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师作业设计能力提升路径与策略

作者: 钟杏梅

教师作业设计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系统工程。在落实“双减”政策的背景下,教师要为学生作业减负的同时提升作业质量,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真正做到“提质减负”。本文以广州市白云区小学数学教师作业设计能力培训为例,对目前数学作业设计规划意识不强、作业品质不高、作业效果不理想等问题,以多元设计、丰富类型为切入点,以提升教师作业设计能力为目标,深入地探究了提升教师作业设计能力的路径与策略。

一、培训学习,课题引领

1.课题引领,形成区域教研特色

在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小学数学课外作业布置与批改的实践研究”、广州市教学成果培育项目“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与运用的创新实践”的引领带动下,学校教研组的骨干教师以不同类型的作业为切入点,开展以“提升作业品质”为主题的校本教研,在区域层面建立了可视化的作业设计能力提升行动框架,同时开展“新课标视域下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与实施”专题培训与研讨,组织优秀数学作业、作业论文和以作业为主题的校本教研文稿的征集与评选,带动了一批学科组和骨干教师参与研究,形成了良好的作业研究氛围与区域教研特色项目。

2.转变观念,优化作业功能的认识

转变作业只重视知识与技能的被动训练的倾向,使作业成为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平台。在作业内容上,以课程标准为依据,选择有意义的学习任务。在作业形式上,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依据,注意作业与学习内容的匹配。在作业布置上,注意时机的把握,保持作业任务与教学进度的一致性。在作业的反馈上,关注作业功能的发挥,注重开展有效讲评。在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根据其学习能力,给予必要的指导与帮助。

3.依托校本教研,提升教师作业设计能力

通过区域业务的引领,制定作业质量提升行动计划,充分调动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内驱力,将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日常教学工作紧密联系起来,开展“改进作业过程校本教研”主题活动,加强学校教研组的交流、改善教师自我反思诊断和及时反馈作业设计的技术和方法,关注作业运用研究及个性化作业研究。首先是校本教研主题系列化,如开展“单元作业的设计”教研活动;其次,开展校本教研案例征集与评选,提炼经验,形成可推广的教研成果。

二、规范设计,丰富类型

1.样例示范,在规范中探究作业的有效性

为了规范作业设计,教研组提供样例示范,引导教师在规范中探究作业的有效性。通过组织教师研讨优秀作业案例,分析作业设计的亮点与不足,教师们逐渐明确了作业设计的规范与要求。同时,学校还鼓励教师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创新作业形式,设计实践型作业、探究型作业等,丰富作业类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样例示范和丰富作业类型,教师在设计作业时更加注重作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效提升了作业质量。

2.丰富类型,汇聚共享优质作业资源

对作业样例源进行体系化建构,按照“年级—学期—单元”的层级,建立了相应的文件夹和相应的作业资源包,以每个单元为整体设计,使每个课时的作业目标和作业题目相匹配,同一单元内不同类型的作业相互补充,提供成套的作业样式、作业框架,为教师设计和选择作业提供指导性建议,创新性地形成系统科学的课程资源,构建三至六年级单元作业体系。学校在白云区小学数学学科教研网设立“作业研究”专栏,展示了约1200个优秀作业案例,有效推动了区域作业资源课程的开发和应用,对提升作业应用水平起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三、优化区域培训,为教师作业设计能力提升赋能

基于“输出为本”教师培训理念,开发作业设计培训课程并组织开展,制定指向行动与效果的教师培训评价标准与量表,探索行之有效的培训路径与实施策略,构建相应的培训机制,从而形成教师作业设计能力培训范式。学校以“输出为本”理念构建了白云区小学数学教师作业设计能力的区级继续教育培训课程,依托“微视频+作业案例评析”的培训方式与路径,聚焦单元作业、阅读类作业、游戏类作业、学具类作业、跨学科作业等作业设计案例,开发了60个微视频案例资源,线上培训人次达7000,有效提升了教师作业设计和运用能力。以视频资源为载体,科组开展以“改进数学作业品质”为主题的校本教研,推动小学数学作业改革,形成了校本教研和区域教研特色。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作业改革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坚持以素养为本位的理念,作业才能真正地助力学生的成长。

注:本文系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2024年度课题“小学数学教师作业设计能力提升路径与策略研究”(202315810)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