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教学与创新型人才培养

作者: 贾汇亮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就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作出系列决定,强调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这一伟大的奋斗进程中,青少年一代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未来中国科技创新、综合实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多学科知识、高创新能力是人才的关键特征,以此为目标培育青少年一代更符合当今科技形势发展的需要,满足科技强国建设的需求。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其能够解决现实问题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热点。

基础教育作为国家人才战略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创新能力培养和创新人才成长的关键时期。然而,长期以来的单学科课程设计与教学安排,成为学科知识相互联系与融合的一道围墙,致使学科间相互隔离,难以支持学生有效解决复杂的真实问题,欠缺培养创新能力的机会,进而导致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普遍不足。为此,中小学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进行育人方式的变革与转型,从单一、确定的学科知识教育,转向立足学科的跨学科教学。

为了解决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教育部颁布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了跨学科教学在各学科中的开展与深度实践,为教学变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理念与新抓手。跨学科教学作为两种及以上学科内容开展的主题教学活动安排,能够有效建立各个学科之间以及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经验的联系,具有综合性、实践型、探究性、开放性、操作性等特点,为新时代创新人才的全面培养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一方面,跨学科教学以现实问题的解决和探究为主线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有利于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习并联系不同学科的知识,形成彼此关联、立体全面的知识网络,在学科之间的交流和碰撞中迸发出新的创意和想法,拓宽视野,融合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

另一方面,跨学科教学活动的开展主要是基于主题式、项目式、任务驱动等教学方式,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小组合作是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开展必不可少的方式,与同伴的互动、反馈过程,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反思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等高阶思维与综合能力,能够更好地帮助他们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迎接新的挑战。

总的来说,以跨学科教学培养学生解决创造型任务的素养与能力,兼顾了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协同发展,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事实上,跨学科教学不仅是以跨学科意识为核心的课程观,还是融合了综合性和探究性的学习方式与课程形态。这说明教学的目标设定、学科主题、问题情境、探究实践、课程设置等方面均需要发生变革性的转变与创新。在目标设定方面,聚焦学生通过跨学科学习,解决或探究了哪些现实问题,在哪些知识、能力、素养等方面获取了成长;学科主题、问题情境、探究实践三大方面环环相扣,教学立足学科、跨越学科,以生活实际、社会议题、科学探究等方面作为教学活动开展的载体,从中寻找和挖掘富有真实性、挑战性、研究性的问题。此外,跨学科教学不仅需要形成普惠性、高水平的创新能力培养基础课程,更需要建设支持拔尖创新人才差异化发展的高阶课程,综合创设立体式、动态化、个性化的跨学科课程体系。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作为“教育部—乐高‘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基地,以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为统领,携手百余所中小学校,从案例实践、教学策略、课程建设等方面积极开展跨学科教学的实践与探究,助力创新人才的培养。

佛山市南海区南海实验小学充分挖掘学生生活中的问题,以《智能结算》这一教学案例探讨了乐高教育理念下的小学信息科技教学设计与实践,有效促进了学生计算思维等素养的提升,激发了学生的科学探索热情,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诚信意识,把育人与育才紧密结合。东莞市第六高级中学聚焦情境模拟下乐高教育套件在科学教育中的融合策略与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有效促进学生科学素养提升,增强其问题解决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广州市黄埔区凤凰湖小学以STEAM学科乐高特色课程为例,探讨学校如何以跨学科教育推进创新人才的培养,为创新型学生培养提供具有实际借鉴意义的参考范例。惠州市第十一小学把乐高课程与项目式学习有机融合,通过系列化科创课程的实施,学生质疑问难、逻辑思维、合作探究等能力显著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亦同步发展。

这些跨学科课程设计、实践案例、学生活动的实践与探索,以学用结合、学玩相融、寓学于乐的方式,促进创新后备人才的培养,为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与做法。

注:本文系广东省重点建设学科科研能力提升项目“协同治理视角下的教师教育一体化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21ZDJS053)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