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童话治愈童年
作者: 王凤华你相信一本童话书能帮助我们疗愈情绪吗?我信。
一本有魔法的书
前段时间,我情绪低迷,干什么都提不起兴致。于是找心理老师聊天,她向我推荐了一本书——《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作者是英国心理咨询师罗伯特·戴博德,说读完或许有帮助。
一本童话书,有这么神奇?我带着疑问打开了这本书。我想作者一定很喜欢肯尼斯·格雷厄姆的小说《柳林风声》,因为他选了小说中喜欢吹牛、爱炫耀的蛤蟆当主角,安排了原著中着墨不多、比较神秘的苍鹭做咨询师,文笔延续细腻典雅风格,读来既熟悉亲切又新鲜有趣。
整本书读完,我才明白心理老师推荐它的原因。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作者将心理学知识巧妙融入故事叙述中,讲述了蛤蟆先生因长期受到内心困扰,在朋友帮助下去寻找心理咨询师苍鹭的帮助,经过十次心理咨询,从无助抗拒到勇敢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一步步完成心理治愈的过程。
这本书从书名、作者前言到小说内容都不只是一部童话小说,更像是一本生动、浅近的心理学入门书籍。在情节的不断推进中,我不知不觉地跟着蛤蟆先生一起经历了一场心理治疗,学习了“要与情绪和解”的道理和做法,抚慰疗愈了自我。古人说:“书犹药也,可以医愚。”我觉得,每一个读过这本书的人,也可以这样评价:“书犹药也,可以医病。”
这本小书就这样走进了我的心里。班上学生小林的到来,让它再一次展现了“魔法”。
六年级男生小林,非常活泼、爱读闲书、有个性、爱冒险,闹过不少麻烦和笑话,是同学群里受欢迎的“开心果”,老师眼中可气又可笑的“小调皮”。因为小林父母都是同校教师,据我观察,他的言行还是有所顾忌,表面上中规中矩,内心颇有个性。
冲突来得很突然,小林妈妈课间急匆匆找我聊孩子情况,说小林开始叛逆,上周末因为读书选择权和父母闹了一场后,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吃不喝不沟通。希望我这个班主任多关注,帮忙教育。我联想到小林近段时间的表现,确实发现他与以往的状态不同,常常自己独坐,表情落寞,沉默消沉了很多。加上几次在日记中提及与父母关系不太和谐,我觉得需要在合适的时候找他聊聊了。
我们都曾经是蛤蟆先生
这天改到小林的日记,内容写了自己和好朋友闹矛盾的事,看到他在最后写了一串小字:“老师,我的日记内容请不要告诉别人。”我找到了聊天的机会,请他到我办公室坐坐。“你能一直在日记里写心里话,我很感谢你的信任。你觉得我能帮你做点什么呢?”听到我的问题,小林迟疑地抠着指甲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这段时间和父母、朋友相处,老是出现问题,我觉得自己很失败,现在干啥都没劲儿,觉得没意思。”
经过沟通,我了解到,因为父母对小林有较高的要求,常拿他和优秀的学生相比,而他又随性散漫,常常和家长意见不同,进而发生矛盾。现在小林在家、在校都不愉快,所以才会产生强烈的无助感和无意义感,甚至还出现过自我放弃的念头。
小林的话似曾相识,让我想到了曾经的自己,想到了蛤蟆先生。我拿起桌上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递给他:“小林,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产生类似情绪,老师也曾经有过,这很正常。你喜欢读书,我想把这本书推荐给你,读完我们再一起聊聊。”
大概过了一周时间,小林来找我还书了。我问他的感受,他想了想,说:“老师,我觉得我和蛤蟆先生有很多相似之处,在他身上很多地方,我都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鼓励他仔细说说,他谈到自己的家庭:严苛的母亲、缺位的父亲、无助的自己,看似和睦幸福的家庭。但是,父母一次次以“爱”的名义给予他不想要的东西,以教师“为你好”的视角指责、鞭策他。而他真实的感情底色是灰色的,他渴望无条件的爱,渴望家人真诚地为他骄傲,不比较、不打击。因此,他渐渐学会用夸张的动作和语言引起大家的关注和赞许,而内心其实并不快乐。
我接着问他:“你在日记里几次写到和父母或同学发生冲突后,先是极端愤怒,冷静后又内疚自责,为什么?”他咬咬嘴唇说:“我其实很在意他们对我的评价,也知道是为我好,所以闹过后经常觉得都是自己不如别人优秀,什么都做不好。自己的情绪不好,还影响到了和朋友的相处。”
“你发现没有,你始终处于‘你好、我不好’的悲观状态,这种情绪堆积久了,你才会有低自尊感、无意义感。”
“我读了这本书,也发现了是这个问题。”
“你觉得蛤蟆先生的十次心理治疗中,哪些地方触动了你?”
小林打开自己携带的笔记本,上面摘录了书中的几句话:“没有人能让你不快乐,除了你自己。”“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是你自己先选择了不快乐,而你还要为自己的不快乐责备自己多久?”
我摸摸小林的头:“你是不是也用这些话问过自己?”
他点了点头。
“小林,老师也想分享自己读这本书的感受。情绪波动是我们每个人在某一时刻或某一段时间都有可能存在的状态,它是我们生命中真实存在的一部分,我们不应该排斥它、逃避它。我想我们在某一个时期都有可能是蛤蟆先生,我们也可以学着他的做法,一起做点什么,可以吗?”
“嗯!”我看到他的头慢慢抬了起来。
所有情绪,都有解药
我请教了心理老师,与他共同制定了“学习蛤蟆先生情绪解决三步法”来帮助小林。
第一步:解铃还须系铃人。由心理老师从心理咨询角度邀约小林和爸妈一起聊聊,共同了解、面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我则从班主任角度和家长沟通小林的平时表现和近段时间的心路历程。
第二步:亲子共读一本书。建议家长和孩子共同阅读《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我还特意购买了漫画版本给小林,让他再次走进这本书。建议他们利用周末时间开个“家庭读书会”,聊聊书,联系生活谈谈感受。
第三步:多方法释放情绪。我和心理老师给了小林三个“情绪锦囊”,分别为书写疗愈、找人倾诉、表达情绪,鼓励小林自主选用。
所谓“书写疗愈”,就是鼓励小林在遇到冲突时,把事情的经过、内心的想法、情绪的不快统统写出来,想到什么写什么,重点记下当时自己的感受。冷置两天,再通过文字回顾此事,记下自己当下又是什么样的心情,如何看待此事,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剖析。能书写,也就意味着情绪与自我和解的开始。
“找人倾诉”是情绪治愈良方。小林之所以有这样的心理问题,和蛤蟆先生一样,不会恰当地表达情绪是重要原因之一。童话里的蛤蟆先生其实就是现实中的我们每一个人,我们在童年时期与世界建立关系的时候,往往因为需要依附他人,就学会了隐藏自己的真实情绪,取而代之的是无我、顺从、取悦、自责。因而,我们建议小林如果有了情绪,要向蛤蟆先生学习,可以找信得过的老师或朋友交流。如果有必要,还可以寻找心理老师或心理咨询师的专业帮助,把埋藏在内心深处的烦恼、让自己难过的经历都大胆讲述出来。倾诉就是疗愈,可以让自己正确客观地看待这些所谓的“不良情绪”,让它们成为自己成长中的台阶和宝贵经验。
学会觉知情绪,特别是恰当表达情绪,是自我成长的表现。比如在愤怒时,我们推荐小林运用咨询师苍鹭的“三步情绪表达法”:第一步,不要压抑愤怒,更不要逃避和使用暴力,而是允许它的出现;第二步,问问自己为什么愤怒,把当前的感受真实表达出来:“我现在非常生气,我认为你们不够尊重我,我觉得……”;第三步,想想愤怒背后的需求是什么,清晰地提出自己的需求,比如:“我希望你们可以从我的角度思考这个问题……”如果沟通不畅,就把这个过程再来一遍。“学会表达情绪,而不要情绪地表达”是小林,也是我们每一个人成长中的必须一课。
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
小林的父母同为教师,学习和反思能力都很强,经过亲子阅读和“家庭读书会”后找到了我,妈妈还特别记了笔记、写了反思。
爸爸首先发言:“王老师,我们从没想过教育自己的孩子这么难,看了书,才发现我们需要补的课很多。书中蛤蟆说獾像他严厉的父亲,一个‘永远都在批评我的父亲’,这个定语刺痛了我,我在不知不觉中成为这样的父亲。我以为男孩子要多经历挫折,往往批评多于肯定,也很少真正关心孩子需要什么,真是惭愧。”
妈妈听了爸爸的话,眼圈红了:“我们其实特别爱小林,所做的一切都是围绕他,为他好。但从没考虑‘为他好’,是不是‘他需要’。孩子越来越大了,而我们父母并没有随着孩子长大而成长,对孩子缺乏尊重的态度,缺乏耐心和聆听。我们对小林生活上照顾得很好,觉得他只需要好好学习就行了,而忽略了他精神上的需求——给他提供他最看重、最需要的情绪价值。”
我趁热打铁:“是啊,人性的需求就是渴望被看见,被自己在意的人关注、肯定。《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中,蛤蟆走过了一段曲折的心理成长过程,咨询师苍鹭全过程、全身心的关注和倾听,是最打动他的。我们都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我们要给予孩子最优质的陪伴,就要关注、倾听他的喜怒哀乐,并及时提供帮助,把孩子当作真正的、独立的人来看待。”
和小林父母聊完天,我开始批改当天的学生日记,当翻到小林日记时,我看到了这样一段话:“昨天我们家开了家庭会议,这次‘轮值主席’是我,我提议定期举行家庭谈心会,一个月共读一本书,获得了两位‘副主席’的积极响应……”
这本书的最后,蛤蟆先生停止了自我批判,不再纠结过去,生活也有了起色。也许,这本书,有些童话色彩。心理疗愈的过程,并没有书中所写的那样简单、有趣,但发生在童话世界的蛤蟆先生身上的故事,印证的却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真实人生。
往后的日子里,小林和我们都还会遇到挫折,情绪可能还会反复。但我相信,有了和蛤蟆先生一起成长的这段心理经历,无论何时停下来,再捧起这本书,与之对话,都会从中获得一些托举生命的能量与自我和解的力量,正如书中咨询师苍鹭所说:“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
责任编辑王思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