审稿和出版流程,安排好时间节点;知道编辑审稿要点,自我评估文章是否能够录用;投稿时,关注细节,增加文章录用概率。本书第一章“你还在为投稿发愁?”详细介绍了论文投稿相关事项,助力文章顺利发表。

教师需要深刻认同论文写作的价值和意义,树立论文写作与日常工作可相互转化的观念,并掌握论文写作、投稿发表的技巧。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付诸实践,方能取得实际成果。

参考文献

[1] 谢晓英.教师如何写论文——来自编辑的建议[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

[2] 谢晓英,罗加宝.品德与社会课堂提问解析——以“树立良好形象,让世界热爱中国”为例[J].上海课程教学研究,2017(3):56-58+80.

[3] 朱月霞.教学评一致性视域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路径探究[J].中国教师,2024(11):121-123.

[4] 颜莹.教师写作:为何与何为——对教师教育写作问题的再认识[J].上海教育科研,2020(4):74.

(作者系《上海课程教学研究》编辑)

责任编辑:胡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