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激进或保守:AI进场教育的抉择及审视
作者: 蒋新成在数智时代的浪潮下,AI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态势闯入教育领域,如同巨石投入平静湖面,激起层层涟漪。从智能教学辅助系统到个性化学习推荐引擎,从智能作业批改到虚拟学习环境的构建,教育的各个环节都在被AI所渗透。这一现象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与争议,推崇者认为AI以迅猛之势进入教育领域,使得以往许多停留于理念层面的教育(如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具有了实现的条件,而相对保守的观点则强调教育的人文性与情感性,担心AI会使教育沦为冰冷的技术操控,削弱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互动与人际交往。这两种对立的态度反映出当前教育界在面对 AI 进场时的迷茫与困惑,也促使我们深入思考如何在充分利用AI的优势的同时,避免其可能带来的弊端。
一、AI进场教育:激进者的乐观主义
当下,部分教育者和机构以激进的姿态拥抱AI。他们视AI为教育变革的强大引擎,坚信其能够彻底颠覆传统教育模式,开创教育的新纪元。在教学实践中,AI智能辅导系统的迅速崛起,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路径。通过对学生学习数据的深度分析,这些系统能够精准识别学生的知识薄弱点,实时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例如,一些在线学习平台利用AI技术为学生量身定制专属的学习计划,从课程推荐到作业布置,都实现了高度的个性化。这种个性化学习模式被认为是对传统“一刀切”教学的重大突破,能够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
在教育资源建设方面,AI也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利用自然语言处理和图像识别等技术,AI可以快速生成各种教学资料,如教案、课件、练习题等。这不仅为教师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能确保教学资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特别是AI能够实现教育资源的智能推荐,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兴趣爱好,为其推送最适合的学习资源,这就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激进者还认为,AI 可以带来更多的教育公平。通过在线教育平台和AI技术,偏远地区的学生也能够享受到与发达地区学生同等质量的教育资源。这就为缩小城乡、区域之间的教育差距提供了新的可能,使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受优质教育。
二、AI进场教育:保守者的重重顾虑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对AI进场教育持乐观态度。保守者对AI在教育领域的大规模应用提出了诸多质疑和担忧。
首先,他们担心AI会削弱教师的主导地位。在传统教育的漫长演进历程中,教师一直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他们绝非仅仅是知识的机械传授者,而且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以自身的言传身教,为学生照亮前行的方向。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着一种微妙而又深刻的情感交流。当学生遭遇挫折时,教师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温暖的话语,都可能成为他们重新振作的动力;在学生取得进步时,教师由衷的赞扬和欣慰的笑容,会让学生感受到努力的价值。
同时,教师的人格魅力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他们的品德修养、处世态度、人生信念,如同春雨般“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滋养着学生的心灵,塑造着学生的品格。这种情感交流和人格影响,是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关键因素。反观AI智能辅导系统,虽然凭借先进的算法和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能够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特点,精准推送学习内容,高效解答各种知识疑问,然而,它终究是冰冷的机器,缺乏人类教师所特有的情感关怀和人文素养。倘若学生长期依赖AI教学,师生之间的互动必然会逐渐减少,情感纽带也会随之松弛。长此以往,师生关系将不可避免地走向淡化,学生在情感认知、人际交往和价值观塑造等方面的发展也会受到负面影响,进而阻碍其全面发展。
其次,AI带来的隐私保护和算法的公正性问题也引发了人们的关注。AI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涉及大量学生的个人数据,如学习记录、考试成绩、兴趣爱好等。如果对这些数据隐私的保护措施不到位,可能会导致学生个人信息的泄露,给学生及其家庭带来数据安全风险。同时,AI算法是基于大量的数据进行训练的,如果数据存在偏差或不完整,那么算法生成的结果也可能存在偏见。在教育场景中,这种偏见体现在对学生的评价、资源分配等方面。例如,在利用人工智能系统进行成绩评判和作业发布时,如果算法受到平均数据、性别等因素的影响,就可能会向某些学生群体推送他们不想关联或不合适关联的资源,进而限制他们的发展机会。这不仅没有促进教育公平,反倒加剧了教育不公平。
再者,保守者担心AI进场教育会过度强调技术对学习过程的支持,而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探索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一方面,新技术提供的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个性化学习方式可能导致学生过度依赖技术。在AI主导的学习环境中,学生所面临的绝大多数知识难点都可以通过AI获得解决方案,绝大多数的难题都能迅速获得现成的答案,当学生习惯于通过智能系统获取答案和指导时,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逐渐退化。另一方面,智能系统生成的信息并非完全准确和可靠,如果学生缺乏批判性思维,无法对智能系统提供的信息进行甄别和判断,就容易被误导,形成错误的认知。这对于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人才是极为不利的。
三、平衡激进与保守:理性审视与审慎前行
面对AI进场教育的浪潮,激进与保守的观点都各有其合理性,但也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我们需要秉持理性和审慎的态度,在激进与保守之间寻求平衡。一方面,我们要充分认识到AI在教育领域的巨大潜力和积极作用,积极探索AI在教育中的应用,充分发挥其优势,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和教育服务;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正视AI进场教育所带来的问题和挑战,对于保守者提出的担忧,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这里仅就教师角色转型和学生素养发展两个方面提出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诚然,随着新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教师的传统角色受到了冲击。在数智时代,教师的许多工作,诸如授业解惑、作业批改、测试评分甚至家校沟通等,都可以由AI来完成,而这,也引发了人们对教师职业价值和发展前景的担忧。近期,DeepSeek的横空出世,再次引发了教育界关于AI是否会取代教师职业的讨论。其实,相比于知识传授和作业批改,情感交流、人格示范和人文关怀才是教师的核心价值和核心能力所在,而这些恰恰是目前的AI所无法承担的。AI无法像教师那样,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喜怒哀乐,给予学生及时的情感慰藉,也难以凭借自身的人格魅力,为学生树立榜样,引领学生的精神成长。所以,我们应该考虑的不是教师职业会不会被AI取代,而是我们自身是否具备AI难以取代的核心价值与核心能力。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实现角色转变,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引导者、促进者以及新技术的协作者,就迫在眉睫。
鉴于AI正在深刻地重塑当下教育,教师有必要熟练掌握AI辅助教学技术以及胜任AI人机协同工作所需的新理念、新思维。教育部门和学校在强调AI技术应用的同时,要加强教师的培训和发展,提高教师的数字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使教师能够更好地与AI协同工作。教育部门应制定政策,支持学校提升教师数字素养,优先考虑在该领域有成效的学校,加大培训资金投入,搭建教师数字素养培训平台,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激励教师积极提升数字素养,适应新时代教育教学的要求。
考虑到AI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潜在影响,当下培养学生的数字素养和批判性思维同样不容忽视。2024年11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强调要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探索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实施途径。在数智化时代,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数字素养,才能更好地适应和利用AI技术。同时,我们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 AI,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使他们能够在AI提供的信息和知识中进行筛选和判断,不盲目跟从。具体可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探索将人工智能教育融入学校课程体系。学校应构建完善的数字素养课程体系,从基础的数字技术知识到高阶的数字创新能力进行全面规划。小学阶段可开设趣味编程、数字绘画等课程,通过简单易懂的方式,激发学生对人工智能、未来世界的探索。例如,通过 Scratch编程课程,学生可以用图形化编程模块创造动画和游戏,锻炼创造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中学阶段则设置人工智能基础、大数据分析等课程,深化学生对前沿数字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其次,优化人工智能实践活动与体验学习。学校要开展多样化的数字技术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将人工智能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的平台,引导学生筛选和评估学习资源,辨别信息的真伪。通过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参与各种学习场景,如历史事件的重现、科学实验的模拟等,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体验感。
最后,在课程设计中融入批判性思维训练。教师应精心选取具有争议性和启发性的教学内容,如社会热点问题、科学前沿争议等,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比如,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探讨“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应用的伦理问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人工智能在医疗诊断、治疗方案制定等方面可能带来的伦理挑战,如数据隐私、医疗决策的自主性等。
总之,数智时代AI进场教育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带来了诸多挑战。我们既不能因激进的热情而忽视潜在的风险,也不能因保守的顾虑而错失发展的良机。只有以理性的态度、审慎的行动,在激进与保守之间找到平衡,才能让AI真正为教育赋能,推动教育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浙江象山县实验小学南校区)
责任编辑 黄佳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