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绿皮火车
作者: 吴谷绿皮火车上的他们,一站一站地把我安全地送上了一列又一列的绿皮火车。
一站一站地交接,一站一站地传递——
这是爱的接替,更是爱的传承啊!
12岁时,我就坐上了火车出远门,那是一列绿皮火车。
那时,毕业于井冈山下永新县城小学的我,非常思念将我带大的奶奶。而远在1 000多公里之外,同样思念我的奶奶闹着要回永新。在河南工作的姑姑没办法,于是与我父母商量,把我接到她那里读初中。父亲小时候家贫,12岁就被爷爷送去一家店铺当伙计,早早就在社会中打拼。父亲觉得这是一个锻炼我的好机会,便向我提出:“你去河南可以,但没有人送,你需要一个人去。”
由于思念奶奶心切,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当时,永新没有火车站,要到百里之外的分宜才能坐火车。父亲帮我买好去分宜的客车票后,我便单枪匹马地带上姑姑多年没吃过的永新特产——橙皮、酱姜、油炸泥鳅启程了。
客车到了分宜,我便到火车站售票处买了一张直达河南焦作的通票。正当我往候车室走去的时候,一个穿着铁路制服的阿姨走向了我。那不是刚才售票的阿姨吗?
阿姨走近后问我:“小朋友,只有你一个人出门吗?”也许她是看见我踮起脚尖攀在售票窗口买火车票,所以注意到我了。
我低着头不看阿姨,只从喉咙深处应了一声:“唔。”
阿姨笑了笑,说道:“去河南要转几趟火车,你年纪这么小,知道怎么转车吗?”
“还要转车?”我看着横架于铁轨之上的天桥,有点儿害怕,也有点儿不知所措。
阿姨突然什么话也没说就走了。
我更加茫然和惶恐起来。
时钟指向了上车时间,我匆忙挤入上车的人流。
阿姨不知什么时候来到我身边,从我肩上拿过我那个装满家乡特产的帆布袋,对我说道:“小朋友,我送你吧。”
在阿姨的帮助下,我找到自己的座位坐了下来,不一会儿,她将一个女列车员领了过来,指着我交待道:“这个小朋友就交给你了,千万不要弄丢了。”
女列车员笑了笑,早有准备似的把一个大学生模样的姐姐领到我面前,亲切地说道:“小朋友,到武汉你要转第一次车,这个姐姐会照顾你的。”说罢,阿姨和女列车员便走开了。阿姨在临下车时还紧紧地抱了抱我,不舍地对我说:“小朋友,再见。”
我发现阿姨的眼眶有点儿红……
我想:绿皮火车站的工作人员为什么这样亲切啊?这是我人生第一次出远门,也是我人生第一次感受到家庭以外大人对小朋友的那种呵护。
我赶紧趴在车窗上望着不断朝我挥手的阿姨,我的眼眶也红了。
我回过头来,看着朝我微笑的大学生姐姐,心里有着满满的安全感。
于是,我在绿皮火车的“哐当哐当”声中,享受着人生第一次坐火车的快乐。
大学生姐姐被列车长调换了座位,安排在我身边坐下后,她向旁边一群返校的大学生介绍:“这个12岁的小朋友敢一个人出远门,是不是很厉害?”经她这么一说,这群大学生纷纷围在我身边嘘寒问暖,个个都像亲姐姐、亲哥哥那样可亲可信。
到了吃晚饭的时候,这群大学生都舍不得买火车上卖的食物,各自掏出从家里带来的干粮,正当我也准备掏出父亲为我准备好的吃食时,大学生姐姐把热气腾腾的饭菜端到我面前,说:“小朋友,吃这个。这是我们合伙给你买的。”
我吃惊地望着这份香喷喷的饭菜,再望着那群大学生手里的干粮,我的眼眶湿润了。
火车快到武汉了,我马上需要转车。正当我发愁时,女列车员带着一个工人模样的阿叔走了过来,对一直照顾我的大学生姐姐说:“你的任务完成了,武汉转车的事就交给这个阿叔了。” 阿叔十分热情地抱起我,对我说道:“走,我带你去转车。”转而又向女列车员和大学生姐姐保证道:“这个小朋友交到我手里,你们放心。”
大学生姐姐临别时紧紧地搂着我,眼眶噙着泪水,说:“小朋友,再见了。”
就这样,我跟着阿叔在武汉下了火车,又上了去郑州的另一列火车。
到郑州火车站后,我还要转车到新乡,再从新乡转车到焦作,这才是我这次远行的目的地。
还要转两次车,又会是谁来帮我呢?
只见列车长将一个扛着大包小包,怀里还抱着一个孩子的大妈领到我面前。大妈很豪爽,一见面就告诉我,在我到郑州站后,列车长就接过了护送我的任务,为此还动员了所有乘务员一个车厢一个车厢地找愿意护送我的人,最后终于找到了她这个最理想的接棒人。
大妈快人快语,非常和蔼可亲,最让我感动的是,我们到达焦作时天还没亮,她抱着孩子不但陪我等到天亮,而且因为没有公交车,不放心我一个人,将我送到了姑姑的工作单位。
在姑姑工作单位的门口,我们要告别了,这次是我主动搂住了大妈。此时,我真想从心底迸发出一句我对她最真诚的呼唤:妈妈。
就这样,售票阿姨、列车员、大学生、阿叔、列车长、乘务员、大妈,一站一站地把我安全地送上了一列又一列的绿皮火车。这一路,饿了有人给我买吃的,睡着了有人给我盖被子,渴了有人给我接水……
一站一站地交接,一站一站地传递——
这是爱的接替,更是爱的传承啊!
时隔多年,我成爷爷了。因为故土难离,儿子便把孙子送回到我身边。孙子读完小学正好也是12岁。因为孙子是深圳户口,需要回深圳读初中。我正打算亲自送他回去时,孙子十分执拗地对我说:“爷爷,我要像您当年那样,自己一个人回去。”
孙子坐的是动车,几个小时就到了。他一到家便打来电话,告诉我,他在动车上结识了许多“爸爸妈妈”和“哥哥姐姐”。就这一句话,我释然了。虽说儿时的绿皮火车换成了飞速奔驰的动车,但动车在飞奔,时代在前进,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美德也正随着飞驰的动车在飞速地传递,飞速地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