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探究
作者: 杨晓霞【摘要】中华传统文化有着深远的历史,凝聚着丰厚的物质与精神文化。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教师教书育人的重要任务。地理学科是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地理教师应积极利用地理教学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使学生对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各地的风土人情形成更为透彻的认知。教师要在传授地理知识的同时,用优秀的传统文化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关键词】传统文化;地理教学;综合素养;初中教学
作者简介:杨晓霞(1989—),女,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开发区实验学校。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是贯彻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教育使命的重要体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坚持立德树人,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教改背景下,教师应从学生人生发展的角度,将地理知识和技能与传统文化继承和创新相结合,将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根植于传统文化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一、巧用诗词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凝聚着古人的聪明才智和文化修养。古诗词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作品的内容能反映古人在天文地理、自然规律、地理现象等方面的重要发现。在地理课堂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古诗词,带领学生品味、鉴赏古诗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让学生从古诗词中学到地理知识,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
以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旧版)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气候”的教学为例。在讲到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时,教师可以利用与气候相关的古诗词,引导学生分析自然景观的成因,让学生在领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时,能科学解释诗词中的地理现象。比如,教师可以引入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这是一首平淡自然的七言绝句,整首诗意境深远,富有情趣。诗中“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一句,从文学角度看,具有很高的艺术性;从自然科学角度看,蕴含丰富的地理知识,展现了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从教材中找出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学生从课本中找到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接着,教师让学生通读全诗,了解诗歌的含义,并重点分析“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中蕴含的地理现象。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原因是什么?请从影响气候的因素的角度进行说明。”学生会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来解释这种现象,了解地形这一影响气候的要素[1]。其实,我国古诗词中还蕴含许多有趣的地理知识,如“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是江淮地区梅雨天气的典型画面;“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反映了我国地势的大致走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反映了从沿海到内陆水分条件的差异。教师让学生结合地理知识来分析古诗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知识,领略古诗词的魅力。
我国古诗词当中蕴含丰富的地理知识,展现了古人对自然环境的深刻理解。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巧用古诗词,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角度品读古诗词,既可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又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借助信息技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在传统的教学中,部分教师往往借助地球仪、地理挂图等传统工具进行教学,限制了学生地理空间思维的锻炼和能力素养的提升,可能会让学生觉得乏味。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借助信息技术,用灵活的方式渗透传统文化,能改变单边教学的现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彰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例如,在讲授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我国黄土高原的广袤山川、风土人情,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增强体验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黄土高原的传统文化种类较多,有秦腔、腰鼓、剪纸、信天游等,这些具有显著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辨识度极高。如果教师只是让学生单纯欣赏课本上的插图,学生难以体会黄土高原文化的精髓。教师借助信息技术,能让学生多角度、深层次地领悟该文化的艺术魅力,掌握地理知识。比如,教师在介绍安塞腰鼓时,可以借助信息技术,通过视听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安塞腰鼓的激情与力量。教师可以预先找出两种不同风格的舞蹈,一种是灵动、柔情的海安花鼓,一种是粗犷、奔放的安塞腰鼓,并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这两种舞蹈的精彩视频,让学生从服饰、舞姿、配乐等角度加以区分,说出各自的特点。在学生了解安塞腰鼓之后,教师可以让他们讨论黄土高原的灿烂文化还有哪些,这些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和当地的地理环境之间有哪些联系。这样一来,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了解黄土高原的由来及现状,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教师借助信息技术,能够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对黄土高原形成正确的认识。
教师借助信息技术渗透传统文化,能够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让学生自主探究知识,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开展主题活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初中地理课堂并不是仅有读图、识图和画图活动,还有其他教学活动。教师应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开展丰富多样的主题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活动是学生乐于接受的一种活动,活动形式包括竞赛和课题讨论等。通过主题活动的开展,学生能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在提升学科素养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以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四节“自然灾害”一课的教学为例。针对自然灾害的内容,教师开展“追寻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主题活动,将活动分为“自然灾害的产生”“自然灾害的成因”“自然灾害的反思”三个环节。在“自然灾害的产生”环节,教师出示一段1976年我国唐山大地震的视频。在“自然灾害的成因”环节,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从地理角度分析唐山为什么会发生大地震[2]。教师可以提示学生用地壳运动和板块构造的原理来分析地震的成因。学生通过查阅课本和互动讨论,能够分析出地震的成因。在小组展示各自结论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补充、小结。在“自然灾害的反思”环节,教师让学生思考唐山大地震带给我们的启示,从而认识自然灾害的危害,懂得如何预防自然灾害,同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通过主题活动,学生不仅能掌握地理知识,还能了解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的精髓。在活动中,学生能够树立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正确的生命价值观,为核心素养的培养打下扎实的基础。
利用主题活动渗透传统文化,能够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和获得感。在地理教学主题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既能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地理现象和原理,又能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四、组织实践活动,提升地理实践能力
除了课堂教学,教师还可以借助实践活动来渗透传统文化。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调查、参观、走访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特征,在认识家乡风土人情的基础上,了解家乡的传统文化。开展实践活动不仅能锻炼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能让学生亲身接触传统文化,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比如,在教授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一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研学活动,带领学生参观青墩遗址博物馆,加深学生对家乡地形地貌、风土人情的认识,让学生在研学过程中了解和掌握相关的地理知识。在研学之前,教师要预先让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形地貌特点、风土人情、经济发展等,通过查阅资料,大致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农耕文化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由来。在研学过程中,教师要选择与地理学科联系密切的展区作为重点,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对展区、实物的介绍,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比如,青墩遗址博物馆有两个篇章的主题与地理知识密切相关。其中一个篇章的主题是“韶光照野,穿越千年”,场景复原部分形象逼真地展示了青墩原始先民居住、耕作、捕猎等各方面的生活场景。在参观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相关的地理知识[3]。比如,房屋的外形呈“人”字形,这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夏季雨水多有关;青墩原始先民狩猎的是羊、鹿等小型动物,这与该地区的植被、地貌特点关系较大;当时居民种植的是水稻,这与当地的气候、水文等相当吻合,表明“鱼米之乡”的说法有着丰厚的历史底蕴。另一个篇章的主题是“又见青墩,未来可期”,这一展区中有一幅介绍海安地势地貌的历史变迁图,可以让学生直观看到海安区域的巨大变化。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地貌的变化,思考为何海安的陆地面积会越来越大。研学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研学的内容完成相应的调查报告。相较于传统课堂教学,利用实践活动渗透传统文化既能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了解地理知识,又能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传承传统文化具有极强的实践性,不能仅靠空洞的说教。教师合理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渗透传统文化,能够在提升学生文化底蕴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五、利用课后练习,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课后作业具有巩固和复习的作用。在学生对传统文化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后,教师可以在课后练习中渗透传统文化,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可以融入传统文化知识,或者将传统文化知识作为作业设计的背景元素[4]。
比如,“闹元宵”是我国正月十五的传统活动,“闹元宵”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赏花灯、逛庙会、吃汤圆、猜灯谜。在教完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后,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可以采用猜谜的形式,帮助学生巩固地理知识,让学生活用地理知识。教师可以设计如下谜面:八月雪花飞塞北,秋来归雁向何方。打一省份名称。学生可根据“胡天八月即飞雪”,从前半句的谜面中得出“胡”字,并运用地理知识来推导后半句的谜底。因为我国处于北半球,纬度越低,气温越高,候鸟一般都会到纬度低的南方过冬,所以后半句对应的是“南”字,谜底为湖南。由此,教师将传统习俗与地理知识有机结合,能够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让学生在猜灯谜的过程中巩固地理知识,深入了解传统文化。
将传统文化内容渗透到习题设计中,能够创新作业设计形式,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地理教学和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度融合。
结语
综上所述,在地理学科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达到“以文育人”的教育效果。在地理教学中,教师需要积极探索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努力实现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林凤华.初中地理教学中乡土地理资源的运用策略[J].好家长,2024(59):86-88.
[2]黎韫琴,曾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实践:以大唐荔乡为例[J].地理教育,2024(7):12-16,22.
[3]薛志丽.传统文化融入初中地理教学的实践路径[J].吉林教育, 2024(16):86-88.
[4]史卫峰.传承本土优秀传统文化 涵养乡村少年家国情怀:以初中地理教学实践为例[J].初中生世界,2023(48):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