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项目化学习在小学英语跨学科主题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作者: 杜意妹
摘 要 微项目化学习能为学生创造真实而有意义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体验式、探究式的实践性活动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养。结合具体教学案例,阐释了微项目化学习在小学英语跨学科主题教学中的内涵和意义、设计路径,凝练了教学实践策略,从而优化学生学习路径,促进其个性化学习和积极思维;引领学生学习方式变革,培养其创新精神以及适应未来社会的关键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关键词 小学英语 微项目化学习 跨学科主题教学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明确提出要强化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互动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1]。《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教师“开展英语综合实践活动,提升学生运用所学语言和跨学科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结合个人生活经验和社会生活需要,围绕特定主题,由真实的问题或任务驱动,综合运用其他相关课程的知识自主开展项目学习”[2]41。面对新时代育人目标要求,教师应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而微项目化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体验式、探究式的实践性活动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养。
一、微项目化学习在小学英语跨学科主题教学中的内涵和意义
微项目化学习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结合课程内容要求,设计出符合学生发展实际需求的小项目,让学生在课堂中用10~20分钟时段的基于真实情境的探索性项目活动,或者让学生在课外以综合实践性作业的形式对某个特定内容或主题进行探索。微项目化学习具有时间短、目标明确、操作性强的优点,它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让学生快速理解和掌握知识,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
在小学英语跨学科主题教学中开展微项目化学习具有积极的意义。一是能为学生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情境。微项目化学习以现实存在的问题或任务驱动,促使学生围绕某一研究主题,在真实情境中经历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学习过程,帮助学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综合运用所学语言和跨学科知识创造性地解决真实问题。二是实现育人方式的变革。微项目化学习倡导自主性、探究性、实践性的学习方式,能有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者、探究者、发现者、评价者。三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微项目化学习以任务或问题为驱动,能促使学生运用所学语言和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方法、理论等开展综合性学习,解决特定主题的问题,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二、小学英语跨学科主题微项目化学习的设计路径
在跨学科主题教学中,教师应立足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发展,围绕主题意义规划项目的问题和任务群,秉持英语学习活动观组织和实施教学,引导学生从真实情境或者创设的情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展探究式、合作式的项目式学习,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概念与方法来探究问题并解决问题,最终形成项目成果。因此,小学英语跨学科主题微项目化学习强调学生本位,教师应基于学生学情明确跨学科主题、目标建构、微项目设计与评价,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活动,具体学习设计路径如图1所示。
可见,以学生为本位的英语跨学科主题微项目化学习,力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适应未来社会的关键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教师应创设真实学习情境,以主题统领,以育人目标为导向,以微项目任务为驱动,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主题意义探究中建构语言和结构性知识,在拓展迁移活动中运用所学语言和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发展学生动手实践操作的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微项目化学习在小学英语跨学科主题教学中的实践策略
小学英语教学应“践行学思结合、用创为本的英语学习活动观”[2]3,教师应引导学生以真实的问题或任务驱动,围绕特定主题开展项目学习,自主参与实践和探究。本文以外研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三年级起点)》四年级上册“Module 7 Unit 1 There is a horse in this photo.”“英语+科学”跨学科主题教学为例,探讨如何组织学生开展微项目化学习。
(一)挖掘教材内涵,确定项目主题
该小学英语教材每单元都是以主题引领,让学生在探究主题意义中学习语言,发展思维,培育文化意识。因此,教师应立足教材内容,通过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主题和内涵,结合学生生活经验,确定符合学生认知水平且具有教育价值的跨学科主题。通过设计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强化语言的实践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There is a horse in this photo.”文本内容是对话语篇,属于“人与自然”范畴,涉及“自然生态”。文本情境是Sam, Amy和Daming在看一组照片并谈论照片上的内容“一匹马在奔跑;一只羊在吃蔬菜;一只猫在爬树,树下站着一个小女孩”。课文中运用“There is /are...”来说明照片上“有……”,用现在进行时表达正在发生的事情。教材内容是学生熟悉的动物生活场景。为增加学习趣味性,让学生用英语探究科学知识,培养学生提升跨学科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挖掘教材内涵并融合科学探究,确定单元主题为“Amazing Animals”。教学中融合原创动物科普绘本Amazing Animals,丰富学生对动物的完整认知,实现语言表达和内容的完整性、结构性和系统性,开启对动物科学知识的探索之旅。
(二)创设真实情境,提出驱动性问题
驱动性问题作为项目的起点,在项目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导向,能够帮助学生明确项目的目标和主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动力,引领学生的学习过程。因此,教师应创设真实情境,精心设计驱动性问题,引导学生以问题为导向,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问题意识。
在课堂伊始,教师创设真实主题情境“学校即将开展动物科普主题展览,要征集动物科普原创作品”,呈现微项目任务“制作动物科普绘本”,以驱动性问题“How to introduce animals?”引领学生开展头脑风暴,发散思维。学生围绕问题在小组内讨论交流:We can talk about the animals’ abilities. The bird can fly. The fish can swim... 随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动物可以从外形特征、日常活动、生活习性、动作声音、特殊技能等方面进行介绍,提炼关键词“Appearance, abilities, habits...”并进行板书,形成介绍动物的思维导图(见图2)。
环节,教师以驱动性问题引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活学生已有认知,引导学生搭建思维框架,构建介绍动物的语言支架。同时,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围绕驱动性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将核心问题分解成系列子问题,为主题表达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做好铺垫,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发散性思维。
(三)搭建学习支架,促进深度学习
培养学生深度学习能力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深度学习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英语跨学科融合教学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多样化的学习活动,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3]。因此,教师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搭建学习支架,在英语跨学科主题教学中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能力特点,精心设计探究主题的进阶性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挥其潜能,深入思考与探究,帮助学生建构基于主题的结构性知识。
如在文本学习中,首先,教师以问题“What animals can you see in these photos? What are they doing?”为引领,以表格形式搭建学习脚手架,引导学生从“Activities”“Abilities”两个维度梳理提取描述动物的关键信息并完成学习任务单(见表1),帮助学生建立语言学习的整体观,形成结构性知识。在此过程中有机渗透词法、句法、语法等方面的学习,体现语言的情境性、整体性。其次,通过点墦“Amazing Animals”微视频拓展动物相关科普知识,如马的速度、羊吃草、猫的特殊技能等,引发学生思考动物特殊技能与其生存环境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探究动物科学的欲望,完善其对动物的整体认知,为学生顺利完成项目任务打好语言和认知基础。
在文本学习后,融合原创科普绘本Amazing Animals(见图3)扩充语料,丰富动物科普知识,延续并扩充介绍动物的语言支架,包括Appearance、Activities、Abilities、Habits等方面。教师先示范阅读绘本第一页的内容,随后让学生在小组内开展“拼图式阅读”,每位学生自主选择一页阅读并填写绘本阅读学习单(见表2),并在小组内交流,促使学生掌握、建构、内化动物的科普介绍,培养学生迁移创新能力,提升阅读素养。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根据主题活动的需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融合主题绘本,为学生提供有挑战性的内容,让学生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进阶发展的水平。学生通过主题绘本阅读,不仅丰富了语言表达,实现知识的结构化,而且深化了对主题的探索和理解,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发展了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等。
(四)小组合作实践,实现知识的再建构
项目化学习最终是要学生实现知识的再建构。知识的再建构最重要的表现是能够在新的情境中迁移、运用、转换,产生新知识,并且要在行动中做出来,运用周围的各种知识和资源解决实际问题[4]。因此,教师应根据英语跨学科主题和内容,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究活动共同完成特定的任务或问题,在真实的任务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提高实践探究能力和迁移创新能力。
如在Project环节,通过项目任务创编动物科普绘本“Make an animal scientific picture book”,促进学生对所学语言和知识的再建构。首先,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课前查阅的有关动物科普知识的相关资料,并采用“Stick or draw the animals”的方式进行自主创作,可以自己画动物,也可以采用动物贴纸或剪贴画的方式。接着,每位学生自主选择一种动物进行介绍,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选择语言支架Level A 或Level B进行写作(见图4)。这样,学生在微项目任务中综合运用所学语言进行整体性输出,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创新,发展了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成果展示升华主题,促进可持续学习实践
成果展示有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学习实践。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创造性、多元表达与展示的平台,展示多模态的学习成果,促进学生将学习素养转化为持续的学习实践。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采用多模态语言形式进行成果展示,如可以采用演讲、戏剧表演、创编绘本、绘画、剪贴画、摄影、视频、报告、手抄报等多种形式。同时,鼓励学生对作品进行分析评论以及反思和完善,开展同伴评价或自我评价,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培养学生乐于用所学语言表达思想交流观点,实现语言的迁移应用与创新实践。
如在成果展示环节,教师请学生上台展示成果,可以个人展示,也可以小组合作展示,其他学生给予评价或提出修改建议。展示后,教师引导学生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对主题词进行归纳总结 “Can you use a word or a sentence to describe the animals?”,学生在对主题意义理解的基础上,交流观点“The animals are interesting/amazing/ cute/naughty/friendly/clever...They are our good friends.I love them...”。紧接着,教师播放“Amazing Animals”的科普视频,以问题“What do you want to do for animals?”引发学生持续的深度思考,深化其对主题意义的理解和拓展,并鼓励学生以“Let’s love and protect animals.”为名,公开和传播学习成果,如录制成动物科普视频解说或扫描成电子绘本,借助多种形式进行展示交流,提出“与动物做好朋友,热爱和保护动物”的倡议。这个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持续实践与探究的动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四、结语
微项目化学习是小学英语跨学科主题教学的有效实施路径之一,能帮助学生发展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因而,教师应立足学生发展,通过微项目化学习优化学习路径,以驱动性任务或问题引领,让学生在做中学、用中学,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和积极思维,引领学生学习方式变革,培养其创新精神以及适应未来社会的关键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 考 文 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杜意妹.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英语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践探究[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24(7):10-13.
[4]夏雪梅.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1:10.
(责任编辑:武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