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CK视角的幼儿园说课设计分析

作者: 尤登星

说课是教师专业成长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它要求教师基于专业理论,系统地阐述对特定课程或课题的教学设计或教学过程。这需要教师熟练掌握教学对象、教育目的、教学材料以及教学策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能够将隐性知识显性化,关注教与学的转变,支持与促进幼儿对知识的同化与建构。

教育领域中,PCK(学科教学知识)这一术语由斯坦福大学舒尔曼教授在1985年首次提出,它涵盖了学科专业知识、教育理论以及教师的个人教学实践。PCK的精髓在于教师如何将学科内容转变成学生能够轻松掌握的有价值知识,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将学科与教学知识有机融合后形成的独特知识体系。这一概念包括教学内容、教育对象和教学策略三个要素,这些要素相互联系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一、幼儿园教师PCK特点

在幼儿教育领域,幼儿教师的PCK尤为重要。其PCK涉及学科知识,还包括儿童发展知识和教学法知识,即将学科知识转化为幼儿能够理解并接受的有意义的知识。教师需要深入了解幼儿的情况,并在这些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其PCK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

(一)独特性与个体性

每位教师的PCK都是通过综合、探究和创新后形成的,经历教师对知识的学习、消化、反思、整合、提炼与系统化过程。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越强,经验越丰富,越有利于其PCK的形成。不同教师由于背景和经验的差异,其PCK也会表现出个体差异。

(二)实践性与反思性

PCK是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获得和丰富的。教师通过实践、经验积累、反思和再实践的过程,不断重组和学习,形成和发展自己的PCK。反思作为知识与实践的中介,帮助教师发现教学中的不足,促进PCK的丰富和提升。

(三)转化性和融合性

PCK是学科知识、教学对象知识和教学知识的融合产物。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将学科专长与教学理论相融合,构建独特的PCK体系。成功的教师能够将学术形态知识进行转化和融合,以促进幼儿的理解。

二、基于PCK视角的幼儿园说课案例分析

说课作为一种教研形式,关注了“教”与“学”的关系。从教师和幼儿的角度,说课分别要解决教与学什么,怎样教与学,为什么要这样教与学。说课的重点是说理,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正契合了PCK的上述特点,达到理论知识和实践性知识有机结合,并在此基础上相互转换,从而实现知识的螺旋式提升,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效果。

现以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说课新说》中《大班健康:“烤鸭子”活动分析》(以下简称《烤鸭子》)为例,从PCK角度对其进行简要的分析。通过这一案例可以看到,教师在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时,如何整合自身对学科内容理解、幼儿特点认知以及教学方法,构建了有效的PCK,将PCK理念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以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首先,教师对幼儿体育活动的学科内容有深刻的理解。明确如何通过体育活动来增强幼儿的力量和耐力,特别关注上肢和腰腹力量的发展。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要求,教师设计了符合5-6岁儿童发展阶段的活动。这一活动旨在通过练习单杠悬垂,增强幼儿的上肢和腹部力量,与此同时,提高他们的身体协调、灵活性、耐力和敏捷性,培养自信心,促进幼儿身体素质和意志力的同步提升。

在学生知识方面,教师展现了对本班幼儿发展阶段和个体差异的深刻理解。《指南》提出要理解、尊重幼儿发展中的个体差异,强调教师应掌握各年龄段儿童的身心成长特征、发展趋势以及推动其全面发展的方法。在设计教学活动时,需对儿童的成长阶段和个体化差异有透彻的洞察,并对幼儿的学习需求有准确的把握。在本活动设计中,教师通过分析大班幼儿的喜好和能力水平,发现幼儿在上肢力量和腰腹力量存在薄弱与不足,因此在活动中特别强调这些方面的锻炼,设计出既有趣又能锻炼幼儿力量和耐力的活动。

在教学法知识方面,教师运用了情景感染法、启发提问法、介入法等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教师依据儿童活泼、好奇、追求新奇和趣味的天性,整合教学资源,运用游戏化教学策略,将原来纯粹动作训练的单杠悬垂由单调乏味的机械训练转变为饶有趣味的“烤鸭子”游戏,使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有效提高了教学的成效。

具体而言,在“烤鸭子”活动前,教师分析了本班大班幼儿的特点,他们喜欢体育运动,具备一定的运动能力和集体荣誉感,但上肢和腹部力量需要加强,坚持性和忍耐力等意志品质方面也需要提高。教师结合个人教学经验,将简单枯燥的单杠悬垂动作的体育训练变为幼儿乐于参与的有趣的游戏,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情境中完成学习任务。

在“烤鸭子”游戏中,教师展现了高水平的PCK。不仅了解幼儿的具体特点,还能引导他们的学习过程,并以易于理解的方式阐述教学重难点。为了帮助幼儿理解和掌握抓杠悬垂的要求,教师采用了游戏化的比赛形式,激发幼儿的好胜心。同时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用朗朗上口的口诀强化正确的握法。当部分幼儿的活动时间不足时,教师也不是简单地要求加时,而是用夸张的游戏化语言激发他们参与的兴趣:“米老鼠说小烤鸭好香,但有个问题,皮不脆,建议烤的时间长一点就更好了,所以我们这批鸭子需要多烤10秒钟。但是小鸭子们的力气能不能坚持不了那么久呢,会不会抓不住掉下来……”在游戏场景下,幼儿的参与热情与好胜心被大大激发,随后教师提出要求多坚持几秒钟,幼儿自然而然地就坚持了下去。对于完成悬垂中的正确动作要求,教师同样用游戏化的方式向幼儿提出“烤鸭子不仅味道要佳,外观也要吸引人”,引导他们收紧双腿,达成教学目标。

通过逐步增加难度的“烤鸭子”游戏,幼儿掌握了单杠悬垂技巧,肌肉力量得到了加强,身体的协调、灵活和柔韧性也得到大大提高,同时毅力和耐力也有所增强,确保了每个幼儿都能在个人水平上获得进步。在游戏中,教师还随时根据每个幼儿的体能状况,适当调整他们在单杠上的悬垂时长,以确保关节和肌腱的安全。

新颖的教学设计为活动营造了一个愉悦和轻松的游戏氛围,打破了传统体育教学中单一技能训练和机械模仿的局限。利用游戏作为桥梁,以儿童为中心,点燃了他们参与活动的热情,激发了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实现了学习、健康和快乐的和谐统一,完成了教学目标,促进了幼儿的全面发展,取得了强健身体、心理愉悦的双重效果。

《烤鸭子》这一案例充分体现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有效地将学科知识、儿童发展知识和教学法知识有机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融合三者后有效地形成了教师自己的PCK。这种融合不是简单教会幼儿学科知识,而是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通过将幼儿不易明白的学科知识,利用孩子容易理解的形式,转化成幼儿可以掌握的知识,进而与幼儿原本具有的知识结构同化,促进了幼儿知识体系的螺旋式提升与发展。

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轻松地实现了教学目标,掌握了单杠悬垂动作,包括正确的握杠方式和保持腿部收紧坚持20秒的技巧。教师依据对幼儿体能差异的精准把握,灵活调整悬挂时长,细心保护幼儿的关节和肌腱。例如,对于肌肉力量较弱或动作不标准的幼儿,教师会用富有创意的游戏化语言来引导:这只鸭子太瘦,烤太久容易烤焦,所以烤的时间要短一些;这只小鸭子烤得很香脆,但外形不够美观,如果腿部收紧,外观就会更加吸引人……有趣的拟人角色语言使得幼儿乐于接受教师的指导,在愉快的游戏中完成了动作要求,从而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提升。教师的这种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通过这一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如何通过PCK,理解学科内容、了解幼儿、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幼儿发展。

总的来说,《烤鸭子》这一案例充分体现了教师的PCK水平。教师在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时,通过游戏化的方式,巧妙地将学科专业知识、学生知识和教学法知识融为一体,完成了教学目标。而通过“烤鸭子”活动,幼儿不仅掌握了在单杠上悬垂、手握器械的正确方法,还增强了肩部和臂部肌肉力量,提高了身体的灵活性、协调性和敏捷性。此外,幼儿的毅力和耐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坚持性和忍耐力得到了培养,这对他们的个人成长极为有利。同时,这种富有趣味性的活动和角色扮演的方式也极大地激发了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

PCK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将学科知识与教学理论相结合的结果,旨在教会别人。教育领域的“一杯水”与“一桶水”的观点,仅仅表明了教师与学生在知识储备量上的差异。如果教师拥有的这桶水仅包含学科知识,缺乏教学法和儿童发展等相关知识,未能将这些要素有效融合起来,那么这桶水的营养价值将是欠缺和不全面的。《烤鸭子》说课设计案例说明了这一点。教师只有把学科知识、儿童发展知识与教学法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桶水才能成为具有全面营养的源头活水,才能保证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真正促进幼儿的发展。

注: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一般项目“基于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幼儿园新说课行动研究”(项目编号:2020YQJK593)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