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醺中的学术之旅
作者: 黄鹤权1
“喝酒和学术怎么能搞到一起?”但学术酒吧真的把两者完美融合了!
最近,从上海、北京到广州,一种新奇的文化活动——学术酒吧,悄然走红,成了年轻人的新宠。在这里,啤酒搭配知识,笑声中夹杂着深刻的思考,让人直呼:学术也能这么“接地气”!这股热潮有多火爆?只要在社交平台上一发活动预告,每次限定六七十人,名额几乎是瞬间就被抢光。
学术酒吧的故事,起源于英国,叫作SciBar,是由英国科学协会发起的一项公益活动,旨在让更多普通人接触和了解科学。就像电影《心灵捕手》里那些在酒吧里激情辩论的场景,学术酒吧提供了一个轻松的环境,让博士和青年学者能够与公众近距离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成为科学与公众之间的一座桥梁。
随着时间的推移,学术酒吧的概念跨海而来,扎根在中国。特别是在上海,这座被誉为“魔都”的城市里,学术酒吧找到了新的土壤。很快,这种形式风靡开来,从北京、西安、武汉到福州,再到广州,成为一种流行的城市文化现象。
那么,人们来到学术酒吧,到底是为了什么呢?是短暂的好奇,还是真的能成为我们文化生活中的一部分?学术酒吧的到来,又会怎样引发不一样的城市化学反应?
2
带着这些问题,我来到了广州一家名叫“克莱因homebar”的小店。老板阿达,一个自嘲为“哲学差生”的逻辑学硕士。2024年9月20日晚上,“克莱因homebar”举办了一场以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为主题的学术分享活动。我作为其中一员,见证了整个过程。为了保证活动的质量,阿达采用了预约制,所以很多人由于名额有限而未能参加。
走进“克莱因homebar”,你会立刻感受到这里的不同。没有传统讲座那种严肃的氛围,这里更像是一个舒适的聚会场所,人们手里端着酒杯,自由地交流着,完全没有拘谨的感觉。周边椅子随意地摆放在各处,每人都会拿到一张主题纸,上面大片空白的横线,供你记录心得。入场方式也颇为特别,只需购买一杯酒,便能获得入场资格。
很多时候,活动还没开始,所有卡座就坐满了,过道处也都站满了人。店员不得不临时加椅子,最后连站的地方都快没有了。为了确保每个人都能看到主讲人的幻灯片,店员在人群的最后方反向立了一块投影屏幕。
阿达在活动开始前特别强调:“我们今天不是开学术会议,而是一次轻松的分享会。”这立刻赢得了大家的称赞,没有人希望这次活动是一场沉闷的报告会。
主讲人黄老师是一个哲学研究者,他鼓励大家积极互动。在活动过程中,一个自称“e人(指性格外向的人)”的小伙子提出了不少有趣的问题,引发了关于理性、先知与命运的热烈讨论。黄老师则更多地扮演了引导者的角色,让这场讨论变成了思想碰撞的盛宴。
那天晚上,我坐在前排,参加学术酒吧活动的观众背景多样,既有文科生,又有理科生。有一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当我回头,看到的都是年轻的面孔,我可以感受到,大家眼中流露出的浓烈的求知欲望。
在活动结束后,我逮住机会跟这些年轻人聊了聊,亲眼见证了这个非正式学术空间里的种种探索,还询问他们今晚的感受。我发现互联网看似让人与人的连接变弱,却也催生了更强烈的优质社交需求。对他们来说,学术酒吧就是一种真实需求。
3
“组会是要‘翘’的,投稿是要拖的,学术酒吧是要参加的。”这是理论物理硕士黄宥舜见到我时说的第一句话。他的这句话听起来简单直接。就在前一晚,他还参加了另一个学术酒吧活动,听一个人类学教授讲述原始部落与现代文明的联系。对他来说,这些活动就像是打开新世界大门的钥匙,帮助他冲破信息茧房,激发新的灵感。“网上的东西都是大数据算法挑好的,出了校门,想找到那些未曾关注却可能让自己眼前一亮的内容,就难了。学术酒吧随机的主题给了我新鲜的选择。”他如是说。
何悠,刚从海外归来的教育学博士,也是学术酒吧里的常驻演讲嘉宾。对她而言,这里不仅是一个学习的新天地,还是一个心灵沟通的港湾。“做研究是件孤独的事,旁边的人都是模糊的。同行的质疑和建议往往能缓解这份孤独。我需要找到一些锚点。”何悠希望通过学术酒吧打造面对面的交流空间,寻求共享、讨论、回应的意义,学术酒吧正好满足了她的需求。
社会学硕士马南瑞已有10年以上的工作经历。她通过参加学术酒吧保持自我更新的状态。“确实很爆,感觉就像回到了家一样。在这里,学术不再是高不可攀的存在,而是可以很接地气,可以去指引生活、融入生活。大量高质量的想法带给我一种安定感。”他这样评价道。
36岁的青年教师章玉萍也向我透露,她在另一个独立空间播放了自己关于聋人群体的田野调查纪录片,紧张地观察着观众的反应。像她这样的年轻社科学者已经意识到,自己的研究要让人们学会认识、理解、表达自己和社会的疼痛。面对面的交流打破了学术圈层的壁垒,正是眼下稀缺的公共实践。
4
经过多次探访,我深刻体会到,“深入浅出”是学术酒吧参与者对活动的一致期待。而学术酒吧的主讲人确实做到了,他们确实努力将复杂的概念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寻找与大众生活的交集,有的讲金融投资,有的讲童年创伤,有的甚至会紧跟热点,推出《漫谈〈黑神话:悟空〉取景地与古代艺术》。比如,最近一次的学术酒吧活动中,一个清华大学的博士生就以《从摄影救国到自拍打卡——近代中国西北旅行摄影的文化变迁与现代反思》为主题,巧妙地结合了大家熟悉的自拍现象,探讨了近代中国的历史变迁,且讲解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正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会饮》中描绘的场景,宾客在宴席间畅谈爱情与美好。我们也容易联想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那是在流水边饮酒赋诗、畅谈心声的美好时刻。“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学术酒吧,正是介于街头和精英之间的产物,它的生产具有丰富的外延。至于观者,沉浸有时也比成长重要。
展望未来,我希望学术酒吧能够拥有更多的可能性,打破学术界的封闭性,吸引更多不同背景的人士参与,成为一个不仅限于学术界,而是各行各业专业人士都可以分享知识的平台。但这一切的前提是,务必要守住学术的内核、文化的内核,只有这样,它才能走得更远,成为一场知识与心灵的美丽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