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光义:与“警报”结缘一辈子
作者: 曹阳
小时候,他亲身经历日本飞机对四川泸州的疯狂轰炸,经常跟着大人“跑警报”;长大后,他满腔热血投身国防科研工作,潜心研制雷达,创造多项第一,而各类雷达正是观察飞机、卫星、导弹的利器;而今,年迈了,他仍坚守雷达研究岗位,关注雷达关键技术发展方向及其在国防建设与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应用,继续在新型雷达研究攻关中贡献余热。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光义的很多人生时点,都记录着与“警报”的不解之缘。
4 岁,跟着大人“跑警报”
四川泸州是著名的酒乡,也是张光义的老家。
抗战时期,成渝公路是一条“运输生命线”,泸州离这条公路不远,是通往云南、贵州与缅甸的交通要冲,因此也成了日军轰炸的重要目标。年幼的张光义经常随着大人们东躲西藏,有时半夜响起紧急警报,也得“跑警报”。
1939年7月28 日,日军对泸州进行了疯狂轰炸,北城大片民房变成废墟,熊熊大火一直燃烧到晚上,映红了天空。年仅4岁的张光义和大人们一起站在沱江对岸的山上,看着北城的大火连成一片,这给他幼小的心灵烙下永远的伤痕。
“青蛙青蛙,你为什么哭?我恨日本强盗心太毒,抢了东西又烧屋……”这是张光义在小学一年级学到的课文。如今,再次背诵昔日的课文时,张光义的眼角还噙着泪花,仍能记起课文插图右下方是一只仰头观望的青蛙,左下方是燃烧的房屋。
幼年时期经历的战争创伤,让张光义逐渐明白了国家落后就要挨打、民族羸弱就被欺凌的道理,也更坚定了他发愤读书、报效国家的志向。
1951年,张光义报考了位于重庆的五年制西南工业专科学校。他的四哥当时也在重庆读书,就让他报考重庆第一中学。张光义就读重庆一中后,得知西南工专也录取了他,便要求退学,后经重庆一中校长劝导,才打消了退学的念头。
30 岁,担任重大项目的科研组组长
1954年,张光义考上大学。因为是优秀学生,还是团支部书记,品行甲等的张光义被选上了留学生,准备赴苏学习,并且开始了为期两年的俄语学习。
1956年9月,张光义进入莫斯科水利工程学院河床结构及水电建筑专业学习。后来,他又被调到莫斯科动力学院无线电技术系学习, 学习的基础理论与专业课程均与雷达技术有关。从此,张光义的人生便与雷达结下了不解之缘。
1962年2月,张光义毕业于莫斯科动力学院无线电技术系。学成归来的他被分配到国防科委第十研究院。负责分配的同志问他想到哪个单位,张光义毫不犹豫地回答:“十四所!”就这样,他和5 名同学的档案被寄到了第十四研究所。同时,他们在北京办理了入伍手续,到了南京就穿上了军装。1965年,十四所转隶,张光义恋恋不舍地脱下了军装。
无论“姓军”“姓民”,张光义一刻也没有离开雷达科研工作。1963年年初,国家重新启动“三坐标雷达”项目,他被选入科研组,担任科研组组长。两年后,科研组从最初的5 人壮大到16 人。在所领导及总工程师张直中的领导下,该组成员大都成为我国雷达研制骨干。
从20 世纪60年代初开始,张光义的人生与雷达科研事业相伴60余年,取得了瞩目成就:作为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参与研制我国第一部电扫描三坐标雷达、第一部能观察弹道导弹与卫星的大型相控阵预警雷达;担任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所需的3部大型精密跟踪雷达的总设计师;被任命为国家“863计划”高技术信息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雷达探测专家组责任专家,推进了我国多项相控阵雷达技术的研究工作……

84岁,海上阅兵看得热血沸腾
张光义研究雷达的主要方向和领域,包括多通道自适应信号处理、相控阵雷达系统、相控阵雷达信号处理、相控阵雷达技术与信号处理天线等,均应用于先进的舰载雷达,装备于中大型水面舰艇及其他海基平台。
近年来,我国海军装备建设高歌猛进、发展迅速,舰艇数目快速增长的现象被比作“下饺子”,令世界瞩目。2019年4 月23 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70 周年纪念日。当天上午,盛大的海上阅兵活动在青岛海域举行。阅兵活动还没开始,84岁的张光义就早早地守候在电视机前。当装备了大型相控阵雷达、有着“中华神盾”之称的052D、055 等大型驱逐舰驶入画面时,张光义的心情难以平抑。
谈到近年来武器装备更新换代、国力军力大幅提升的发展势头,张光义冷静地说,我们不能骄傲,还要向世界一流看齐,特别是在材料、工艺上继续加大投入,重视信号处理、数据处理、人工智能、通信与对抗及系统性能的提高,实现更多的突破,研究出更多的“撒手锏”装备并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
(责任编辑:白玉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