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逻辑遵循与推进路径

作者: 董翠香 熊明亮 韩改玲 王乐

摘      要:采用宏观论证与微观聚焦的方式,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在对体育学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应遵循的规律逻辑、学科价值逻辑与现实逻辑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推进路径:高校体育学类专业应围绕优化体育学类专业育人目标,培养时代新人;将课程思政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强化价值引导;加强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发挥主力军作用;构建课程思政建设质量保障体系,夯实育人成效4个方面全面推进和落实课程思政建设,以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助推教育强国与体育强国建设。

关  键  词:体育学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逻辑遵循;推进路径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25)02-0106-08

The logical basis and promotion path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course in physical education majors

DONG Cuixiang1,XIONG Mingliang1, 2,HAN Gailing3,WANG Le4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241,China;

2.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Hunan Fir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 410205,China;

3.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Henan Normal University,Xinxiang 453007,China;

4.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 410012,China)

Abstract: Adopting a macro argument and micro focus approach and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logical analysi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laws, disciplinary value, and practical logic that should be followed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sports related majors, it is believed that sports related majors in universities should focus on optimizing the educational goals and cultivating new talents in the era;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the entire process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and strengthening value guidance; strengthening the awareness and ability of teachers in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and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the main force; building a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for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consolida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educati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sports related majors in universities should be comprehensively promoted and implemented around the above four aspect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also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a strong education and sports country.

Keywords: physical education major;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course;logical basis;promotion path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落实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各级各类学校要自觉担起主体责任,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1]的重要指示精神,高校人才培养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全程,坚持育人和育才相统一,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体育学类专业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国家培养体育事业生力军的重要责任和使命。然而,当前体育学类专业人才培养却存在“重专业素养培育,轻人格修养培育;重知识技能传授,轻价值观塑造;重低阶认知培养,轻高阶认知培养”的问题[2],且国家层面尚未针对体育学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出台专门性的指导意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思政建设的落实。基于此,本研究在对体育学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逻辑遵循分析的基础上,探索其推进路径,旨在为高校体育学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提升体育学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1  体育学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逻辑遵循

体育学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从规律逻辑、学科价值逻辑和现实逻辑3个维度剖析体育学类专业课程思政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内在机理,明确其独特价值,为理论与实践提供指导。

1.1  体育学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规律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3]三大规律不仅为体育学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理论遵循,也为在教学实践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

1)思想政治工作规律。

思想政治工作是特定阶级与政治集团为实现其政治目标而采取的一种社会行为,旨在通过有意识地施加意识形态影响,来改变个体的思想并引导其行为。在体育课程教学视域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主要包括双向互动规律、内化外化规律和协调控制规律。

双向互动规律是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辩证统一体现[4]。我国古代哲学家、教育家孔子,提出“教学相长”理念,认为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是师生间的互动和共同成长,他主张师生要相互尊重和倾听,以实现知识和智慧的双向交流。思想政治教育涉及价值观层面的内容,属于意识形态教育,因此尤为需要在平等、和谐和相互尊重的氛围中进行,更有助于学生将思想政治教育入脑、入心。而大多数体育学类专业课程以运动项目为载体、以身体练习为手段,在教学中特殊的互动形式为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创造了良好条件。因此,教师要巧抓思政教育时机,做到“夫子循循然善诱人”(《论语·子罕》)。

内化外化规律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生接受教育内容的过程是认知和行为、内化和外化的辩证统一[4]。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上是教师帮助和引导学生实现内化与外化,使学生形成符合社会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5]。为此,教师应引导体育学类专业学生将家国情怀、道德观念、责任担当和创新意识等内化于心,通过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策划各级各类体育竞赛活动或志愿者服务活动、承担社会体育俱乐部教练工作、申报和撰写各类大创项目等实践活动,达到外化于行,进而实现知行合一。

协调控制规律是协调自觉影响与控制自发影响辩证统一的规律[4]。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多层次、开放性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会受到不同教育主体的有意识影响以及来自不同教育环境的无意识影响。在当前网络讯息高速发展背景下,教师应引导体育类专业学生能够正确分析、识别和评价各种社交媒体、各类视频网站,能够辨别平台发布的内容思想引领的正确性、内容的健康性和科学性,以及传播渠道的合理合规性等,有效协调和利用各网络平台的积极自觉影响,结合虚拟现实等技术,传播正能量内容,强化正面影响。同时引导学生抵制和消除来自网络媒体等的消极因素,使各种正面自觉影响形成合力,推动学生思想品德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

2)教书育人规律。

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是育人,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需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其中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要求体育教师应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等内容融入体育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以及运动能力的培养之中,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重视道德品质、职业素养的培育,实现学生全面发展。言传和身教相统一要求体育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师德建设,实现以德立身、以德施教,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可通过任劳任怨的敬业精神、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来塑造学生追求卓越的优良品质;也可以组织各类体育比赛、团队活动、社会实践等,引领学生在实践中体悟团队协作、公平竞争、规则意识等,培养其体育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此外,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要求体育教师应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学术水平,通过学术研究来探索体育教育教学的新理念、新方法,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服务。同时,体育教师应站在时代前沿,关心国家和民族命运,关注社会热点和时事政治,并将其与体育课程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将个人发展与健康中国、体育强国的建设结合起来,肩负起历史使命,更好地服务社会。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要求体育教师在学术活动中应忠于研究,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探究新的理论和技术,自由表达专业领域的真理;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活动,了解最新学术动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循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始终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自己学术素养和道德水平,做学生的“引路人”。

3)学生成长规律。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期,知识体系搭建尚未完成,价值观塑造尚未成型,情感心理尚未成熟,需加以正确引导[6]。这要求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必须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具体包括认知发展规律、心理成长规律和思想品德形成规律。

学生的认知发展具有阶段性、跨学科性、个体差异性等特征,且大学生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因此,在体育学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中,可以通过设计富有挑战性、创新性、复杂性的体育学练情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内容选择上,重视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生理学等学科内容的整合,全面提升学生认知能力;方法运用上,要秉承因材施教原则,因势利导,激发每位学生的潜能,助推其认知发展。

大学生年龄普遍处于18~25岁,他们思想活跃、充满活力,但情感和心智尚不成熟。因此,在体育学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中,要依据大学生心理成长规律,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通过入学教育、课程教学、训练与竞赛、职业规划、就业宣讲和名师大讲堂等形式,引导学生热爱教育和体育事业,坚定职业信心和信念。

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本质上是知、情、意、行的培养过程,会受到环境、活动、交往和学生心理内部矛盾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体育学类专业学生作为未来建设教育强国、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的生力军,肩负着国家与民族发展的希望。因此,教师要发挥经师、业师和人师的优势,充分利用社会或体育领域的思政教育资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健康第一理念、中华体育精神等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训练与竞赛、体育社会实践活动中,“以体育人”,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民族命运紧密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