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家园的梦想:构建太空前哨的挑战与探索

作者: 袁则明

自人类首次踏足月球起,月球就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天体,而是成为我们探索宇宙的跳板,以及人类潜在的居住地。目前,多国空间机构和私营公司正致力于月球表面建造栖息地的探索。

我们知道,月球没有大气层保护,白天气温可超过120℃,夜晚又能低于-180℃,并且每年发生约1 000次2级或3级的月震,又有宇宙射线和微陨石的不断轰击,所以要想实现建造月球家园的梦想,找到合适的建筑材料是最大的挑战。

地球上一般的建筑材料显然适应不了月球上的恶劣环境,即使科学家能够研制出一些特殊的材料,仅运输成本就是天价。中国科学院丁烈云院士说:“将与一瓶矿泉水一样重的材料运到月球,要花费20万美元。”所以,在月球上建房的最佳方案,不是从地球上运输材料过去,而是“原位成型工艺方法”,即利用月球上的太阳能、矿产和月壤等月面原位资源来盖房子。

近期,国家数字建造技术创新中心、华中科技大学周城教授和他的团队,在原位资源利用方面有了较大突破,他们通过模仿真实月壤的成分,制造出了多种“月壤砖”。

月壤,即覆盖在月球表面的细碎岩石和尘埃,几乎遍布整个月球,取材方便,但非常松散。可是,月球上既没有水,也没有氧气,无法使用混凝土浇灌,也无法烧砖。那么,他们是如何制造砖块的呢?

原来,研究人员是通过真空装置高温烧制月壤砖的。比如用电磁炉烧制,首先要制好相关模具,再将月壤称重,将其放入适合的模具中进行均匀放压,形成一个坯体,再把压制成型的月壤砖连同模具一起放在真空的电磁烧结炉内,加热至1 000℃以上,10分钟左右,“月壤砖”就烧制完成了。

模具不同,月壤砖的形状也不同。目前,研究人员共研制成了柱形、长条形、凹形、凸形等不同形状的月壤砖。因为在月球上砌筑房屋,不能像在地球上一样用水泥砂浆来稳固,所以制作不同形状的月壤砖,是想运用中国传统的榫卯结构来砌筑建筑。

榫卯是中国古代极为精巧的发明,这种构件连接方式不但可以承受较大的荷载,而且允许产生一定的变形,在地震荷载下通过变形抵消一定的地震能量,减小结构的地震响应。这样,只需组装、连接月壤砖,就能像搭乐高积木一样建造月球家园。

另外,月壤与土壤一样,地理位置不同,其成分也不一样,有的地方是以玄武岩为主,有的地方是以斜长岩为主。为了便于就地取材,研究人员模仿月球上不同地理位置的月壤各制作了一种月壤砖,而且运用了5种不同的月壤成分、3种不同的烧结工艺。这样一来,相关实验就能获取更为准确的科研数据。

月壤砖的密度与普通砖块差不多,但抗压强度却是普通砖块的3倍以上,相当于1平方厘米的面积上能承受1吨多的重量。那么,这些月壤砖能适应月球环境吗?

为了验证相关性能,研究人员选择了片状和柱体等3块月壤砖样品,将搭乘“天舟八号”货运飞船前往中国空间站,要在月球上做3年暴露实验后,才有望得到答案。

如果月壤砖适应月球上的环境,就可以用机器人通过真空烧砖,或直接用3D打印技术制造砖块,在月球上建造房屋了。不过,人们要想在月球上居住,除了要考虑月壤砖的退化规律外,还将面临失重环境、氧气和水资源的供给、月球资源的所有权与开发权分配,以及国际合作框架的建立等诸多挑战。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