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认同视角下的南充市非遗研学旅行

作者: 宋云婷 冯雷

地方认同视角下的南充市非遗研学旅行 0

地方认同是指个体对于某一地方的认同感与归属感。研学群体对非遗研学目的地的地方认同,不仅直接影响其研学效果及研学成果的转化,还能培养其家国情怀,凸显研学旅行在中小学生德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这就要求非遗研学从具体的“地方”切入,关注研学群体差异性,用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非遗研学旅行对地方认同的形塑及其对研学群体的影响。

当前,全国非遗发展处于转化利用阶段。非遗研学旅行是一种有效的活态传承,旅游化生存已成为非遗生产性保护的一种重要模式。利用非遗开展研学旅行是“用鲜活的非遗教育打造文化传承”的一条有效的渠道。非遗与研学旅行融合发展具有天然的契合点,二者相辅相成,研学旅行可以作为非遗大规模传承教育的重要途径,非遗也能成为研学旅行的活教材。文旅融合在未来一段时期都将是政策的风口、行业的热点和经济社会的增长点,而“文化+教育+旅游”的非遗研学旅行模式,必将形成文旅融合的新模式、新热点。

研究区域概况

南充历史悠久,非遗项目种类繁多,民俗民间艺术璀璨夺目,具有浓郁的川北地域特色。近年来,南充在非遗保护方面作出了很多努力,在政府与非遗传承人的共同努力下,南充非遗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壮大,向全国、全世界观众展示南充非遗之美。川北大木偶、川北皮影、川北灯戏、川北剪纸被誉为川北民间文化艺术的“四朵金花”,享誉海内外。为了保护与传承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南充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加强对传承人的认定和保护、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等。同时,南充市也在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普及工作,以提高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截至目前,南充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6项,省级、市级、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更是数不胜数。

首先,非遗研学导师专业度低与师资匮乏。非遗研学作为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其导师的专业度和师资力量对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当前非遗研学导师存在专业度低的问题。非遗研学需要大量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是许多研学导师并没有经过专业的学习和培训,缺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入了解和研究。他们的教学往往停留在表面,无法深入讲解非遗的内涵和价值,导致很多非遗研学课程的质量和效果不尽如人意。此外,师资匮乏也是非遗研学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非遗研学旅行不仅需要有丰富的非遗资源,还需要专业性强的优质的研学导师团队来支撑,但目前很多地方存在师资匮乏且师资队伍不稳定的问题,从而导致了非遗研学课程的质量和效果难以得到保障,也影响了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其次,对非遗内涵挖掘不充分,研学课程内容和形式单一。目前,非遗研学仍以浅层次体验学习为主,只是让参与者了解非遗的部分细节。研学课程单一的内容和形式,使得课程对非遗内涵挖掘不充分,非遗研学的内容往往缺乏深度和广度,这导致学生对非遗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不足,难以全面、深入地理解非遗文化的价值和魅力。南充市非遗项目虽然非常丰富,但非遗项目分布在市内各个区县,范围较广、地方较分散。目前南充市的非遗研学往往缺乏跨区域整合,研学活动被限制在一个固定的场所或区域,研学内容较为局限和片面,且各个地区的非遗研学往往缺乏创新和多样性,课程内容单调、重复,难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导致资源的浪费或重复,影响活动的质量和效果。

再次,缺乏统一规范和标准,非遗资源保护与传承不力。南充市非遗研学旅行市场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产品和服务,但由于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标准,非遗研学领域存在着诸多不规范的现象,如缺乏整体的规划和战略部署、规范的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等,导致非遗研学的发展缺乏方向和目标、非遗研学的质量和效果难以得到保障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非遗研学的健康发展,也制约了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作用。非遗资源是非遗研学的重要基础,然而,目前非遗资源的保护与传承存在一些问题。如非遗研学旅行过程中,部分旅游资源可能会受到过度开发和消耗,对传统文化遗产造成损害;一些非遗项目面临失传的风险,一些非遗项目缺乏传承人,一些非遗项目缺乏资金和政策支持等,这些问题都影响了非遗资源的保护和传承。

最后,非遗研学旅行评价和保障机制不完善。第一,非遗研学旅行的评价机制较为简单和主观,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这导致对非遗研学旅行课程的质量和效果难以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无法全面准确地反映活动的实际效果和影响。非遗研学旅行活动评价不全面,信息反馈有所延时,这就可能导致学生和家长无法及时了解活动的实际效果,也使得组织者难以对活动进行及时调整和改进。第二,非遗研学旅行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导致旅行组织者存在监管真空状态,容易发生诸如安全隐患、质量问题、欺诈行为等情况,一旦发生意外或纠纷,学生和家长往往难以获得有效的维权渠道和赔偿保障,造成的损失难以得到弥补,严重影响学生和家长的信任度和满意度。由于非遗研学旅行活动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一旦出现意外或突发事件,缺乏有效的保障机制会给学生和教师造成不利影响,甚至可能危及他们的生命安全。

南充市非遗研学发展的对策

首先,构建非遗研学导师队伍,提供充足的师资保障。与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呈现方式不同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在形态与价值主要通过人的活动来展现,它的传承过程也依赖于传承人的口传心授。第一,提升研学导师专业素养。通过开展专业培训、学术交流等方式,提升非遗研学导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授非遗知识。第二,非遗传承的核心是掌握着非遗技艺的传承人,非遗传承人可以转化为非遗研学导师。他们不仅熟悉非遗项目的历史、内涵、价值与精髓,能够向学生传授准确、深入的非遗知识,而且具备相关的实践操作技能,可以熟练完成非遗项目的展示、展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兴趣。除了固有的非遗传承人以外,还可以通过强化高校人才供给,储备青年专业人才,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度和积极性等方式,培养非遗技能人才,构建非遗研学导师队伍,提供充足的师资保障。

其次,深入挖掘非遗研学资源,整合课程内容。非遗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要结合当地本土非遗资源,进行深入挖掘,丰富研学旅行课程内容,助推高质量、好口碑课程的开发,如开发具有本土特色的非遗研学课程,使教学更加贴近实际。非遗研学旅行可以让学生处于真实的非遗场域中,系统直观地了解、认识非遗,在加深自身对非遗等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的同时,唤醒保护、传承非遗等传统文化的责任感与使命感。非遗研学可以通过打破传统的教学思维和模式,创新课程内容和形式,从具体的“地方”切入,关注研学群体差异性,引入现代技术手段、开展跨学科跨区域整合、设计多样化的课程内容和形式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进而影响其研学效果及研学成果的转化。此外,还可以以非遗博物馆、非遗体验馆和非遗传习所等非遗研学基地为抓手,链接各个非遗传承基地,优化非遗研学旅游线路设计,整合非遗研学课程。

再次,建立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平衡非遗保护与传承、发展的关系。第一,非遗研学需要建立统一规范和标准。制定非遗研学的统一规范和标准,明确研学的内容、形式、评价标准等,确保研学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保障消费者权益。同时,建立非遗研学导师的资质标准和培训体系,确保导师具备相应的非遗知识和教学能力。加强对导师的培训和管理,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第二,非遗资源是非遗研学的重要基础,必须加强保护传承。非遗研学应尊重非遗项目的原生性和独特性,避免过度商业化或滥用。在研学过程中,应注重非遗的完整性和真实性,防止对非遗造成破坏或歪曲。非遗研学可以利用非遗资源开展各种活动,如非遗表演、制作、体验等。但应合理利用非遗资源,避免过度开发或滥用,确保非遗的可持续发展。非遗研学还可以通过创新发展方式来平衡保护与传承、发展的关系。

最后,优化非遗研学效果和成果的评估,完善保障机制。第一,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对非遗研学旅行的质量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评价内容可以包括研学内容、师资水平、组织管理、学生满意度等方面,采用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估。同时,建立反馈机制,及时收集学生和家长的意见和建议,持续改进研学旅行的质量和效果。第二,加强监督和管理。加强对非遗研学旅行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其规范、安全、有序地开展。可以建立研学旅行的准入机制,对符合条件的机构进行认证和管理。第三,完善保障机制。为学生提供完善的保障机制,确保其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充分的保护和支持。

非遗研学旅行不仅是一种旅游形式,更是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的重要途径。南充市应充分重视非遗研学旅行的发展,整合资源、优化产品、规范标准、培养专业人才,从而提升游客的参与度和体验感,增强游客对南充地方文化的认同。

课题项目:2024年度南充文化旅游职业学院校级科研项目“地方认同视角下南充市非遗研学旅行发展研究”(NCWL2024Q012)。

(作者单位:南充文化旅游职业学院 旅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