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智时代的教师职业承载与教育诉求
作者: 刘祥二十年前,我们便一边无限憧憬、一边满怀忧患地念叨着“未来已来”。一方面,我们期望这“已来”的未来能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带来颠覆性的变革,让我们无须经过自身的奋斗,便轻松地终结各种工作重压;另一方面,我们又畏惧高度信息文明语境下的“未来”会彻底摧毁既有的认知经验,让我们在数智时代无所适从,进而丧失了职业存在价值。好在基础教育领域的科技变革相对滞后,社会发展至2024年末之时,尽管ChatGPT已然在大洋彼岸横空出世,终究还是因为隔了万水千山的空间距离,并未对国内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生活构成多大程度的影响。
但是,2025年初,纯国产的数字大模型DeepSeek突然闯入了我们的生活,仅仅几天时间,便攻陷了数亿国人的认知经验城堡。这个新生的精灵,既像一位睿智博学的圣者,又如一位聪颖顽皮的少年,总能够在熟识中为我们挖掘出陌生,在感性中提炼出理性,还可以根据特定需求整合出或庄或谐的各种言说版本。更令我们目瞪口呆的 是,我们冥思苦想若干天的某些难题,在它那儿仅需十余秒的时间就能够生成一个精彩的解决方案,而且其方案还确有现实价值。
于是,“未来”瞬间便来到了眼前,成为现实。无论我们是否愿意,它都必然会在并不太长的时间内,迅速融入我们的职业,成为基础教育领域中无处不在的生存环境。
一、减负增效:教师职业承载形态的重塑
当下,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的工作负担,50%以上来自非常态的行政性指令和非必要的繁琐性事务。比如,拟写三年成长规划、年度学习规划、学期工作计划、学期工作总结,撰写教学反思、录课反思,提交读书笔记、教学论文、课题申报书,参加命题竞赛、论文竞赛、教学设计竞赛,写作下水作文、试卷分析、学情分析,命制月考、周测甚至日测试卷并及时批阅,每周两小时甚至三小时的集体备课,每天一两个小时的PPT制作,每天两三个小时的作业批改,等等。
这些工作,倘若每一样都认认真真完成,当然有利于教师专业素养的全面提升。只是,大多数学校中的大多数教师并不认为这些事务具有多大的现实价值,更没有那么充裕的时间去做这些事。其应对行政性指令的方法便多是得过且过,要么利用网络信息拼装生成相应的文本,要么人在会场却神游八荒,只求完成指令,不求生命在场。而其备课、制作PPT、命制试卷、批阅试卷和作业,也多只停留在感性经验的层面,极少从学理层面先作深度钻研,再完成相应的具体工作。
现在,随着DeepSeek的广泛应用,任何一位教师只需依照自身的思考,在对话框中输入相对具体的指令,便能够在一分钟之内“创作”出所需的各种公文,甚至能够设计出极为精美的教学设计和相应的PPT,这便将教师从大量的非必须性工作中解放出来,使其有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自身的知识更新和专业技能提升之上,从“事务员”回归“教育者”的本位。
即便是本职工作的备课,DeepSeek也具备远超教师个体甚至群体的信息检索、整合能力和案例设计、生成能力。2019年和2020年,我曾两次协助一位教师参加省级优质课竞赛。四五个人的参谋团队,为了一节课的教学所需的真实性问题情境,苦思冥想了十多天,最终形成的学习情境依旧难如人意。现在,我将课题、学习任务等相关指令输入DeepSeek,一分钟时间便获取了所需的真实性问题情境和与之相适应的完整教学流程。以我当下的理解力评判这个情境与设计,唯一的感受就是,这个情境给我一个月的时间也无法设计出来。
在近期的视频号上,我也看到了利用DeepSeek生成教学PPT的短视频。从演示者的操作看,同样是速度快、质量高,完胜人工操作。据说,利用DeepSeek还可以快速命制相应的试题和试卷,可以对相应的学生作文快速生成详尽的评论,可以根据学生提交的作业中的错误类型快速生成更具思维梯度和针对性的拓展性训练内容……所有这些,无一不在解放教师,以人工智能替代低思维形态的劳作,留下更多的时空,供中小学教师从事高思维形态的创造性工作。
可以设想一下这样的工作场景:当一个班的作文集中送到语文教师的手中时,语文课代表协助语文教师将所有的文章快速扫描,生成图片输入对话框,然后由DeepSeek逐篇进行解析,再根据解析的结果,快速生成整体性结论,抽样推送五分之一的代表性文章作为不同类型问题的典型案例。整套流程完成下来,仅需半个小时。如此,当天的作文当天就能获得即时性反馈,教学效率也就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这还是极为低端的智能技术应用。如果学生人手一个平板电脑,人人皆利用DeepSeek的自主创作功能,将各自的个性化构思置入对话框,在人机互动中合作完成一篇高水准的作文,是否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事实上,这样的写作训练场景,在一定量的学校中已经成为现实。只是,此种现实在解放教师的同时,也对教师的个体学养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教师的学科本体性知识中必须添加上智能技术应用的新内容。
可以这样说,当人工智能深度介入中小学常态化教学时,中小学教师必然要面对角色嬗变与价值重构的双重洗礼。这种变革不是简单的工具替代,而是对教育本质的深层次探索。
二、认知重构:教学行为的范式转型
如果中小学的课堂不再以知识传输为主要目的和主要方式,那么,中小学教师还能在教育教学中做些什么?或者说,当AI可以代替教师完成基础知识的传递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时,它是否会取代教师职业?
让我们看看DeepSeek是如何回答这个问题的:
AI虽能高效完成知识点讲解、习题解析等标准化工作,但无法替代教师对知识的创造性重组。
课堂管理、突发事件处理(如学生冲突)、学习动机激发等场景需要即时情境判断。教师能通过微表情识别学生困惑,调整教学节奏,这是当前AI难以实现的具身认知能力。
作业批改中除对错判断外,教师能发现学生思维过程的闪光点。作文评阅时既关注语言规范,更重视情感表达和价值观引导,这种综合评价需要人类的价值判断。
教师鼓励的眼神、安慰的拥抱带来的心理支持,是AI无法提供的具身化情感体验。教师可以通过苏格拉底式对话引导学生构建价值体系,而AI受算法限制难以处理开放式的伦理讨论。教师还可以通过项目制学习引导学生解决真实问题,培养AI难以模拟的创造性思维。
未来的教育目标将包含“人工智能素养”,教师角色转变为技术整合者。如指导学生用AI进行语法检查,同时培养批判性思维辨别信息真伪,这种元认知能力教学需要人类导师。
…………
这样的答案,显然是站在第三方立场、以局外人身份给出的理性化认知结论。将此答案进行二次创作,不难看出,DeepSeek时代语境下的教师职业承载,更应该指向教学活动中的知识整合与价值引导,指向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激活和情绪点染,指向学习方式上的多元对话和项目制推动等更具创造性的行为。也就是说,AI不会取代教师这个职业,但会倒逼着教师走出知识为本的认知局限,走进“未来生活价值”和“个性化生命存在”的教育实践之中。用DeepSeek的总结语来表达,就是“未来教育图景应是‘人类教师+人工智能’的协同进化,教师专注于创造性教学、情感育人和价值观塑造,AI则成为增强教育效能的智慧工具”。
遗憾的是,相当数量的中小学教师并没有认识到教育变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其在学科教学中秉持的认知与方法,在数智时代的变化仅仅是由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书,转变为一支翻页笔、一个PPT和一本书。甚至有相当数量的教师,其教学内容的设计依旧沿袭着四十年前的重难点和教学流程,仅仅关注专家结论的直接告知或间接获取,既不注重专家思维能力的培养,也不注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学习视野、提升学习品质。这一类型的教师,在AI全面走进校园之时,也就注定不得不离开讲台。毕竟,此类教师赖以存在的全部本领,均可借助AI轻易获取,而且其信息量又不知道丰富了多少万倍。
以AI为助手的未来课堂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
下面是DeepSeek的分析结论。这样的结论,缺乏现代信息技术能力的我根本无法自主形成:
1.利用多模态大模型实现教学场景的深度理解,实时解析师生对话中的认知冲突,提供符合建构主义教学法的干预策略。
2.利用微表情识别和微型化生理信号检测设备(如智能手环),即时性了解学习者的学习质态,并提供相应的技术帮扶。
3.智能白板自动生成可视化知识图谱,空气触控界面支持多人协同建模。
4.课前,AI生成千人千面的预习方案;课中,教师佩戴智能眼镜获取实时学情热力图,动态调整教学节奏;课后,量子计算驱动生成个性化习题并精准推送给特定学生。
…………
教师的职业承载又会出现哪些变化呢?
DeepSeek如是描述:
20%的时间将用于人机教学策略调优,30%的精力投入情感联结创造,50%的工作聚集复杂问题解决(AI无法替代的创造性任务)。到2030年,教育系统将形成“人类教师—AI助手—学习者”认知增强三角。其中,教师主要承担价值判断的最终仲裁者、元认知策略的引导者和教育场域的情感锚点的功用,AI智能助手则进化成为认知过程的动态建模系统、个性化学习的超维导航仪和教育大数据的量子纠缠解析器。
…………
2030年并不遥远。DeepSeek为我们描述的这些教育职能,且不说绝大多数的中小学教师是否有能力在日常教学中予以落实,仅仅是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又何尝不需要持久性的专业阅读予以支撑?面对这“已来”的未来,中小学教师唯一能做的,只能是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不断完善自身学养,跟上AI时代的科技发展步伐。
三、回归与超越:教育诉求的本质追寻
在AI智能教育助手时代,“知识传授+练习巩固”注定要被“问题发现+思维建构”取代,中小学校的教学必将完成从标准答案到开放探索、从知识积累到思维发展、从学科分立到跨界融合的新型模式建构。未来的课堂上,所有的教师都不再属于特定知识的代言人,而是属于特定活动的设计师、特定价值的引领者和人性光辉的摆渡人。
此种数智时代的教师职业承载,决定了未来社会的教师终将彻底回归教育的生命雕塑本位,让一切的教育行为真正指向人的个性化成长需要,指向社会所需的合格人才的培养需要。面对这样的教育变革,传统型教育模式下的单纯性学科知识和技能都将面对着最大化的意义消解,取而代之的必然是跨学科的信息整合,是教学活动中的个性化鉴赏体验与共情,是复杂人际交往中的合作与共享,是无限缤纷信息中的自主鉴别与生活应用。为了达成这样的教学目标,中小学教师将更多关注教育过程中的价值观引领、人性化设计和教育伦理建构等宏观性问题,更多承担复杂性学习内容的审查与指导,更多充当学习问题的共研者、解决困难的合作者、学习心理的建设者、情感态度的支撑者,让每一节课都真正焕发出深度思考与自主探究的思维之光和人性之光。
科幻作家郝景芳在《让孩子具备与人工智能共舞的能力》一文中感慨:“孩子们生下来就生存在他们所处时代的技术之上。他们打开电子产品就会使用,而不会惊叹智能手机颠覆世界。他们接触AI大模型,也不会说什么‘机器人要取代人类了’,而只会跟AI聊一会儿,然后就一如往常地做自己的事情了。”“未来不属于大惊小怪的我们,而属于长大后能娴熟运用这些技术,甚至觉得它们稀松平常的孩子们。”由郝景芳的这两段文字,我们能够获得的基本信息是:当身为教师的我们在数智时代的大潮中患得患失时,我们的学生正以一种理应如此的态度坦然迎候着数智时代的到来。对于他们而言,一切的教育变革,都是教育应有的本来样态。
2030年之后的教育又会发展到一种什么样的状态?这社会的发展确实过于迅疾,连DeepSeek都难以推算出五年之后的教育新精彩。80后、90后、00后的中小学教师们,为了无法推算却注定比现在精彩的数智时代的教学,你是否应该尽快投入到数字大模型的教学应用之中,尽早成为利用AI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行家里手呢?
(作者单位:新教育网络教师发展中心)
责任编辑 黄佳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