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肃庆阳文旅融合发展的路径
作者: 刘前青
文章聚焦文旅融合发展这一主题,以甘肃省庆阳市为例,深入剖析其在文旅融合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现状、机遇和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对策,旨在为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路径指导,同时也为其他地区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进入新时代,文旅融合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战略举措。甘肃省庆阳市被誉为“红色圣地”“岐黄故里”“农耕之源”,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独特的地理人文景观,具备文旅融合发展的特色优势与有利条件。深入探究文旅融合发展路径,对于传承红色文化、农耕文化和中医药文化,推动庆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庆阳文旅融合发展的基础与现状
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庆阳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人文始祖轩辕黄帝曾在此与中医鼻祖岐伯谈医论道,成就了华夏第一部医学巨典《黄帝内经》。庆阳作为华夏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农耕文明悠久灿烂。周先祖不窋在此教民稼穑,开启了中华农耕文化的先河。此外,庆阳还是甘肃唯一的革命老区,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以南梁为中心创建的陕甘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两点一存”的重要地位。
独特的地理人文特色。庆阳地处黄土高原腹地,拥有广袤的塬面、沟壑纵横的地形,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自然风光。当地传统民居“窑洞”,作为黄土高原特有的居住形式,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庆阳民俗活动丰富多样,民俗文化绚丽多彩,香包、剪纸、皮影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独具魅力,集中体现了庆阳人民的智慧与创造,为文旅融合发展营造了浓厚的人文氛围。
文旅融合发展现状。近年来,庆阳立足自身历史文化特色,创新实施农文旅融合“百千万工程”,开发和打造了一批以红色文化传承、农耕文明体验、生态休闲康养为主题的旅游景区和线路,成功举办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展销暨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文旅融合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旅游业已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庆阳文旅融合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文旅资源整合不足。庆阳虽然拥有丰富的文化和旅游资源,但文旅资源整合程度较低,各景点之间缺乏有效联动与协同发展,未能形成完整的旅游产业链。例如,一些历史文化遗迹与民俗文化景点分布较为分散,使得游客在游览过程中交通转换频繁、行程衔接不畅,难以形成深度旅游体验,降低了庆阳旅游的整体吸引力。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相较于其他发达地区,庆阳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仍较为薄弱。交通方面,部分景区道路状况不佳,公共交通网络覆盖不足,游客前往景区较为不便。住宿方面,高品质酒店数量较为有限,乡村旅游民宿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景区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还有待提高。此外,餐饮服务较为单一,缺乏具有地方特色的餐饮品牌和标准化的饮食服务体系,难以满足游客的多种口味和需求。
旅游产品创新乏力。庆阳目前的旅游产品主要以观光游览为主,旅游项目缺乏创新性与互动性,导致游客参与度较低,难以留下深刻印象。例如,在农耕文化体验方面,多为简单的农具器械展陈,缺乏深度农事体验;民俗文化表演形式单一,不仅游客与表演者之间缺乏互动,而且演出内容未能充分展现地方民俗文化内涵,难以适应游客多元化、个性化的旅游需求。
旅游品牌营销薄弱。在旅游品牌营销方面,缺乏系统的品牌营销策略和现代化的营销传播手段,宣传推广力度不足。在宣传渠道上,主要依赖传统的旅游推介会、广告宣传等方式,新媒体、网络营销等信息化手段运用不足。同时,庆阳旅游品牌形象不够鲜明,未能在国内众多旅游目的地中形成独特的品牌标识,难以吸引更多游客的关注和向往。
专业人才支撑不力。文旅融合发展需要旅游规划、文化创意、旅游管理、市场营销等多方面人才。然而,庆阳由于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在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面临诸多困难。当地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专业技能和服务意识普遍不强,这进一步制约了庆阳文旅融合发展的进程与质量。
庆阳文旅融合发展面临的机遇
政策支持机遇。国家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文旅融合发展战略,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如加大对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鼓励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相结合等。甘肃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制定了促进省内文旅产业发展的规划和措施,为庆阳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良好政策环境,有助于庆阳在文旅项目建设、文化遗产保护、旅游品牌打造等方面获得更多的政策倾斜与资源保障。
需求转变机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旅游市场需求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体验化趋势。游客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观光旅游,而更加注重旅游过程中的文化体验和身心放松。庆阳丰富的农耕文化、民俗文化以及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正好契合现代游客对深度文化体验和乡村休闲旅游的需求,这为庆阳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康养等特色产业提供了广阔市场空间。
交通改善机遇。近年来,庆阳交通条件得到显著改善。高速公路、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庆阳机场的直飞航线日益增多,与国内主要城市的交通联系更加紧密。交通条件的改善不仅缩短了庆阳与外界的时空距离,方便了游客出行,也有利于庆阳旅游资源的整合与区域旅游合作的开展,为庆阳文旅融合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庆阳文旅融合发展的路径选择
加强文旅资源整合与规划。一是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围绕“红色圣地”“岐黄故里”“农耕之源”等特色标识,对庆阳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全面梳理和深度挖掘,组织专家学者深入开展研究阐释,编写相关文化丛书、故事集等,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丰富文化素材。例如,可以深入研究农耕文化的内涵与传承脉络,将其与旅游市场需求相结合,开发出具有教育意义和文化体验价值的旅游产品。二是科学制定发展规划。结合庆阳地理空间和资源特色,制定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打破县域行政区划限制,整合全市范围内的旅游资源,构建“一心、两带、三区、多点”的旅游空间格局。“一心”即以庆阳市区为核心的旅游综合服务中心;“两带”为沿马莲河、蒲河形成的生态旅游带;“三区”分别是以南梁为代表的红色文化旅游区、以董志塬为核心的农耕文化旅游区、以子午岭为依托的生态康养旅游区;“多点”则是分布在各县区的特色旅游景点。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一是进一步提升交通便利性。加大交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逐步改善景区内部及周边道路状况。实施主要景区道路等级提升计划,加强道路标识系统建设,确保游客能够顺畅、便捷地到达景区。优化公共交通网络,开通旅游专线巴士,连接市区与各主要景点,并与铁路、公路客运枢纽实现无缝对接。合理规划景区内部游览线路,设置环保观光车、自行车租赁点等,进一步方便游客游览。二是加强住宿餐饮设施建设。根据不同游客群体需求,建设多样化的住宿设施。在市区和主要景区周边,建设一批星级酒店、商务酒店,提升住宿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在乡村旅游地区,因地制宜发展民宿和农家乐,结合地方特色进行设计装修,让游客体验到原汁原味的乡土风情。同时,加强餐饮设施建设,深入挖掘传统美食文化,推出庆阳特色菜品,规范餐饮服务标准,加强餐饮从业人员培训,提高餐饮服务质量,着力打造“陇味”特色餐饮品牌。
创新旅游产品开发。一是打造乡村旅游精品项目。依托农耕文化资源和乡村自然风光,开发乡村旅游精品项目。建设农耕文化体验园,设置农田耕种、农产品采摘、传统农具制作等体验活动,让游客在身临其境中感受农耕活动乐趣、领略农耕文化内涵。整合民俗文化景点,打造民俗文化村落和街区,集中展示香包制作、剪纸艺术、皮影表演等民俗文化活动,让游客可以动手参与其中,学习民俗技艺、欣赏民俗表演。同时,注重发挥节会宣介效应,立足特色发展乡村节庆活动,如油菜花节、苹果采摘节等,提升乡村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二是发展休闲康养旅游新业态。充分利用自然生态优势,大力发展休闲康养等旅游新业态。在子午岭地区,开发森林康养旅游项目,建设森林步道、康养小屋、森林浴场等设施,开展森林瑜伽等康养活动,让游客在亲近自然中放松身心、缓解压力。立足中医药文化特色,深入研发中医药养生产品,建设中医药养生馆、温泉浴场等,推出中医药理疗、药膳美食等服务,不断满足游客对健康养生的需求。
强化旅游品牌营销。一是塑造鲜明品牌形象。结合庆阳文旅资源优势,以“多彩陇东·魅力庆阳”为主题,设计具有庆阳特色的旅游品牌标识和宣传口号,邀请具有社会影响和感召力的庆阳籍名人担任旅游宣传推介大使,着力塑造具有较高辨识度的品牌形象,吸引更多游客关注与向往。二是优化营销传播策略。坚持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加大旅游宣传推广力度。在用好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旅游网站等新兴媒介的作用,通过制作旅游宣传短视频、开展旅游直播活动、撰写旅游攻略等方式,吸引网民关注。同时,注重内外联动,积极参加国内外各类旅游展会、推介会等活动,加强与知名旅行社、旅游电商平台的合作,进一步开拓客源市场。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一是优化人才引进政策。完善人才引进配套政策措施,在薪酬待遇、住房补贴、子女教育等方面出台更具竞争力的优惠政策,吸引文旅融合急需紧缺人才到庆阳工作。与省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通过挂职锻炼、项目合作等方式,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智力资源。二是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在本地高校和职业院校中开设旅游管理等相关课程,增加文化遗产保护、民俗文化传承等特色课程内容,培养适应文旅融合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面向旅游从业人员,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包括旅游服务礼仪、管理知识、讲解技巧等方面的内容,提高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和业务能力。同时,鼓励旅游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和员工激励,进一步激发旅游市场主体活力。
(作者单位:中共庆阳市西峰区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