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养牛不卖牛的人
作者: 流念珠数年前,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的黄炳权突然养起了鲜少有人养殖的印度奶水牛,这个举动遭到家人的反对。原来,印度奶水牛是杂食牛种,虽然肉质紧实,能产出优质的牛奶,但是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它很怕冷,温度低于10℃时便不再进食。也就是说,这种牛并不合适在中国养殖。此外,黄炳权的家人此前到当地各大养牛场参观过,发现很多养牛场基本不赚钱,因为养牛的成本实在太高了。
但黄炳权很坚持,在购买了500头印度奶水牛后,开始了养牛生涯。起初,一切还算顺利,黄炳权精心饲养的种牛慢慢长大,都可以生产小牛了。可到了年底,持续的低温天气把养殖场打个措手不及——这一批印度奶水牛因为太冷不进食,很可能会饿死或冻死。黄炳权愁坏了,他思来想去,决定用一个“土”办法给牛取暖,那就是烧柴火。他花了30万元买来柴火,在养殖场内烧柴,每天都让这些牛处在温暖的环境中。
黄炳权一边摸索,一边养牛,两年后,他养牛场里的牛达到2 000多头。按理来说,拥有这么多牛早应该边养边卖了,可黄炳权一头牛都舍不得卖,并决意一直养下去。养牛不卖牛,这究竟是为何?原来,黄炳权没有把目光锁定在牛肉或牛奶上,而是锁定在外人看来毫不起眼的东西上——牛粪。他虽然养牛不卖牛,但是能挣下亿万财产。他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呢?这还得从黄炳权在养牛之前的经历说起。
这黄炳权早年是一个机修工人,干了十几年后,觉得一成不变的生活不是自己想要的,于是开始经商,而后靠着自家祖传的制酒配方开办了一家酿酒厂。酿好的酒果然很受欢迎,销量一直不错,黄炳权趁热打铁,把酒做成了一个名气不小的品牌。
不过,随着酿酒厂的规模越来越大,黄炳权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这种家传酒需要一种特殊的原料才能酿成,那就是珍珠蚌肉。可珍珠蚌肉不仅价格昂贵,还经常会出现供应不足的情况。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黄炳权收购了当地一个废弃珍珠蚌养殖场,专门用来养殖珍珠蚌。这样一来,珍珠蚌的问题解决了,黄炳权还同时经营起了珍珠生意,可谓是一举两得。
可是,酒卖得越好,酿酒时产生的酒糟也越多,这让黄炳权很是头疼。此前,他会把酒糟送去给养猪的农户,但如今酒糟实在太多了,农户的猪根本消化不完。怎么办呢?一次偶然的机会,黄炳权得知一头牛每天可以消耗40千克草料,于是冒出一个想法:如果用酒糟喂牛,就可以完美地处理这些酒糟了。于是,他养起了印度奶水牛。可是,牛并不容易接受酒糟这种东西。为了让牛吃酒糟,黄炳权把酒糟和草料一起放入食槽。渐渐地,这些牛就习惯了吃酒糟。黄炳权算过一笔账:如果一头牛一天能消耗5千克酒糟,那么不仅能解决酿酒产生的酒糟,还能节省近70%的养牛饲料成本。此外,酒糟有一定的酒精度,吃过酒糟的牛会感觉昏昏沉沉的,更能安心趴窝和反刍,因此皮毛养得油光水滑,看起来格外壮实。此外,对珍珠蚌养殖场的蚌壳,黄炳权也没有浪费掉,他把蚌壳磨成粉喂给牛吃,为牛补充钙质。
酿酒、养珍珠蚌、养牛,黄炳权将三个产业关联起来,经营得越来越顺手。随着他养的牛越来越多,牛粪也越来越多。该怎么处理这些牛粪呢?脑子活络的黄炳权又做起了新一轮的规划。他先是承包了一个废弃的盐场用来养海鱼,然后把发酵过的牛粪堆放在鱼塘边。如果下雨,雨水把牛粪冲入鱼塘,鱼塘中的藻类会因此获得营养,生长旺盛。而鱼塘中的海鱼又会吃掉这些藻类,所以能很好地生长起来。经过发酵的牛粪除去了氨和氮,不仅不会污染水体,反而能改善水质,使得鱼塘中的海鱼产量和质量都提升了。靠着鱼塘里养起来的海鱼,黄炳权每年的收入增加了200多万元。
后来,黄炳权又得知牛粪可以产生沼气发电,于是建起沼气池,解决了酒厂和牛场的用电问题,又节省了一大笔开支。他又了解到牛粪能做有机肥,就将牛粪发酵后制成有机肥,每吨售价3 000元。周围的农户种地,通过一年半的实验发现,使用牛粪有机肥之后,亩产量得到极大提升,于是纷纷前来购买。黄炳权还发现牛粪上面能长出可食用的菌子,便钻研起来。结果,牛粪上长出的菌子一吨也能卖3 000元,又带来了一笔额外收入。
只要利用好牛粪就能增加这么多额外收入,所以黄炳强干脆只养牛不卖牛。在黄炳权看来,致富如同一盘棋局。当这个棋局越来越大时,只要做好精密布局,并且走好每一步,就能处处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