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教育强省建设路径“八问”

作者: 韦英哲 王思静

广东教育强省建设路径“八问”0

2024年初,省委以一号文发布建设教育强省的意见,全面部署扎实推进“八大工程”,推动广东从教育大省迈向教育强省。2025年2月24日,全省教育大会召开,为奋力开创新时代广东教育强省建设新局面提供方向指引,以教育现代化走在前列支撑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作为中国经济第一大省与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广东建设教育强省既要对标国家战略,更需立足区域特色,探索高质量发展的破局之道。结合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与《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部署,本刊用八个问题剖析广东教育强省建设的实践路径。

一问如何守正创新办好具有广东特色的“大思政课”?

关键词    建好课程  用好资源   建强队伍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教育强省建设的核心课题。《纲要》提出,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求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打造一批“大思政课”品牌。

在教育强国应有的“六力”中,思政引领力居于首位,凸显思政工作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引领性作用。

“广东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广东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林如鹏表示,全省将深入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加快构建立德树人新格局,努力培养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怎样才能办好具有广东特色的“大思政课”?

一是建好课程。广东高质量开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建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广东的伟大实践”精品思政课程。坚持学校党组织书记、校长讲“思政第一课”制度,建设区域协同创新中心、名师工作室学科教研基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等教学教研平台,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实施“南粤优质思政课程建设计划”,打造更多精品课程、示范课程。

自2018年下半年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以来,中山大学始终遵循教育规律,突出教学导向,用好优质资源,切实发挥“统编教材(教师辅导用书)+配套课件+示范讲义+集体备课+实践研修+研究阐释”合力,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建设一流思政课程。深圳市委教育工委立足基地资源,结合71条市级“行走的思政课”路线,组织力量编写《深圳的光荣与使命》系列读本和《走读深圳》思政实践教育课程,并为课程配套设置了PPT教学课件,构建特色读本、精品课程、地方特色课程三位一体的地方课堂教学资源体系。

二是用好资源。广东发挥新时代伟大成就的教育激励作用,用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百千万工程”等生动案例,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故事。广州市遴选4批中小学生161个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其中包括9个跨区域研学基地;举办“大开‘研’界·走读广州”系列活动,打造广州特色8大主题校外研学实践经典线路300条。梅州市活化利用叶剑英纪念园、三河坝战役纪念园2个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509处省级重点保护的红色人文项目,有效串联红色现场教学点,以“新时代的红色基因传承”为内容,打造“红色思政+客家+N”特色品牌。

三是建强队伍。广东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配齐建强专职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教师等思政工作队伍。邀请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先进模范等,共同讲好“大思政课”。

华南师范大学坚持每年为马克思主义学院提供7~10个编制专项引进高层次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和骨干教师,提供5~8个指标引进青年英才和博士后。近5年,学校通过人才引进、校内转岗等渠道,新配备专职思政课教师40余人,师生比例大幅改善,师资结构持续优化,具有博士学历专任思政课教师占比达90%。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打造了由校内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和企业管理者、技术能手、劳模工匠、红色场馆讲解员、学生家长等组成的多元化教师队伍,推动学校、社会、家庭三大主体携手育人,多支队伍共讲思政课。

二问如何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提升教育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能力?

关键词    科技创新  成果转化  人才培养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教育对科技、人才的支撑作用,是教育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导向。

“广东是科教大省,在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建设中肩担重任、责无旁贷。”广东省科技厅党组书记龚国平表示,近年来,省科技厅坚持以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链为牵引,充分发挥高校在科技自立自强中的重要作用,强化科教协同、双向赋能,推动科教资源向创新优势转化,携手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在科教协同方面,广东深入实施基础研究十年“卓粤”计划,安排科技专项资金推进特定高校支持计划,在高校布局建设省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强化长期稳定支持,鼓励开展自由探索和前沿创新研究;支持高校加强战略科技力量布局,9所高校参与2个在粤国家实验室建设等。

为加快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广东持续强化粤港澳三地高校协同创新。比如,在河套建设大湾区量子科学中心并由香港高校牵头3个研究领域,与香港中文大学联合推进广州实验室深圳基地建设,联动共建34个粤港澳联合实验室等。

科技成果转化是将科技创新“势能”转化为经济发展“动能”的重要路径。

广东大力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施高校科技成果高质量转化行动,推进高校科研成果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制造业当家、“百千万工程”等紧密对接。

广州市设立成果转化基金群,建设中大、华工国家科学园,深化环大学城创新策源地、环港科大(广州)科技成果转化试点建设,在穗高校院所横向科技成果转化金额占大湾区内地九市总量近三分之二。同时,广州近3年投入约200亿元支持高校科技创新,拨付近10亿元支持中大、华工、暨大、华农等高校重大科研平台建设,让大学心无旁骛谋发展。

为打造科技创新“联合体”,广州2022年以来共拨付10.85亿元支持在穗高校开展3966个研究项目,组建人工智能、轨道交通等4个重点产业创新联合体,通过“企业出题、高校答题”形式整合创新资源,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如今,广州正全力推进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粤港澳大湾区)广州分中心建设。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关键支撑。

广东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推进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着力优化中小学课程体系和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强化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推进大中小学创新人才贯通培养研究与实践。加快芯片、软件、种业、双碳、储能、涉外法治等战略领域人才培养,深入推进急需紧缺人才培养攻关工程,加强多学科协同育人,实施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紧缺博硕士人才自主培养专项,支持高校设置跨学科人才培养项目,建设若干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基地、专题实验室和示范性特色学院。实施基础学科人才培养“长基计划”,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完善分类培养体系,着力提升研究生培养规模和质量。

“中大持续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推进‘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改革。”中山大学党委书记朱孔军表示,学校坚持以国家战略需求和科技创新为牵引,打破学科、专业壁垒,促进学生跨学科学习、研究性学习、实践学习和国际化学习,深入实施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2.0和强基计划,推动重点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营造人才引育的良好环境。“十四五”以来,涌现了人工智能企业研究团队核心成员、华为“天才少年”等一批优秀毕业生。学校现有专任教师3887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占比约15%。

不少高校和高中携手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比如,珠海市斗门区第一中学加强与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的合作,开展“数学大学与高中相衔接”的研究,初步形成了数学学科的“高中—大学”衔接教育特色。

三问高校如何增强综合实力,发挥龙头作用?

关键词    分类发展  打造学科  校地协同

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纲要》提出,增强高等教育综合实力,打造战略引领力量。

广东是高等教育大省,有普通、职业高等学校165所,高等教育在校生达到445.63万人。高校是驱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广东怎样才能高高扬起高等教育这个龙头?

全省教育大会勾勒了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提出要增强高等教育综合实力,提升能力、提升容量,对标一流、争创一流,深入实施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加力优化学科设置、打造学科集群,推动一批特色鲜明的高校和学科在各自赛道办出优势。

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发展,进一步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布局势在必行。早在2015年,广东率先启动高水平大学、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三年建设期满后,广东整合“双一流”、特色重点学科建设等项目,实施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形成了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粤东粤西粤北高校振兴计划和特色高校提升计划“三大组团”。

就在全省教育大会召开的前一天,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赴深圳调研,了解新技术赋能药物研发、合成生物研究、脑设施应用、医学科技创新、新型研究型大学学科建设等情况,主持召开新型研究型大学调研座谈会。可以预见,广东将利用粤港澳大湾区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积极推进新型研究型大学建设。

高等教育还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集群优化升级需要,增强高等教育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广州市现有84所普通高校、其中“双一流”高校7所,在校大学生164万人,ESI全球前1%学科145个。广州投入约230亿元支持华工国际校区、暨大番禺校区、港科大(广州)建设。此外,还将10所高校14个学科作为全市重点学科每年资助1300万元,支持中大、华工等高校附属医院建设,做好高校引进人才保障服务。在穗高校100%开设与广州“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相关专业,高校毕业生超八成留粤发展、近半数留穗发展。

朱孔军表示,中大将聚焦粤港澳大湾区重点产业需求,加强与光明、南沙、松山湖三大科学城和珠西科学城对接,推进校地校企协同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及相关科研成果率先在广东落地。

四问广东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路在何方?

关键词    产教融合  职教本科  职普融通

《纲要》提出,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

目前,广东共有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超600所,在校生近300万人,建成了全国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之一,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2019年6月,教育部正式批准了首批本科职业教育试点高校更名结果,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上榜。2023年6月,教育部发文同意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基础整合资源设立深圳职业技术大学。2024年6月,教育部正式同意在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基础上设立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

这些学校先行先试、积极探索,着眼于新时代广东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助力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服务粤港澳大湾区,深化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强化教育教学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校长许建领介绍,学校与比亚迪合作,校企共建比亚迪应用技术学院,共同培养新能源汽车领域高技能人才。校企共同开展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标准制定、技术研发等,完成汽车类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子项目1个,联合建设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各1门,省级精品在线开发课程3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