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语文核心素养 赋能散文审美教学

作者: 黄继省

摘 要 审美创造素养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之一。丰富的审美经验是实现审美创造的基础,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审美经验,提升审美能力和培养审美观念。统编版语文教材《雨的四季》一课,是散文审美教学的较好文本,以《雨的四季》审美教学为例,品题目,感知散文的匠心美;析结构,观赏散文的建筑美;诵语言,欣赏散文的音乐美;观细节,品味散文的雕琢美;想意境,领略散文的绘画美;研手法,感悟散文的技巧美;知人世,探寻散文的情思美,探求培养学生审美经验的方法、提升学生审美创造素养的路径,为语文审美阅读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 《雨的四季》 审美 核心素养

审美创造素养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之一。[1]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审美创造素养,实现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语文四大核心素养协调发展,是新课标背景下语文教学改革亟须关注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文章,积累审美经验,让学生学会感受美、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美。这是落实新课标精神的应有之义,也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本文以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刘湛秋的散文《雨的四季》为例,分别从散文的题目、结构、语言、细节、意境、写作手法和背景等七个方面,探讨散文的审美教学,为语文教师赋能学生审美创造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品题目,感知散文的匠心美

好的题目就是一篇文章的“文眼”,是作者对文章内容、情感及思想的提炼。品文章的题目是学生解读文章的切入点,也是学生感知文章审美创造的津梁。

以《雨的四季》为例,题目命制别出心裁,在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品读“雨的四季”和“四季的雨”两个题目的区别,激发学生探求兴趣。通过品读,学生会发现“雨的四季”和“四季的雨”两个短语的构成要素虽然相同,都由“雨”“的”“四季”三个词构成,语法结构也相同,都是偏正短语,但是因为词序不同,表达的语义侧重点迥异。“雨的四季”展现的是雨在四季中的不同形象和特点,赋予了生命、情感和灵性,寄情于物,承载了作者对自然、生活和生命的独特体验与思考。题目新奇别致,富有诗意,耐人寻味。而“四季的雨”常常是文学作品描写的对象,一般会描写不同季节的雨,缺乏韵味,显得平淡无奇。

以“雨的四季”作为题目,凝聚了作者巧妙的构思。在教学散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透过语言文字品析题目的匠心之美,让品析题目成为审美创造培育的起点与亮点。

二、析结构,观赏散文的建筑美

散文的建筑美主要体现在文章整体结构的组合之美与局部结构的层次之美。

《雨的四季》的结构,无论整体还是局部都显示出了作者的匠心安排,正如一件艺术品,整体线条流畅,组合精巧;局部雕琢细腻,纹理细致。

1.整体结构的组合之美。《雨的四季》全文共7个自然段,属于“总—分—总”结构,并且思路清晰、环环相扣、浑然一体。第①自然段,言简意赅,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奠定基调;第②至⑤自然段,按照春夏秋冬四季顺序展开铺写,依次描写了春雨的清新、润泽和甜美,夏雨的热烈、粗犷和奔放,秋雨的端庄、沉静和深情,冬雨的自然、平静和纯洁,秩序井然;第⑥至⑦自然段,抒情收束全文,照应开头。照应使全文结构紧凑、思路缜密、表述准确。

2.局部结构的层次之美。以《雨的四季》的第⑤自然段为例,这一段描写得有波折而又有秩序,描绘了一幅冬雨图。文章前半部分连用三个“但”转折连词,使描写变得摇曳多姿。第一处转折:“也许,到冬天来临,人们会讨厌雨吧!但这时候,雨已经化了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临人间。”转折是为了突出北方冬雨的妩媚。第二处:“雨仍然偶尔造访大地,但它变得更吝啬了。它既不倾盆瓢泼,又不绵绵如丝,或淅淅沥沥,它显示出一种自然、平静”。转折是为了凸显南国冬季雨少。第三处:“但是,人们受够了冷冽的风的刺激,讨厌那干涩而苦的气息,当雨在头顶上飘落的时候,似乎又降临了一种特殊的温暖,仿佛从那湿润中又漾出花和树叶的气息。”强调冬雨的美妙。这三个转折连词让文章细腻、新奇、婉转有致。

在描写冬季雨中的自然景物时,还在于精当的描写顺序,符合一般的逻辑性:空间上由远及近,时间上由白天到晚上,浓墨重彩描绘雨的明亮纯洁。例如,“远远地望过去,收割过的田野变得很亮,没有叶的枝干、淋着雨的草垛,对着瓷色的天空,像一幅干净利落的木刻。而近处池畦里的油菜,经这冬雨一洗,甚至忘记了严冬。忽然到了晚间,水银柱降下来,黎明提前敲着窗户,你睁眼一看,屋顶、树枝、街道,都已经盖上柔软的雪被……”作者讲究技法,层次感鲜明。(以上节选自初中语文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雨的四季》)

三、诵语言,欣赏散文的音乐美

散文的音乐美主要指的是散文的语言句式富有极强的节奏感。

《雨的四季》句式既重视整散结合的参差之美,也重视整饬之美。例如,“忽然,在一个夜晚,窗玻璃上发出了响声,那是雨,是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的秋雨啊!天空是暗的,但雨却闪着光;田野是静的,但雨在倾诉着。”这些整散结合的句子,有韵律节奏感,增强气势,情感表达浓郁。同时,《雨的四季》的语言涵咏品味,有一种特有的形式美与韵律美,例如,“雨变得更轻,也更深情了,水声在屋檐下,水花在窗玻璃上,会陪伴着你的夜梦。”(节选自初中语文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雨的四季》)

如果改成分行排列,如:

雨变得更轻,

也更深情了,

水声在屋檐下,

水花在窗玻璃上,

会陪伴着你的夜梦。

像这样的句子,字数依次递增,音节的长度在延长,有语言形式上的建筑美与音乐美感,读起来朗朗上口。有整有散、有舒有促、节奏分明,有一种音乐的律动,让人会情不自禁地诵读吟唱。

在教学时,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吟诵时间,让学生沉浸体会;也可以通过上述文字排列形式的变换进行审美创造,感悟语言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性与悟性。在语言的律动中,把握作者的情感,并与作者共情共鸣,产生审美愉悦。

四、观细节,品味散文的雕琢美

散文细节的雕琢需要作家倾注饱满的情感,以丰富的想象力和精湛的语言表达力,为散文增添动人的力量。在《雨的四季》中,作者对“雨”的称呼有一种雕琢美,有很强的感染力。《雨的四季》中,“雨”这个名称是客观唯一的,而文中对雨的称呼却是多种多样的:她、它、你、雨、春雨、夏天的雨、秋雨、妇人、雨的精灵、雨的公主等。这些称呼有的是拟人,有的用比喻;有的通俗,有的生动;有的是代词,有的是短语;有的是面称,有的属背称;称呼是变化的,喜爱之情是唯一的,称呼的变化是行文的需要,是情感表达的需要。如:文章开头称呼雨为“她”,喜爱之情呼之欲出,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也为下文把雨写得灵性、有情感作了铺垫。文中把雨拟人化的写法。如文中写春雨:“只有这一场雨,才完全驱走了冬天,才使世界改变了姿容。”写夏雨:“夏天的雨也有夏天的性格,热烈而又粗犷。”写秋雨:“雨,似乎不再有春的娇媚和夏的粗犷,而显出秋的端庄与沉静了。”写冬雨:“雨已经化了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临人间。”这些语句把不同季节的雨完全当作人去描写,写得有性格有性情,有思想有行动,丰满形象。结尾用“你”称呼雨,“啊,雨,我爱恋的雨啊,你一年四季常在我的眼前流动,你给我的生命带来活跃,你给我的感情带来滋润,你给我的思想带来流动。”连用四个“你”,反复强调,直抒胸臆地点明了爱恋的原因。

可见称呼随着作者情感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像“雨、春雨、夏天的雨、秋雨”这样的称呼,便于客观地描写,而“妇人、雨的精灵、雨的公主”,生动的比喻,喜爱之情溢于称呼之中。同时,对雨的称呼又随着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而不同,体现了作者对雨的四季特点的深刻认识与准确把握。

《雨的四季》多样性称呼,彰显了作品的雕琢之美,让文章的亮点更加突出,淋漓尽致地表达作者的情感。在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细节,会读会品,读出情感,品出作者的审美追求。

五、想意境,领略散文的绘画美

散文的语言具有诗的弹性和张力,有诗的意境,富有鲜明强烈的画面感。

以《雨的四季》为例,写夏雨:“而荷叶铺满了河面,迫切地等待着雨点,和远方的蝉声、近处的蛙鼓一起奏起夏天的雨的交响曲。”荷叶、蝉声、蛙鼓这一组意象,只作了粗笔勾勒,不作主观陈述,有动有静,动静结合,构成一幅和谐的优美的意境,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写冬雨:“远远地望过去,收割过的田野变得很亮,没有叶的枝干、淋着雨的草垛,对着瓷色的天空,像一幅干净利落的木刻。”枝干、草垛、天空,意象的叠加,采用蒙太奇的手法,给我们创造了一个空旷辽远的境界。在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意境,并与文章的描写展开对比。让学生在语言运用中,发挥想象力,提升鉴赏能力与审美能力,品尝审美创造的愉悦。(以上节选自初中语文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雨的四季》)

六、研手法,感悟散文的技巧美

散文的技巧美体现在文学手法的多样化与娴熟恰当的运用。高超手法与技巧增加了文章的深度,增添了文章的艺术魅力。

1.善用借物抒情与托物言志。《雨的四季》借自然的四季写雨的四季,借雨的四季写人的四季。自然界的雨本是形态单一的,但在作者的笔下变得姿态万千,变得有美丽的色彩,如,“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牵动着阳光的彩棱镜”“雨却闪着光”“变得透明”;变得有动听的声音,如,“奏起夏天的雨的交响曲”“雨在倾诉着”;变得有特殊的情态与情感,如,“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有时“热烈而又粗犷”、有时“显出秋的端庄与沉静”、有时“也更深情了”,等等,作者借助对景物或铺张或细腻地描写抒发感情,呈现出对自然、生活和生命的独特思考。

2.巧用想象和联想,虚实相应。散文善于借用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创造美妙的意境。例如,作者在写春雨、夏雨、冬雨时,直接实写雨的内容较少,而是通过侧面描写雨中景物来烘托,化实为虚,如,“呼吸变得畅快,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鼻子和嘴唇。”春雨的清新和滋润,让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盛夏的果实;冬雨的温润,可以驱走风的冷冽、空气的干涩,孕育了春的生机,让人憧憬着一个春花烂漫、春意盎然的明媚春天。

3.欲扬先抑,情感起波澜。在《雨的四季》描写夏雨和冬雨的片段里,作者先抑后扬,感情表达曲折有致,如:“天上聚集几朵乌云,有时连一点儿雷的预告也没有,你还来不及思索,豆粒大的雨点就打来了。可这时雨并不可怕,因为你浑身的毛孔都热得张开了嘴,巴望着那清凉的甘露。”先写夏天的雨来得急,雨点大,似乎在贬抑,然后笔锋一转,表现这及时雨正是人和大地的渴望。“也许,到冬天来临,人们会讨厌雨吧!但这时候,雨已经化了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临人间。”先写人们对冬雨普遍讨厌的感情,实际上是突出它轻盈美丽的独特之处。

4.动静结合,化静为动。“半空中似乎总挂着透明的水雾的丝帘,牵动着阳光的彩棱镜。”天空、水雾、阳光是静止的,一“挂”一“牵”,化静为动,境界全出,画面鲜活,光影之美,动静之美,色彩之美,意境和形象达到了和谐统一,把春雨的色彩明丽的特点描写得栩栩如生,生动可感,给人一种视觉上的享受。又如文中“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田野是静的,但雨在倾诉着”等,这些语句都有动静结合的艺术效果。

在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探究研讨,让学生的思想碰撞,让审美个性绽放。

七、知人世,探寻散文的情思美

知人世,是理解欣赏文章的基础;文学作品是对时代背景、社会生活以及个人生活的反映。知人世是引导学生解读作品情感、挖掘作品思想内涵的一把钥匙,提升学生鉴赏作品的审美素养。

以《雨的四季》写作背景为例,《雨的四季》发表于1989年,作者虽然经历过心灵的痛苦,承受过感情的折磨,但他的作品始终流露生命的欢乐。作者1984年在《生命的欢乐》题词中写道:“我们的诗应当给人思索、勇气和温暖,歌唱生命的价值和生命的美好,使人敢于创造和追求欢乐。”[2]同样,作者的散文也表达了这种写作追求,《雨的四季》中写道:“如果你怀着那种快乐感的话,那白天的秋雨也不会使人厌烦。”作者对雨的审美融入对雨的描写之中,雨的美、自然的美是美丽的情感、快乐的态度、温暖的情思的呈现。

在教学时,教师可以补充写作背景,也可以让学生利用网络搜索作者及其作品相关研究资料,扩大审美视野,增加审美深度。

审美创造是一个多维度综合性的过程,建立在学生对作品审美体验基础之上,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借助语言文字感受、理解、欣赏及评价文本作品,积累丰富的审美经验,增强审美意识,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雨的四季》语言清丽,描写细腻,手法高超,情感温婉,诗意盎然,处处展现了美感,阅之如美的画卷,品之如美的佳酿。《雨的四季》是审美教学的较好范本,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近作者,走入文本,走进字里行间,在语言文字品读中,积累审美技巧与经验,实现审美创造的最优化,促进语文核心素养内部要素全面协调与发展。

[参 考 文 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5.

[2]刘湛秋.生命的欢乐[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责任编辑:武 亮 实习编辑:杨红波)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