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儿童培养的“艺术会通”之道

作者: 赵俊君

【摘要】新时代的儿童教育,旨在创造一个新范式,创造一个新世界。ABR艺术本位研究以艺术为核心,强调艺术的本位性。它能够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将艺术教育融入新时代儿童培养的全过程,通过提供丰富多样的艺术体验和创造性的艺术活动,促进儿童的综合发展,为儿童的生活和未来发展提供更好的教育路径和方向,实现与儿童“心灵对心灵”的艺术,为新时代儿童培养奠定基础。

【关键词】新时代;儿童培养;艺术本位研究;综合发展;有效策略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U型理论指导下新时代儿童培养的ABR(艺术本位)研究”(课题批准号:T-c/2021/45)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赵俊君(1996—),男,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南山湖小学。

新时代新征程,如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儿童,需要教师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深入探索。艺术是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可以激发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为儿童审美情趣的培养提供可能。艺术本位理论能够有效满足教育多元化的需求,在新时代儿童培养工作中引入艺术本位研究,对于儿童的全面发展和个体潜能的释放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应该将其应用于新时代儿童培养工作,为儿童创造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环境,助力儿童全面发展。

一、新理论:艺术本位的内涵

艺术本位理论是一种教育理论,其形成于20世纪初,并在新时代得到更加深入的研究与发展。艺术本位理论的出现,既是对传统教育方式的一种反思,也是对儿童个体综合素质培养的追求。将艺术纳入新时代儿童培养的核心要素,旨在通过艺术教育的方式,激发儿童的创造力、探索精神和批判思维,培养儿童全面发展的能力。可以说,艺术本位理论为新时代儿童培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艺术本位研究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培养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艺术本位理论鼓励儿童以多元的视角去观察和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通过艺术创作,儿童能够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灵活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第二,倡导实践体验与认知结合。艺术本位研究善用艺术与人文社会学科本身的特性,它的实践基于审美的认识,融合“知、做、造”,旨在促进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反思、自省和同理心培养。它强调艺术的本位性,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注重儿童的主体性、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实践体验与认知相结合的教育模式的探索。

二、新视角:新时代儿童培养工程中引入艺术本位研究的意义

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可以激发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其对美的感知能力和审美情趣。艺术的灵动性、不确定性和个性化特征决定了艺术审美没有标准答案[1]。目前社会发展愈加多元化,儿童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文化、艺术和教育影响。艺术本位作为一种新时代儿童培养理念和实践方法,能够有效满足这种多元化的需求。可以说,艺术的无限可能性恰好给新时代儿童培养带来无限可能。

(一)激发艺术天赋

艺术本位理论认为每个儿童都有艺术的天赋和潜能,适当的引导和培养,有助于挖掘和培养他们的艺术才华。通过参与丰富多样的艺术活动,如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儿童可以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艺术创造中找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

(二)促进认知发展

艺术是一种独特的语言,通过艺术活动,儿童可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培养情感智力和创造性思维。同时,艺术活动还能够帮助儿童观察、分析和理解世界,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判断力。通过接触和体验不同艺术形式,儿童可以开阔自己的视野,拓展认知边界,促进认知的全面发展。

(三)培养社交能力

在艺术活动中,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合作,儿童可以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的观点和感受,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艺术活动也为儿童提供了展示自我、获得认可的机会,有助于他们提高自信心。

综上所述,艺术本位理论对新时代儿童培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新时代儿童培养工程中引入艺术本位研究具有必要性。教育者应该充分认识到艺术本位理论的价值和重要性,将其应用于新时代儿童培养工作,创造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环境,为儿童的生活和未来发展助力。

三、新理念:新时代儿童培养工程中引入艺术本位研究的基本思维

在新时代儿童培养工程中引入艺术本位研究,对于儿童的全面发展和个体潜能的释放起着重要的作用。艺术本位研究涵盖多个维度的内容,包括教育观念、艺术观念以及人文关怀等。

(一)重人文: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

儿童的个体特点和需求应被充分尊重和关注。艺术本位理论视角下的教育不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注重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其在艺术创作中找到自我,发现自己的潜能。艺术本位研究通过提供开放性的学习环境和个性化的教育方法,鼓励儿童探索世界和表达自己,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重认知:倡导艺术的积极影响与力量

艺术本位研究通过积极创造艺术体验的机会,帮助儿童建立对于艺术的正面认知和情感体验,激发他们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同时,通过艺术的视角和表现形式,儿童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三)重关怀:强调对个体的尊重和关爱

人文关怀是艺术本位研究的重要维度。开放性的艺术本位研究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引导性的交流方式,为儿童提供心灵寄托和情感支持,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认同和自信心;同时,通过开展公益艺术项目和社区服务,培养儿童的公民意识和社会参与能力。

四、新举措:新时代儿童培养工程中引入艺术本位研究的有效策略

艺术本位研究是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和提高艺术修养的重要途径。在教育改革深化与核心素养培育的背景下,艺术教育正从传统的技能训练向综合育人方向转型。因此,在新时代儿童培养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

(一)建立多元化的艺术创作平台

1.构建三级艺术工坊体系

学校可以建立基础型(陶艺、绘画)、拓展型(数字媒体、装置艺术)、研究型(文化传承、艺术疗愈)三级工坊,通过“泥塑工坊+VR艺术实验室+非遗传承基地”的立体架构,助力儿童实现从技法掌握到文化理解的进阶。

2.打造数字化艺术创作中心

学校应配备交互式电子黑板、3D打印设备、动作捕捉系统等智能工具,开发“AI艺术助手”,打造数字化艺术创作中心;同时引入智能配色分析软件,辅助儿童完成跨媒介艺术创作,培养儿童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表达能力,丰富他们的艺术体验。

3.创设开放式艺术实践空间

学校可将校园景观改造为“可参与艺术装置”,如互动音乐墙、光影长廊。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实施“校园微改造”项目,由师生共同设计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雕塑,通过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艺术创作体验活动,激发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4.开发“项目+工坊”教学模式

教师可以设计契合艺术工坊的主题式艺术项目,如整合历史与社会学科,设计“蓝印花布记忆拼贴画”项目。此外,教师还需制订包含创意构思、材料实验、成果展示的多元评价量表;建立艺术资源库,实施“三色标签”分类法(红色—传统文化、蓝色—现当代艺术、绿色—生态艺术);定期更新专题资源库,如“蓝印花布中的数学密码”跨学科案例集。

(二)注重与专业艺术家互动交流

1.实施“艺术家驻校计划”

学校可以建立艺术家与学科教师的协同育人机制,让儿童有机会与专业艺术家进行互动交流,并从他们身上学习艺术技巧和经验。比如,学校可以邀请板鹞、蓝印花布、京剧等当地非遗传承人深入学校,合作开发富有地域特色、适宜儿童的艺术课程。专业艺术家的指导和激励,能够提高儿童的艺术水平和自信心,激发他们对艺术的热情。

2.开展“艺术家—教师”协作备课

学校可以定期组织“艺术家—教师”联合教研活动,重点解决艺术表现与学科知识的融合难点。比如,艺术教师与舞蹈家共同开发舞蹈课例,增强课堂的艺术效果、丰富课堂的表现形式。

(三)创新团队合作与跨学科探索

1.构建“三级联动”项目体系

学校构建基础层(班级艺术项目)、发展层(年级主题创作)、创新层(校级跨学科课题)“三级联动”项目体系,将艺术教育与文学、科学、劳动、综合实践等学科有机融合,开设跨学科的课程和活动,以促进儿童综合能力的培养。

2.设立“艺术+X”研究中心

学校成立STEA艺术实验室,利用当下云计算、人工智能软件,开发“人工智能绘画”“生态艺术装置”等特色课程,促进艺术与学科知识的融合。

3.实施跨学科教研轮岗制

学校建立艺术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的双向交流机制,设计融合教学方案,开展跨学科艺术教研活动。

4.开发协作型评价模型

学校设计包含创意贡献度、协作效能、成果创新性的团队评价量表,采用“雷达图”可视化呈现儿童艺术合作能力发展轨迹。

(四)强化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

1.创建“家庭艺术能量站”

学校开发“我的梦幻家园”“经典旋律大联欢”“走进世界名画”等亲子艺术项目的资源包,提升家庭艺术熏陶的水平;设置“材料准备、难度系数、教育价值”的分级标识,供家长自行选择。

2.建立社区艺术共建网络

学校与社区教育中心、艺术剧团、美术馆、剧院等共建“移动艺术馆”,促进优秀艺术进校园,传承本土文化,促进文化创新,提升儿童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水平。

3.实施“艺术成长双轨记录”

学校建立包含学校作品与家庭创作的电子档案袋,设计“艺术素养发展云图”,实时呈现儿童审美能力成长曲线。

4.开展家长艺术素养提升活动

学校开发“艺术教养微课程”,如“绘画基础与亲子创作”“音乐欣赏与家庭音乐时光”“手工制作与创意生活”“文学作品赏析与亲子阅读”“摄影入门与记录家庭美好”等,提高家长艺术指导能力。

五、新方向:新时代儿童培养工程中引入艺术本位研究的未来展望

(一)探寻ABR操作新方略

教师应该不断加强对新时代儿童培养艺术本位的研究,探索更加科学、系统的培养模式和策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尤其是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广泛应用,艺术本位研究将更加注重整合艺术和科技的教育方法。运用这些技术,儿童将能够获得更加身临其境的艺术体验,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例如,在具体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让儿童亲身体验绘画、音乐和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深入了解其中的美学原理和创作过程。

(二)建构ABR评价新机制

目前,新时代儿童培养艺术本位研究中的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往往只注重儿童艺术表现效果的评估,而忽视了儿童个体的综合素质和潜力的发展。为此,学校应建构一套全面、科学的ABR评价新机制,综合考虑艺术表现效果和儿童个体的心理发展、认知能力等,以更好地评估研究效果和影响。

(三)建设ABR支持新体系

学校应关注教师培养和支持体系建设。教师在实践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需要具备良好的艺术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能够有效地指导儿童的学习和发展。因此,未来的儿童艺术本位研究中可以着重探讨教师培养和支持体系的构建,包括培养和选拔优秀的教师人才,提供持续的培训和支持机制,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履行其教育使命。

结语

人工智能时代下,教育目标的实现和教学形态的转变都需要空间和技术两个要素的有机整合。未来的艺术本位研究应更加重视如何将艺术与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 STEM领域相结合,培养儿童的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学校还应更加关注个体化教育,根据儿童不同的兴趣爱好、个人天赋和学习风格,提供多样化的艺术学习机会,让儿童选择适合自己的艺术形式和学习方式,使他们成为有创造力和艺术情怀的未来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榕.艺术特色教育的校本探索[J].教育研究与评论,2024(11):107-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