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绝望中的希望
作者: 村中小芳2024年9月,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法国血液学协会主办的“中国医师协会第十一届中法血液学高峰论坛”在天津举行。会上,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PI、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所长助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赵翔宇教授荣获“圣安东尼-EBMT青年领袖奖”。面对荣誉,她一脸平静,没有人知道,这一路走来,她经历了怎样的艰辛。
在外人眼中,赵翔宇很幸福,家庭美满,孩子乖巧。在这样的舒适圈里,她本可以过着轻松的生活,但她始终奋斗在一线,整日除了工作还是工作。
长期从事血液科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赵翔宇把一切时间都奉献给自己热爱的医学。因为“血液科经常上演生离死别,全国各地的患者慕名来到这里,把命交给我们,我们要对得起这份信任”。患者的生命托付,让赵翔宇的肩头担负着沉甸甸的责任。
急性白血病在儿童中是并发率和死亡率位居第一位的恶性肿瘤,也是世界范围内死亡率前十的恶性肿瘤。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根治白血病的有效方式。移植工作冗长又艰难,从开始到结束,患者至少要经过4个化疗周期。患者时常被病痛折磨得苦不堪言,或在巨大的副作用下叫苦不迭。最后,仍有一些患者不幸离世。赵翔宇痛苦、难受、无奈,却从未退缩和放弃。
在造血干细胞移植过程中,“重装系统”的“供应源”短缺和配型不符,一直是令医学家头疼的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所长黄晓军创建非体外去除T细胞单倍型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模式(以下简称“北京方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供者来源的问题。但白血病的“狡猾”之处在于,它有很多的免疫逃逸机制,复发和继发的一系列感染都会导致移植失败。但赵翔宇另辟蹊径,带领团队深入进行NK细胞治疗白血病转化研究,努力寻找绝望中的希望。
从白天到黑夜,赵翔宇工作的脚步从未停歇。刚开始时,各种复杂的科研难题让赵翔宇头疼过。赵翔宇的博士毕业课题,是研究自然杀伤细胞在造血干细胞中的作用,然而因为方法和模式的不同,实验获得的数据与国外权威结果完全相反。面对国外团队的质疑、国内导师施加的压力,她更加执着,整天泡在实验室里,一遍又一遍地查阅文献资料,分析大量数据,检查实验记录,不断重复实验。她不怕挑战权威,只要相信自己的结果,反复验证,那就值得做下去。
经过不懈的努力,在“北京方案”下,赵翔宇研究发现,供受者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配体相合降低了移植后白血病的复发率,促进了移植后自然杀伤细胞的重建。赵翔宇首次提出,应优先选择供受者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配体相合的供者。她的研究结果获得欧洲12个研究中心的验证,改变了多个国家的供者选择指南的制定标准。2024年,她首次证实自然杀伤细胞抗病毒治疗的安全高效,建立自然杀伤细胞临床应用级体外扩增体系,提出将细胞治疗与造血干细胞移植结合的新方案,为更多白血病患者带来生的希望。她的原创性、突破性成果获得第二届“北京大学屠呦呦青年学者奖”。
人生为纸,逆商作笔。在一次访谈节目中,记者问赵翔宇,是什么力量支撑她一路向前,在科研道路上不断攀登?赵翔宇回答:“成长就是主动去受挫,把每一次的挑战看作展示自己的机会,科学面前没有白走的路,一步一步向前走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