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碎片化传播时代思政教育引导下的价值观精准培育路径
作者: 温丽丽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碎片化传播正以高速化、全方位的态势渗透到青年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碎片化阅读、学习、娱乐等已成为一种生活常态。其虽满足了快节奏、多元化社会中大学生对即时、海量信息和知识的渴求,但在“手指按键传播”之间逐渐消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的感召力和感染力,干扰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整合与形成,给如今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碎片化传播时代,青年学生有五维网络内在需求:知——灵活运用零碎时间认识自我、充实自我;情——遇到问题渴望共情,希望用视听快感转移问题,弥补空虚;意——自我需求表达与自我行为价值寻求认同;信——彰显个性,信念的寻求与自我意识的守护;行——不受约束的多维表达方式与不必在乎即时后果的感性宣泄。这些网络需求引导下进行的网络行为所带来的后果并不一定能满足需求,内在需求和需求结果的错位反而会带来困境与风险。碎片化的网络传播特点提高了这种困境和风险的产生。
碎片化传播给青年学生带来的影响利弊兼具。一方面,能够提供即时的信息流与知识片段,满足学生在零碎时间内的求知渴望,其多样化、娱乐化、互动性强的传播形式也为学生带来了全新的体验。但另一方面,碎片化传播的知识缺乏系统性,易致使学生陷入“信息茧房”,且学生往往过度关注传播形式而忽略内容,进而沉迷其中。
碎片化传播就像一把双刃剑,青年学生享受信息高效、便捷、多元化传播的过程中,容易陷入需求困境而不自知,亟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摆脱价值观选择困惑、走出精神需求困境,为碎片化传播带来的风险与挑战构建精准破解之方法、价值观培育之新路径。
一、碎片化传播知识的“碎”,需要提高思政教师素养给予“整合”,化“碎”为“整”
碎片化传播过程中的知识呈现零散性、肤浅性,缺乏系统性、条理性、完整性、深刻性,加上各传播平台杂乱众多,传播过程混沌无序,令大量涌现出的信息真假难辨、信源不一,加之自媒体截取部分信息进行主观解读加工再传播,更难以去伪存真。
如果没有人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青年学生很难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正确的价值观去应对这些信息,极易偏听偏信,影响价值观的形成。这就需要思政教育的精准引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传播稳定、系统的知识层面较网络碎片知识信息更优,但在运用新媒体方式整合最新知识方面要顺“势”而为,革新对“碎片化”的理论认知,化“碎”为整,发挥应有效力。
思政教师是青年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关键人物,需跟上大势,提升平时关注时政的兴趣、自觉提高媒介素养、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新时代碎片化传播背景下,思政教师不仅要承担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更要注重育人育心,不能仅局限于传统课堂上知识的传授。
青年学生喜欢关注“热点”信息,教师需要先一步找到“热点”的历史背景知识、思政逻辑关联,为学生建立可靠、可信、可听、可悟的完整知识网络。另外,媒介素养的提升在于碎片化传播新媒介新态势下不能只守好自己有把握的“一亩三分田”,不能畏难,教学方式方法上需要换位思考,线下师生线上师友,要多渠道互通信息有无,当面对不同的媒介信息时,应该能敏锐地帮助学生选择、分析、评价、传递有用信息。这是关系青年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树立、意识形态认同与高校意识形态的“高地”稳固与否的问题,必须加以重视。
二、碎片化传播形式的“碎”,需要创新教育载体“逆碎化”,以“碎”治“碎”
青年学生在哪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应该在哪里。碎片化传播形式的多样化、娱乐化、交互性具有吸引力。如果青年学生课堂上漫游在B站、平躺在抖音、询问在小红书、刷帖在微博……而思政教育载体只有书本知识单向传授和语言的单一灌输,已经收效甚微。偏低的课堂抬头率和课堂的沉默即是青年学生最现实的回应。学生渴望知识不仅用“听”来获取,还追求“可视化”,向往可互动的,甚至可以在交互中“玩”着学,在多种方法中获取知识,从而将知识内化为信仰、外化为行动。了解症结才能对症下药。
一方面,高校应大胆将思政教育外延拓宽,不断创新教育载体满足受众需求。例如,学生关注B站,学校、学院、思政教师个人也应入驻B站,站稳新媒体里一片区域,及时解惑热点、解读政策、解答知识点。有学生喜欢看公众号文章,我们也应该开设公众号,主动分享热点、解读背景、提供价值方向。
另一方面,可以创新实践教学载体。例如,讲到“文化自信”,可以运用各种文博数字资源AR、VR等技术,让学生跨越时空在手机上亲自用千年编钟奏响《孤勇者》,穿越到古龟兹,亲自点击手机揭开克孜尔洞穴中菱格壁画背后的文化故事。这样的古今交互、文化传递直击心灵,非常具有吸引力,能够调动起青年学生的触觉、听觉、视觉,让他们沉浸在有趣的知识获取和情感认同里。这些教育载体的创新何尝不是一种“逆碎化”,以“碎”的传播方式为“我”所用,以“碎”治“碎”。
三、碎片化传播价值的“碎”,必须坚持内容为王、精准思政,破“碎”补正
碎片化信息传播的过程中,青年学生在自我需求表达与自我行为价值寻求认同的内在驱使下,容易被各大平台经过算法即时推送的信息被动吸引,也容易被自己不熟知但网络公知等“意见领袖”推崇的观点所同化。学生的思想极有可能在多元文化价值的相互碰撞下摇摆不定,更会偏向于自主选择价值认同的言论去继续传播,从而实现自我意识的守护和自我价值的认同。
面对青年学生这种价值观细“碎”化和混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力必须要显现出来。思政课堂必须内容为王,以扎实深厚的理论逻辑为基础,以宏大的历史背景为依托,直面各种社会问题,对各种社会思潮及其背后的意识形态、价值取向要有深刻的把握,用古今中外的案例对比去讲好中国故事、改革开放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的故事,对学生高度关注的社会热点要能进行透彻的理论分析和精准的政策解读,要有针对性的精准思政、有理有据地循循善诱,这样才能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破“碎”补正,让迷失在碎片化洪流中的青年学生回到价值观的正轨,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不动摇。
四、碎片化传播过程的“碎”,需强化技术支持反用算法精准画像,反“碎”为主
碎片化传播的大数据时代,算法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算法可根据个体在互联网中留下的轨迹精准捕捉其购物需求、浏览习惯、潜在喜好、情感偏向、个人习惯、兴趣感想等私人的网络特征,再通过大数据根据你的网络特征向你精准推送相关新闻、广告、短视频、食物、书籍、日用品、学习资料……很多青年学生每天都在被动地接受这些大量精准推送的信息,看到自己感兴趣的推送出现,很难主动关掉网页或者小程序当作视而不见,大多数人会点击浏览之后,再搜索相关信息继续浏览,从而陷入信息的传播洪流中不能自拔。
思政教育也可以利用大数据、反用算法为青年学生“精准画像”。高校需要加大投入,更新硬件设施,强化技术支持,通过校园网络数据搜集,反用算法,找准青年个体的社交圈层、课堂需求、学习需求、情感需求、心理需求,为其进行精准画像,然后按图索骥,精准推送。
一方面,向其发布既满足其需求又能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还饱含正能量的多条信息推送,总有至少一两条是他们感兴趣的,在他们浏览阅读停留顷刻,算法已经为他们寻找好下一条相关信息的推送。
另一方面,如果部分学生在网络社交中出现异常,如突然从非常活跃变为非常不活跃,之前的精准画像会通过算法给予预警,提示可能出现孤独症、抑郁症等风险,从而有利于高校精准干预。
通过反用算法为学生精准画像,即能反“碎”为主,从被动接受混沌杂乱的信息变为主动接受正能量有利于正确价值观形成的信息。
五、碎片化传播结果的“碎”,需健全培育体系多元主体多管齐下,去“碎”筑坚
碎片化传播的世界,虚拟与现实交互,信息的即时接受与传播使青年学生的个体精神得以无限释放,内在精神空间得以无限延伸。带来的风险挑战则是披上了网络“外衣”,青年学生可以随时“隐身”发言、转贴、评论,甚至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毫无顾忌地宣泄、煽动、对抗。线上线下两张皮表里不一、言行不一,容易出现不负责的网络行为。高校思政教育需要健全价值观培育体系共同引导。
一方面,加强互联网相关法律教育和道德教育提升学生法治素养和文明程度,开设“媒介素养”“网络法规”“网络法治素养”“网络伦理学”等相关课程,让青年学生全面了解《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与互联网相关的条款等法律知识,从而将法律知识内化于心,更好地在网络上约束自身言行。
另一方面,构建校园互联网清朗传播体系。提升校园网络监管力度,与片区管辖的公安强强联合,溯源校园暴力言论、揭示不文明网络行为、打击网络谣言等信息的发布和传播,对参与其中的青年学生给予警示、教育、处分。学校学院两级出击,重点提升网络文明正向宣传教育,加强在公众号、学校官微、小红书、B站等媒介宣传正面榜样故事和部分反面典型。共建共治共享,青年学生积极参与网络清朗传播体系,共同构建健康信息传播生态。在碎片化传播时代,健全培育体系多元主体多管齐下,为筑造青年学生核心价值观去“碎”筑坚、保驾护航。
六、结语
随着科技革命的进一步变革,碎片化传播时代会更深层次影响青年学生的学习生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将会发挥越来越关键的作用,价值观培育路径的探索仍然任重道远,唯有在碎片化传播时代与学生需求同频、精神共振,才能助力青年学生真正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注:本文系2022年度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四五”规划共建课题(课题编号:2022GZGJ108)、2021年度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课题编号:2021GXSZ073)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黄博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