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逐星空,科普新知
作者: 郑永娟2024年10月12日,中国科学院科学家郑永春应邀到成都高新云芯学校,为莘莘学子奉上了一场精彩纷呈的科普盛宴。20年来,他追逐星空,科普新知,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著有《浩瀚的宇宙密码》《火星零距离》等20余本科普书籍。
“小时候我经常仰望夜幕,数满天的繁星,想着星星上有没有人。”郑永春怀着好奇与幻想度过了中学时代。通过不断努力,2000年,他考入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攻读硕士。
那时,探月工程刚开始。开学不久,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请新生吃饭,谈及研究月球的话题,一下子点燃了郑永春的科研热情。当欧阳教授问“谁愿意跟我做月球研究”时,24个研究生中唯独郑永春举起了手。当时,欧阳教授很开心,说有一个人举手就是成功!星空于此时在郑永春心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热爱驱动他走上了行星科研之路。
2005年,郑永春获得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专业博士学位。在欧阳自远院士等前辈的言传身教下,他走上太空探索和科学传播之路,主攻月球与行星科学、太阳系探测、载人深空探测等探索。多年来,通过夜以继日的探索研究,郑永春成功研制了国内首个模拟月壤,分析探月工程嫦娥一号、嫦娥二号的探测数据,获得了高分辨率的全月球微波图像,发现了200多个月球热异常区域。
一次机缘巧合,郑永春去一所学校讲课,课后接受了记者的采访、约稿。就这样,他开始了科普工作,科研之余放弃休息时间潜心写科普文章,再把文章结集成书,第一本科普书籍《飞越冥王星》就这样出版了。而后,他继续搞科研,做科普工作,第二本,第三本科普书籍相继出版。他还注册了博客,常年向中国大众科普行星科学方面的知识,并向全世界展示中国科学。
“有!”“没有!”“有,宇宙很大,外星人长得像昆虫……”这是2016年5月11日下午,郑永春在中国科学院附属实验学校给上百名学生做科普讲座的开场一幕。在讲解《太空地图:火星叔叔带你游太空》时,他带领大家“坐”上载人飞船从地球出发,途经月球、火星、太阳、太阳系、银河系等多个景点,用众多爆笑的故事讲解了宇宙知识。这天,正在满怀热情地给学生讲解科普知识的郑永春获得了美国卡尔·萨根奖,成为获得该奖项的第一个中国人。
2016年,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中,郑永春出席并做了题为“从仰望星空到太空移民”的演讲:“在整个银河系里面,像太阳这样的恒星还有数千亿颗,太阳不在银河系的中心,而在银河系的小山村里面。根据最新的宇宙演化理论,天文科学家可观测的物质只占整个宇宙的4%左右,还有96%是我们观测不到的,那就是暗物质和暗能量。”
2023年8月13日,北京东城区图书馆邀请郑永春为众多亲子家庭带来一场暑期科普阅读活动——如何科学地寻找外星人。那天,他化身“火星叔叔”,以“太空旅行”为主题,为孩子们带来一场别开生面、妙趣横生的演讲,以导游的身份,带孩子们欣赏月球、火星乃至银河系的别样风光,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分享蕴藏在宇宙中的无穷知识。
2024年10月12日,郑永春在成都高新云芯学校为广大师生奉上一场精彩纷呈的科普盛宴——通过地球仪、天球仪和三球仪等模型,模拟展示了太阳、地球和月球的运动规律。他以极光切入主题,帮助学生理解火星及宇宙星座的趣味知识,并阐述了太阳系内各大行星之间的关联,重点讲解了火星的基本知识,包括火星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等方面的内容。针对未来人类火星探险乃至火星定居的可能性,他分享了自己的见解,使广大师生深受启发。
面对学生的热情和好奇,无论是关于火星生态环境的疑问,还是对太阳系行星运动规律的困惑,他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的例子来逐个讲解,让学生豁然开朗。郑永春的讲解不仅让学生对科学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还激发了学生对探索未知世界的无限热情。
20多年来,郑永春探究月球、行星地质和环境,参与了“嫦娥”探月工程,还在各类科普杂志和公共媒体上发表了大量科普文章。凭着兴趣,他以锲而不舍的顽强意志一路追逐星空,科普新知,分享科学探索的乐趣。他真诚地说:“科研经费来自国家投入的民众纳税,科学家有义务向公众说明这些经费投入之后有什么样的成果,科普是每个科研人员的责任和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