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予我充盈
作者: 李莎去年我们组织了一次校园读书节,其中最受家长、老师和孩子们喜欢的活动是“我与书的故事”分享会。
一个人的阅读经历往往与求学生涯密不可分。在我的童年岁月中,书籍是非常匮乏的。我出生在农村,小学和初中阶段很少能接触到除课本之外的其他书籍,在同学之间互相传阅的书也不过是《作文大全》。当时我特别喜欢看写人和叙事的文章,总是把说明文放在最后,直到最后实在没有可看的了,就会把说明文也拿来读,发现其实说明文也蛮有趣的。
我从小就对语文非常感兴趣,喜欢写作,因为作文时常被老师当作范文在班上朗读,所以对文字一直保持着相当的热情。记得初中放暑假的时候,我们没书可读,就买几个作文本,和同样喜欢写作的同学自主命题写作,等到开学的时候互相换着读。现在想来也是十分珍贵的经历。
读了高中之后学校有了图书室,对,还不能称为图书馆,因为藏书量不多,而且不对外自由开放。那个时候升学压力非常大,我们也没有很多时间阅读。有的同学会买《读者》《意林》《青年文摘》这样的杂志,因为里面的文章篇幅短小,也不会占用太多的时间,所以我也比较喜欢读那类文章。
在这段阅读旅程中,我感谢自己对阅读的兴趣和热情。
非常庆幸的是读了大学之后,一下子就进入了一个不同的世界。我第一次走进偌大的图书馆,看着书架上满满的图书,竟然有一种不知所措的感觉。但还是被巨大的幸福感包围了,就像一只老鼠进入了米缸。我当时特别喜欢读文学和哲学,基本上是按照自己的兴趣阅读,也会跟自己所学的课程相关。
我记得有一年寒假,从长春到济南要坐17个小时的绿皮火车。同学们都在自己的行李箱里准备了一些东北特产带给家人,我没有带这些,而是在图书馆借了满满一箱书,坐着火车带回去,寒假里读完,然后等到开学的时候再搬着重重的行李箱返校。一些人可能觉得这种行为真的好傻,因为一箱子书的确非常重,但我却乐在其中。
在这段阅读旅程中,我感谢大学里宽松的时间和阅读的自由。
大学时代我比较偏爱的一类作品是女性文学,冥冥之中也为我读研时的论文选题提供了一些灵感。那时,我的论文选题是“都市题材电视剧中人物的社会性别嬗变研究”,主要探讨九十年代以来剧中人物的性别角色发生了哪些变化。之所以做这个选题,是因为我小时候生活在一个重男轻女的环境中,所以就很想去探究在当代社会中,女性应该如何实现自己;现实社会包括媒介文化中,对于性别角色的期待发生了哪些变化。带着这些问题,我阅读了不少中国和外国的女性主义研究著作,找到了一些答案。
在这段阅读的旅程中,非常感谢专业带给我的理性。
毕业之后我去了北京工作,先后在教育媒体做记者和编辑,初入行时就遇到了非常大的挑战。我发现自己掌握了一些写作的技巧,但是对于教育本身却茫然无知。当时参与制作的“校园文化建设周刊”“现代职业教育周刊”和后面主要负责的“互联网+教育周刊”,都迫使我必须及时充电,并转化为工作中的能力。所以我利用周末以及其他闲暇的时光大量阅读与教育学相关的书籍,以此帮助我尽快胜任工作。
那个时候手机还没有如此智能,短视频和社交媒体还不像今天这么普及。我上班坐地铁的时候也经常会带一本书,在路上利用碎片时间读书。周末还会去国家图书馆或者一些书店参加读书沙龙。这种阅读最大限度地促进了我的职业转型,把我的视野从原本狭隘的所学专业拓展到工作中来。
因此,在这段阅读旅程中,我感谢工作带给我的挑战。
这种积淀对于我后来从记者身份转变为教师也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2018年我加入了松山湖第一小学,这是一所新创办的学校,倡导阅读是它的校风。在这样的氛围引领下,我开始阅读儿童文学、儿童心理学以及语文教学方面的书籍。6年里,我阅读的书目大概有160多本,这个数量可能并不是特别多,但是我比较庆幸的是自己一直保持着对于阅读的热情和兴趣。
现在我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孩子的到来让我原本充实的生活变得更加忙碌了。除了工作之外,还有陪伴家人的时光,留给阅读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但即便如此,我依然非常享受灯下展读的岁月。
晚上有时候宝宝睡着之后,如果时间不是特别晚,主卧的灯已经关上了,那么我会打开卫生间的小灯,搬一个小小的矮凳坐在门口,然后让灯光照耀在我手里的这本书上,我觉得那一刻世界仿佛安静了。我不再扮演老师这一职业角色,也不再扮演妈妈这一家庭角色,而是遵从自己的内心做一只书虫,感恩终于有一点时间让我可以静静地阅读。夜里读书的感觉很美很安静,除了蚊子多一点之外,还是很美好的。
人们经常会问这样一个问题:生活节奏这么快,这么忙碌,你是怎么坚持阅读的?我想对于任何一个喜爱阅读的人来说,他们不会把阅读视为一种坚持,而是当作一种馈赠,一份邀请,是在日常的辛劳之外获得的一种快乐和甜蜜。
在这段阅读旅程中,我感谢教师这个职业带给我的阅读提升。
阅读是一个整合信息的过程。阅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除了纸质书,还有电子书、音频及视频节目,甚至我们与人交谈也是一种阅读。阅读实现了从信息提取到信息重组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逐渐把外部信息变成自我认知体系的一部分。
在阅读过程当中有一个词非常重要,那就是“链接”。链接可以让阅读行为发生改变,尤其是当阅读和思考、写作、分享、实践以及反思发生链接的时候。
我们读书的时候究竟在读些什么?的确,在阅读一些文本的时候,我们能够感受到一种情感的波动,思考的震荡,但是更多的时候,我们在阅读中阅读自己、发现自己,这就离不开文本与我的互动,这个过程就在建立文本与我的链接。
比如《夏洛的网》这本书,主要讲了蜘蛛夏洛和小猪威尔伯的故事。有人评价其精神内核涉及友情、奉献和生命价值的实现。不知为什么,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特别不喜欢小猪威尔伯,因为它是如此胆小、懦弱,遇到困难首先不是想办法改变现状,而是哭哭啼啼。我喜欢蜘蛛夏洛,沉稳机智,是力量的代名词。可是后来,我问自己,在现实生活中自己是坚强的夏洛吗?是不是有许多时刻,自己也是脆弱的威尔伯呢?答案是肯定的。
其实,我们都是彼此的夏洛,因为我们也是彼此的威尔伯。我们需要为彼此编织一张有力的生命之网,好让每一段岁月变得温柔而坚韧。
所以,当我们建立文本和自己的链接的时候,就能够超脱文本本身所要表达的意思,把它从一本外部的书变成自己的书,而所有和这本书发生链接的人在交流阅读心得的时候,仿佛也能够获得一种共同的精神交流的密码。
除了建立文本与我的链接,也可以建立文本之间的链接。我曾读过一本书叫《德国,一群老鼠的童话》,这是非常薄的一本小册子,它是写给儿童的,但是我觉得也非常适合成年人。它讲的是在一个老鼠王国里,如何避免盲目从众,同时发起对于权威人士的质疑和挑战。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惊叹于作者的想象力及其思考的深度。
由这本书我想到了此前阅读的和反对独裁专制相关的书,如《动物庄园》《一九八四》,还有拒绝从众的《乌合之众》、蒋勋写的《孤独六讲》。这类书籍的主题又让我延伸到了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相关的一些专题,比如《安妮日记》,还有相关电影《美丽人生》《辛德勒的名单》。这些书本不再是一个又一个孤立的文本,而存在着不同时代的人对于同一个主题的相对理性的思考。
当建立文本之间的链接时,我们会在自己的思维版图中逐渐拼接出一个相对完整的板块,这可以加深我们对于一些社会问题或历史问题的思考。作为老师而言,当学生读到了其中某个文本,我们则可以帮助他们延伸阅读,拓展阅读视野。
在建立文本与学生之间的链接时,我们会发现,许多文学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各不相同,但是都遵循着一定的叙事逻辑。比如故事中的主人公从原点出发探索生命的另外一种可能。在这个过程当中会犯错,会怀疑自己最初出发的起点,并且还会感觉到深深的孤独。他试图放弃种种努力,但最终还是会继续前行。通过他的社会交往,得到一些关键人物的指点,在不懈努力之下,最终实现了自我超越。在阅读《时代广场的蟋蟀》《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等文本时都发现了这样叙事的路线,这类故事就比较适合推荐学生去阅读,因为一个孩子成长的路线往往与故事中主人公的成长路线有很高的契合度。
阅读和写作也是密不可分的,平时我喜欢在纸质笔记本上记下读后的感受,也在自己的公众号上记录阅读心得。近几年来,我在刊物发表文章十几篇,参与编著学校的教育专著2部,主持了东莞市教育课题并顺利结题。这些点滴进步,都是阅读馈赠的礼物。但我最引以为傲的,是阅读带给我的丰盈和充实。
关于阅读,在我的读书笔记扉页上有这样一句话——
我能想到的最浪漫的事,就是在阅读中慢慢老去。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市松山湖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 成 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