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育人视角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作者: 葛玉蓉

【摘要】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小学语文教学的重心已从单纯的传授知识和技能转向了“立德树人”。语文学科凭借其独有的学科特点,在育人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在学科育人实践中,教师应当改良传统的说教方式,聚焦于语文知识的实际应用,从学生的视角出发,构建体验性的学习环境,注重思维训练的助学体系,以及依托更广阔的文本学习背景,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体验水平。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科育人;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葛玉蓉(1979—),女,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川港小学。

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学科育人作为核心理念日益受到重视,它强调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非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训练。小学语文教学不仅是语言文字的学习过程,还是文化传承、思维发展、人格塑造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载体[1]。在学科育人的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应当超越传统的“教教材”模式,转向“用教材教”,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设计并实施富有启发性、创新性和实效性的教学活动。

一、小学语文教材中育人价值的分析

(一)思维的淬炼:在语言规则系统的有限性中寻求无限生成性

小学语文教材通过精选的课文、词汇、语法等内容,为学生构建了一个相对完整且有限的语言规则系统。这些规则包括词汇的准确运用、语法的正确表达、修辞的恰当选择等,它们共同构成了语言学习的基石。语言表达有一定的规则系统,思维在寻找一种表达方式时是受一定约束的,但在充分表达时,思维能够不断创造新的语言[2]。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语言规则创造出新的句子、段落乃至篇章,展现出无限的生成性。通过在语言规则系统的有限性中寻求无限生成性的过程,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够得到全面的锻炼,学生能够学会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如何运用已有的知识去探索未知的世界。

(二)情感的提纯:在对自我与世界的探视中回归童真与灵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广阔天地里,教材不仅是语言文字的宝库,还是情感教育的沃土。小学语文教材往往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引导学生深入探索自我,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我认知逐渐清晰,情感世界得以丰富和升华。从自然界的奇妙变化到人类社会的纷繁复杂,教材以多样的题材和形式,为学生呈现了一个多彩多姿的世界。通过这些课文的学习,学生不仅增长了见识,拓宽了视野,还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观察生活、感悟生活。这种情感的提纯与升华,不仅让学生成为更加完整和丰富的人,还为他们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审美的体验:在形式与内涵的统一中实现均衡与和谐

在小学语文教育的殿堂里,教材既是知识之门,又是审美教育的桥梁。审美体验旨在通过引导学生感受文本的形式美与内涵美,促进他们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和审美创造等方面的发展,最终实现个人情感、认知与价值观的培养。当学生能够同时感受到文本的形式美和内涵美时,他们的审美体验将达到全新的高度。此过程不仅增强学生的语言能力,还在情感、认知与价值观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其敏锐的审美感知力及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为其个人成长贡献力量。

二、学科育人视角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一)以教学内容为抓手,挖掘育人因素

语文作为一种表达情感与思想的工具,其教育核心在于引领学生领略语言的魅力、作者的情感以及文章的深层意蕴。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将接受思想政治、道德修养和人文素质的培育,实现全面成长。小学语文教材精选了众多文学作品,它们不仅文学成就显著,还蕴含德育元素。教师在进行教学准备时,需精心解读教材,提炼其中的教育价值,帮助学生感知作品中的道德内涵,并培育学生正确的三观。

以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雪地里的小画家》的教学为例。这篇课文以其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力,描述了充满童趣和诗意的冬日雪景。在教授这篇课文时,教师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观察文中描述的各种小动物在雪地上留下的“画”,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同时,教师组织学生到户外观察雪景,让他们亲身体会雪花的轻盈与洁白,从而增强学生对自然美的感知能力。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想象自己也是一个小画家,在雪地上或纸上画出自己心中的图画。这种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还能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在组织学生欣赏自然美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讨论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让学生树立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小学语文部编版教材中丰富的课程内容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的肥沃土壤。教师应以教学内容为抓手,深入挖掘其中的育人因素。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够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二)以创设情境为媒介,落实育人价值

创设情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通过语言、图片、音乐、视频等多种形式,为学生营造生动、具体、富有情感色彩的学习环境。这一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升能力,同时接受思想政治、道德情操、人文素养等方面的教育和熏陶。

以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教学为例。这篇课文讲述了毛主席在江西领导革命时,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井取水的故事,体现了毛主席关心群众、为群众谋利益的高尚品质,同时也传达了饮水思源、知恩图报的道德观念。首先,教师可以播放一段关于江西革命老区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当时艰苦的生活条件,了解挖井取水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其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或进行简单的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毛主席和乡亲们挖井的艰辛过程,感受他们之间的深厚情谊。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在当下的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铭记历史、感恩他人”,让学生认识到饮水思源、知恩图报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感恩之心和社会责任感。

在备课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中的育人因素,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点,巧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升能力、陶冶情操、培养品德。

(三)以课外活动为补充,拓展育人途径

课外活动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巩固和深化课堂所学知识,还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参加课外活动,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

以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黄山奇石》的教学为例。这篇课文旨在通过细腻的描写,引领学生欣赏黄山这一自然奇观,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祖国山河的壮丽。在教学完成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实地感受黄山或周边自然景观的课外活动,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的直观认识。在参观前,教师需要做好准备工作,如确定考察地点;组织学生了解黄山及所选考察地点的基本情况,包括地理位置、特色景观、历史文化等;准备必要的考察工具,如相机、笔记本、记录笔、望远镜等。在实地考察时,教师需要分组,每组由一名教师或家长带领,确保学生安全。最重要的是,教师应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黄山奇石或所选景观的形态、颜色、纹理等,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为奇石命名或编写简短的故事。学生需要通过拍摄照片、绘制草图、撰写观察日记等方式记录所见所闻。回到学校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享交流会,展示他们的观察成果和创作作品,引导学生讨论人与自然的关系,分享自己在考察过程中的感悟和思考。后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考察经历和感悟写成作文或制作成PPT,在班级或学校范围内展示。

通过课外活动这一补充途径,教师能够更加全面、深入地落实育人价值。在备课和组织课外活动时,教师应紧密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丰富多彩、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形式和内容。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勇于实践,在活动中增长知识、提升能力、陶冶情操、培养品德,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

(四)以红色资源为基石,深化育人理念

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包括革命遗址、纪念馆、英雄人物事迹、红色文学作品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红色资源,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培养他们的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3]。

以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小英雄雨来(节选)》的教学为例。这篇课文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少年雨来为了掩护交通员李大叔,机智勇敢地与敌人作斗争的故事。雨来的形象鲜活生动,他的勇敢、机智和爱国情感深深地打动了读者。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生动地讲述课文故事,或者播放相关的影视作品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述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情感的投入和细节的描述,让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雨来的性格特点和他所表现出的勇敢、机智等品质,讨论雨来为什么能够成为小英雄,他的行为对我们有什么启示,让学生学习雨来身上的勇敢、机智和爱国之情。最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以“我心中的小英雄”为题,写一篇作文或日记,表达自己对雨来等革命小英雄的敬仰之情,以及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感悟和体会,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红色资源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通过挖掘教材中的红色元素、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组织丰富的教学活动等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接受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还能够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以综合评价为手段,提高育人质量

在学科育人视角下,教师应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入综合评价,构建多维度、全方位的评估体系,关注学生的语文知识掌握情况,重视其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养及综合能力的发展,从而提高育人质量。

以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的教学为例。课文生动地描写了西沙群岛壮丽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不仅向学生们展示了一幅栩栩如生的海洋画卷,而且激发了他们对祖国的深厚情感和对自然奥秘的无限探索欲望。为了全面评估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综合评价策略。首先,教师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价,通过填空题、选择题或简答题等形式,检测学生是否能够准确记忆并理解课文中的基本信息,如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特点、主要的自然景观描述以及课文提到的特色生物种类等。其次,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教师可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来进行评价。例如,教师可以举办朗读比赛,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表达对西沙群岛美景的向往与赞美;开展绘画活动,激励学生用画笔展现他们心中的西沙群岛;组织作文比赛,让学生表达他们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和对大自然的热爱。这些活动能够直观地展示学生的审美偏好,从而帮助教师进行有效的评价。再次,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并锻炼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围绕西沙群岛提出自己的问题。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方式,尝试解答这些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并评价他们的探究意识、信息筛选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问题解决策略的合理性。

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综合评价手段,可以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发展需求,进而提高育人质量。教师应结合具体篇目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评价方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结语

学科育人视角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育人元素,将知识传授与品德教育有机融合,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小学语文教师应坚持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巧妙地将德育、智育、美育等融入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马洪芳.“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语文学科育人的实施路径[J].新课程导学,2024(15):115-118.

[2]杨春柳.学科育人视角下的小学语文儿童诗教学探究[J].中小学教学研究,2024,25(4):41-45.

[3]侍雅.红色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价值分析与实现路径研究[J].课堂内外(高中版),2024(7):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