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研究在文化传承中的价值

作者: 卫东

国学研究在文化传承中的价值 0

国学是根植于传统文化的语言形式,其发展与演变受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滋养。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外在体现,而国学研究在文化传承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国学不仅是文化传播的载体,还是重要的文化构成内容,在社会发展以及文化传承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国学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国学不仅传播了传统的历史、文化,也通过自身的演变发扬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国学研究是指对中国古代传统经典文化的深入挖掘过程,并将其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便于人们理解、传承文化知识。

国学对文化传承的价值

国学在文化传承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其主要表现为传承历史文化、促进文化传承与发展、文化认同与身份建构、强化艺术审美与情感表达。

传承历史文化。国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内容,不仅承载历史文化精髓,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传统社会的政治、文化以及经济发展背景。同时传统文化中蕴含了古代思想以及审美理念。研究国学可以了解当时的文化内涵、历史背景,有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国学在文化传承中具有连续性和传承性特征。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通过稳定的字形、字义来保证汉语的传承。国学也基于汉语的稳定性为文化研究提供了完整的链条,保障了文化的延续。

促进文化传承与发展。通过对国学的研究,可以充分了解经典作品的内在含义,有利于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这充分凸显了国学的内在价值。同时重视国学研究有利于文化创新以及可持续发展。国学是中华历史文化的重要内容,其承载着丰厚的历史信息、浓郁的文化内涵,是现代社会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研究国学,可以充分地理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有利于增强公众文化认知。国学研究也可以促使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如通过学习古典文学作品中内在的、深层次的内涵,有利于人们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而基于多元文化融合角度进行分析,国学研究可以有效实现多元文化融合以及交互性融合。总之,通过挖掘国学的内在价值,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属性,有利于推动文化创新发展。

文化认同与身份建构。国学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内容。通过研究国学作品,人们可以了解传统文化的特征,了解历史信息,强化自己的文化认同与身份建构。

从文学作品中,人们可以充分感知内在情感、价值观念以及世界观念,在无形中增强对社会的认知与理解。国学经典作品所呈现的古代历史环境、社会风貌以及内在情感,既给人以审美享受,又增强了历史与现实的内在联系。从国学作品中人们可以切实感受到传统文化底蕴,以及其承载的历史记忆。同时,国学经典作品也记录着古代人们对于社会发展、人性以及制度的思考与探究。例如,唐代大诗人李白曾游历晋祠,留下了《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一诗,通过诗句描写充分展示了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以及文化发展。人们在游历晋祠时,读到这篇经典的文学作品,可能会理解诗人当时的情感(如下页图1所示)。

强化艺术审美与情感表达。国学通过独特的艺术形式以及表现方式,可以有效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不同的文学作品展示了不同的艺术形式。国学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与内在的表达方式,对国学的学习以及研究,可以充分了解中华文化的内在根源以及精神实质。

国学中的经典作品蕴含着强大的内在情感、深邃的思想,可以加深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理解。国学通过不同的文化符号、象征,展示其内在的文化内涵。研究国学,则可以了解其深层次的意义,了解其内在价值。例如,通过研究经典文学,可以充分挖掘历史信息。元代王实甫在《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中描述了普救寺的相关场景。普救寺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始建于唐武周时期。通过阅读《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人们可以了解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该戏曲及其演绎深受人们喜爱,流传很广,人们也可以借此分析历史演进的文化背景。由此可知,从这些传统的诗词歌赋、戏曲等文学作品中,人们可以挖掘出潜在的民族智慧以及内在情感并在阅读中了解内在的文化基因,进而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如图2所示)。

国学在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中面临的困境

缺乏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国学的了解日益减少,人们更加重视即时性、娱乐性,而缺乏对经典文学作品的了解与认知,导致传统文化的价值无法充分展现。对于传统文化认知不足、深层次理解不足、解读不足则会导致人们无法挖掘传统文化的价值与内涵,在阅读国学作品时缺乏共鸣,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外来语言文化影响。随着国际交流以及信息传播的不断发展,各种网络流行语、外来语言对国学的阅读与研究产生不利影响。网络发展催生了大量的网络流行语,这些流行语具有口语化、简洁性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规范语言的发展,不利于国学的传承与发展。

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消失。部分传统工艺以及建筑、文物等因现有保护机制不足,而在人们的视野中逐渐消失。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国学研究在文化传承中的路径

重视语言研究,增强价值认同。加强对古代文献的研究以及深刻解读,可以提升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理解。国学蕴含着大量的哲学、道德以及审美价值,人们在研究中可以充分了解其内在智慧以及思想价值,这有利于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同时,在国学研究中人们可以充分挖掘其内在的形态结构以及含义,充分了解其文化价值。对经典文学作品的研究以及阅读,有助于了解传统文化价值,激发情感共鸣。

在实践中要增强与国学的内在联系,通过举办文化活动节,挖掘国学中的文学价值、艺术价值以及历史价值等。在跨学科的研究中,则可以将文学与特定的历史背景充分融合,了解其内在的价值,以有效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理解。

强化渗透与引导,利用网络弘扬国学。要强化语言文明教育。根据《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强化监督引导,构建健康网络语言环境;教育部门则要组织开设应用文写作、口语表达等专业的文化课程,实现语言规范化发展;重视语言政策以及语言国情教育,引导青少年群体自觉抵制网络环境中的庸俗、暴戾等不良网络流行语。

基于国学特征,了解网络流行语的产生机制,探究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效应,研究社会心理变化特征,并通过传承国学的方式拓展对文化和社会的影响力。重点做好青少年群体的引导,使其可以理性客观地对待网络流行语,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达到规范行为的目的。因此,加强对网络流行语的重视,实行规范化管理,依法治理,及时干预、纠正,强化网络语言监管、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构建健康文明的文化环境,方可有效提升国学研究在文化传承中的价值,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络环境中的传播以及践行。

例如,借鉴《西游记》经典人物形象孙悟空改编的《黑神话:悟空》等现代文化产品,使山西的文化景点再次受到广泛关注。在此游戏中场景取材于山西的古建筑和自然景观,如凤凰寺、南川寺等。现代技术与经典文学作品的融合,促进了文化的创新(如图3所示)。

在传统文化的弘扬发展中,采用多元化的方式可以让更多的人充分了解传统文化。在国学研究中,综合现代化技术手段可以有效实现文化融合以及技术交流。例如,可以将数字人文技术与文本分析技术充分融合,基于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数据挖掘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实现对大规模文本的系统分析,了解其内在规律特征、趋势等相关信息,发掘文本中隐含信息数据,充分揭示其内在结构。

重视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护与传承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通过摸底调查的方式,了解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究现代化产业发展路径,对有价值的建筑结构、民风民俗以及历史街区等进行规范性保护。通过开展规范性保护,可以为国学研究、文化传承等工作拓宽路径,有助于恢复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认同感,提高民族凝聚力。

例如,在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中,要充分保留文化遗产文化独特性、完整性,深入剖析其内在的文化元素,由专业人士进行评估,在原有底蕴基础上融合现代化、时代化元素,以达到传承与发展的目的。

同时,完善文化传承机制,合理应用多种现代化技术手段,通过组织开展多种文化活动、知识竞赛、网络作品创作等方式强化引导,使更多的人充分了解国学的文化传承价值与作用。另外,运用网络技术手段,开展规范化管理,在视频弹幕、网络游戏、社交平台等网络环境中进行语言规范化管理。通过立法明确监管部门的责任和义务。总之,通过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方式构建完整的监督管理机制,形成规范化管理体制。

国学研究对于文化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要重视国学研究,强化思想构建,以有效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进而为民族文化传承、传统文化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山西工程科技职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