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走旷野的勇气

作者: 马惠梅

书卷合在手边,心沉浸在朦胧的幸福中,便抬头去看窗外。满眼都是山和湖水的颜色了。阳台不算很开阔,却看见整个生态园的湖景。如果不去看山望水,我会轻狂地把种种感受说出来给朋友听,给父母听,往往说完了,也就不再去回顾;只有和这一窗山水默默相对,才会藏起一声轻轻的喟叹,相顾虽无言,料想那隐隐青山漾漾水波却已有知会。

觉醒,从简爱开始

迪金森说:“如果我读一本书,而这本书能使我浑身发冷,什么火也无法使我暖和,我知道那是诗。如果我切实感觉到我的天灵盖好像被揭开了,我还知道那是诗。我认识诗的方式仅限于此,难道还有别的方式吗?”在我看来,一本书打开,读着读着,就觉得每一页都有砖头那么厚,需要积蓄点力量才能继续;读着读着就迷路了,回不了家了,丢了魂的那种感觉,我知道,遇到了好书。这样的书是伟大心灵铸就的神庙,即使坍塌成废墟,也自有着宇宙初开的洪荒气息。我领略着每一处景色的细微之妙;深入其里,每一处美景又见证着自己。湖山依旧,而我又懂得一点未曾明白的道理了。

年少时最爱读《简·爱》。一个孤苦伶仃的女孩,在舅妈家遭遇欺凌,被关进红房子,她没有放弃反抗;在洛伍德学校历经羞辱,饥饿和不公正待遇,依然坚强求生;留校当教师,到庄园里做家庭教师,她读书、思考、画画,在逼仄生活中充实、夯筑精神世界的城池;爱上罗切斯特,不惑于社会地位、经济状况的巨大差异,坦率表达了对平等权利的渴望;婚礼前夕得知真相后,她坚持自己的信念,在强烈的自尊驱使下,依然选择出走荒原;在继承了大笔遗产,得知庄园失火,罗切斯特一文不名且眼盲身残之后,简·爱却清楚地判断出,自己真正所爱是罗切斯特本人,而非附丽于华美庄园的那个男人,她听从了内心的召唤,回到了爱人身边。

这个瘦小普通、性格倔强的女子,面对着自己的爱人,说出一段话,被后人称之为“平等宣言”——这话,在漫长生涯中不时激荡,如远海涛声,携着混沌初开蒙昧才醒的喜悦;如空谷回音,悠远飘渺,初听奇音在耳,再听却又远去;如云雾聚散,缭绕绵延,变幻不定而又亘古如斯。

它到底对我产生过怎样的影响,我至今不能一一说清楚。然而,青春岁月选择彷徨时,婚姻不顺的灰暗迷茫里,职场生涯遇挫无奈时,一次次翻读 《简·爱》,却不只是把它作为一本爱情的教科书来读。“我们的精神是平等的。”——已不只宣告爱情平等,在森严重围中,这是一声个体觉醒的呐喊,确乎给予了我力量,使我踏上关于自我觉醒、自尊自爱和人格独立的精神之旅。

《简·爱》虽然创作于维多利亚时代,却呈现出一个理想的女性形象,她身上的自信、独立、坚定和勇敢,是今天的我们需要不断进步和修养才能达到的。我们这个时代,相较彼时,物质丰裕经济发达,但用面包和玫瑰伪装着的诱惑无处不在,钱权遮蔽下的恶也时有所闻;时代洪流席卷而下,裹挟着人们一往直前,在“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的社会乱象中,我们太需要简·爱这样的女孩了。她能经济独立,会独立思考,敢蔑视习俗,有强大内心和自由意志。这是一个会发光的名字,启迪我们坚定精神信念,追求自由平等,自强自立,拒绝物化,做一个人格挺立的人。

从2016年秋季开始,我多次给小学五六年级的女生做青春期教育专题讲座,从认识性别和生理常识讲起,延伸至自立自强的价值判断,人格独立的生命教育,结合实例、视频等资料,为女孩们答疑解惑。从女孩们专注听讲的眼神里,从听完讲座后热烈的讨论中,从陪同女老师的反馈里,我隐约觉得,每个女孩的心中,或许都住着一个小小的简·爱,她在心底发出坚定而清晰的声音,帮助我们从混沌的外界、复杂的表象中做出正确判断,引导我们成为坚定而独立的自己。“我越是孤独,越是没有朋友,越是没有支持,我就得越尊重我自己。”我多次把书中的这句话讲给女孩子们听,在我看来,成为简·爱一般的女性,应该成为每一个青年女性尤为重要的必修课。

从低矮的天空里出走

我的案头,总摞着一沓又一沓的书本,那是孩子们的写字作业、练习卷、习作本,却少见自己喜欢翻阅的著作,因为许身一线教师,一周工作时间满满当当,一卷在手机会不多。当好寄宿制学校一班孩子的“大家长”并不容易,学习上是老师,生活中就当妈妈;周末时间照顾自己的小家和孩子,恨不能弥补一周欠下的陪伴……除了寒暑假可以展读一下长篇巨著,自己钟爱的阅读几乎变成碎片化拼凑,更多不过是方便快捷的线上浏览罢了。

奔忙的日子里 ,硬挤时间翻开心仪的书本做快乐的一瞥,目光游移间望向邻国,独居老人逐渐增多的日本社会是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映射着中国社会的未来,了解日本当今社会状况,无疑对未来发展有所启示。“五十岁、一点也不年轻了,每天都感受到‘衰老’这件事”的稻垣惠美子不也正是我面临的现状吗?为即将到来的老年做应对准备计,展读《五十岁,我辞职了》一书,也是有参考意义的。

稻垣惠美子,一直走在世间的“主干道”上的爆炸头姐姐,原《朝日新闻》的编辑委员,从小受到正统教育,勤奋努力,从“好学校”“好公司”“好人生”的激烈竞争中层层胜出,成为日本知识界女强人的代表人物,却选择在五十岁时从大公司辞职。一个从主流社会,从“由摇篮到坟墓”这一完美的安全装置中剥离出来,只身一人站在“公司型社会”的荒野之中的个体,她出走的勇气从何而来?到底经历了什么才给了她五十岁辞职的底气?虽然文中一句解释“哪怕没有新的进账,也可以凭原来的存款活得长久”很重要,但我无法忽略或者更感兴趣的是作者这种人生的自我启发和主动选择是怎样做出的。这本书详细描述了她做出选择前后的经历,从充满真实细节的个体叙述中,我一方面了解了日本女性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从拼命工作赚钱和买买买的快乐,转向拒绝消费主义,选择节电纯自然,没钱也能快乐生活的方式;一方面深刻感受到一种独属女性的柔软力量,似乎正好印证鲁迅先生就出走说的那句名言:无需乎震骇一时的牺牲,不如深沉的韧性的战斗。书的后半部分从自身经验出发,深入反思日本公司型社会的现实,反映脱离了公司的个人难以从国家获得保障的现状,对“公司人”提前适应“下降期”的现实和心理落差,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解决方案。

作为“打工人”,我与“公司人”的感受几乎一致,阅读过程中有太多相似的想法,似乎跨越时空找到了共鸣:被禁锢的灵魂、被买断的时间、冲出桎梏的勇气、剥离主体社会的无助,个体能否以一种随时可以辞职的心态永远保持自我?工作的真正意义是什么?这都是坚硬如铁的现实,需要面对。作者用一种诙谐幽默、乐观积极的语言对这些沉重的问题做出了自己的回答:人生大于职场工作;降低个人对“公司的依赖度”;重新审视自己当真需要的东西;在工作之外寻找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和志同道合的同伴。这一剂药方无疑是有参考价值的。

回到我们熟悉的日常,豆瓣评分8.8的影片《出走的决心》,改编自苏敏阿姨的真实故事,扎根在现实主义的土壤里,主角李红身上所传递的精神意义,更符合中国人的现实生活。电影上演之后,引发人们的诸多思考。

影片中的李红,在前半生的绝大多数时间,挣扎在婚姻家庭的困境之中,偶尔有时间会去想想出走,但一直没有迈出那一步。这种情形,大约就是鲁迅先生说的“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以走”;是生活中我们见到的那种“我浑身都痛,却没有生病”的状态。明明在糟糕的环境中,明明情况没有任何好转的迹象,为何“出走”就那么难?!在经历了多次失望和内心溃败之后,李红终于选择转身离开,独自开车上路。相信每一个观影的人都在为影片中一袭红衣的身影喝彩,在山川大地为背景的天地里,她那么渺小,那么柔韧,又那么茁壮。她是百年前先生讲演中说的带着觉醒的心出走的娜拉,终于成长为用可贵的“平和的方法”,走出困境、重获新生的女性,既没有回去,也没有堕落,还间接实现了先生提到的“将来利用了亲权来解放自己的子女”的希冀。

今天,大家普遍认同一个人能实现个体独立,才能建设幸福的家庭,个体具有幸福的工作、经济、生活状态,进而才能够建设一个幸福、和谐的国度。李红是出走了,但是更多人还停留在原地,“在经济方面得到自由,就不是傀儡了么?也还是傀儡。”先生的断语犹在耳畔回响。作为一个工作三十年的女性,身心远离了书卷,心里就塞满乱麻团,毛毛躁躁。我追问自己:你有没有从低矮的天空里出走,重新定义人生,勇敢做自己的勇气?你是否重新思考过工作和人生的关系?你纤细而敏感的神经能否承受得住旷野中风暴雷鸣的袭击?答案还在寻找中。不过一书在手,对日常的烦恼忧虑,也能释然,有些纷争矛盾轻轻挥手,宽容地忽略了去,再相逢,笑脸灿然,因为我已不是昨日的那个我。打开书卷,一川春山近在眼前,博大而沉稳,我遥遥望着,用心想着,在人世间山一程,水一程地走着。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市东华小学)

责任编辑 李 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