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城市形象的影像建构与品牌策略

作者: 张婉宜

沈阳城市形象的影像建构与品牌策略 0

大众媒介对沈阳城市形象的影像建构能够影响受众对沈阳的认知,依托大众媒介建构和传播文化历史底蕴深厚、人文特色突出的沈阳城市影像,提高沈阳城市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对沈阳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首先阐述沈阳城市形象的影像建构对提高沈阳文化竞争力、推动沈阳社会发展等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进而探讨当前沈阳城市形象的影像建构与传播存在的不足,最后提出打造沈阳城市文化品牌、塑造沈阳城市形象的对策建议。

沈阳城市形象是区域形象,它是“人们对该区域的一种综合认识和评价,这种综合认识和评价就是该区域客观形象在人们心目中的感受,它具有‘有形’和‘无形’的特征”。对沈阳城市形象来说,“有形”指的是沈阳的民众生活习俗、话语腔调、地域景观等物质文化成果,“无形”指的是沈阳的文化、历史等精神文化成果。“无形”的城市形象透过“有形”的人、事、景观等进行呈现。因此受众得以借助影像建构的沈阳城市形象,了解沈阳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现实。

身处媒介融合时代的受众,除了通过广播、印刷媒介来了解沈阳的城市文化与发展现实外,还可以利用电视、新媒体平台提供的多元影像信息了解沈阳。各类大众媒介平台上呈现的诸多关于沈阳城市形象的影像内容,为受众提供了想象沈阳的信息要素,进而使受众构建出自我意识中的沈阳城市形象。

注重沈阳城市形象影像建构的价值与意义

视觉时代的到来,使得“文化生存的基本形态由文字的阅读转向形象的观看”。受众透过呈现沈阳城市形象的影像文本,能够直观真切地领略沈阳的历史文化风貌与社会发展现实。影像让城市曾经的历史与文化变得直观可见,“眼见为实”的影像更容易让受众相信它们的真实性,也能让受众在接受信息时获得一定的视觉愉悦体验。因此,受众更倾向于借助影像信息,了解一座城市的文化,并通过影像信息不断形塑自我认知中的城市形象。

在这一前提下,如果媒介平台上正向积极的沈阳城市形象被广泛传播,并且形成一定的关注度和话题度,就能够让受众对沈阳留下美好的印象,加深对沈阳城市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认同,这有助于提升沈阳文化影响力。文化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辅相成,文化影响力的提升也能间接推动沈阳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魅力沈阳城市影像的输出对域外民众来沈旅行、定居和创业投资等均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沈阳城市文化形象的影像建构与品牌化发展,对沈阳总体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借助影像塑造魅力沈阳城市形象,打造沈阳城市文化品牌,是全面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题中之义。近年来沈阳市全力推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人文凝聚功能是国家中心城市所必须具有的五大功能之一。同时国家中心城市应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具有全国性重要影响。因此,借助影像建构和传播沈阳城市形象,展现历史沈阳、文化沈阳、山水沈阳的魅力与气质,不仅对沈阳城市文化品质提升、沈阳城市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沈阳城市形象影像建构与传播的现状与不足

大众媒介平台呈现的沈阳城市影像既体现在各类纪实性新闻中,同时也在各类影视作品、新媒体短视频等影像文本中呈现。近年来表征沈阳城市形象的文本多从以下三个维度展开对沈阳形象的建构。

第一,以历史故事的再现询唤情感共鸣,突出沈阳城市厚重历史文化。建城历史超过2300年的沈阳拥有诸多人文古迹,也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厚重的历史。依托沈阳历史改编的影视作品较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讲述张学良人生经历的电视剧《少帅》。电视剧既勾勒了民国时期沈阳城市景象,也将发生在沈阳的历史故事进行了艺术化的重述,从而让更多受众借助影像,深入了解沈阳的近代历史。除此之外,像《沈阳印记》等在电视台和新媒体平台上同步投放的影视短片,介绍了沈阳的历史文化遗迹与城市文化精神,向受众呈现了沈阳城市的历史风貌。

第二,以英雄故事的书写召唤时代记忆,突出沈阳城市英雄精神底色。从东北军在沈阳北大营打响抗战第一枪,到志愿军战士们集结于此舍身奉献出征卫国;从“工业长子”们不畏艰难支撑起新中国的钢筋脊梁,到新时代众志成城为家国奉献热血与青春的当代劳模与工匠,沈阳的英雄历史与英雄故事在不断赓续。这些形塑沈阳英雄城市形象的故事被搬进影视作品中,例如电影《钢铁意志》中展现沈阳第一机器厂铸造新中国第一枚金属国徽的叙事情节;电影《跨过鸭绿江》片尾处聚焦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的镜头呈现,均能激活受众的时代记忆。这类作品展现了沈阳英雄城市精神。

第三,以生活图景的描绘展现时代新貌,突出沈阳城市新发展新形象。沈阳市相继推出了城市宣传MV《沈水之阳》和城市宣传片《心向往,新沈阳》等作品。通过影像和声音展现新时代沈阳的风貌,从多角度形塑沈阳城市形象,使受众借助作品全面了解新时代的沈阳城市风采与气韵。除此之外,诸多自媒体账号也从不同角度呈现着沈阳的城市影像,部分博主以航拍等形式展现沈阳城市发展面貌;还有一些博主通过短视频向受众呈现沈阳的饮食文化、生活习俗等人文风情故事。

近年来沈阳注重城市形象的多渠道、多角度宣传,也在城市形象的影像建构方面作出了较大的努力。但是,当前大众媒介平台上沈阳城市形象的影像建构与传播,仍存在以下三个主要问题。一是宣传沈阳城市形象的影像文本尚未形成话题度,未能成功制造“热点”和“爆款”视频。沈阳城市形象的独特性未能得到突出呈现,目前来看,媒介呈现的沈阳形象未能给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无法让受众在想到“沈阳”时,能够立即将某一文化符号与沈阳进行联结。二是沈阳城市形象的影像建构未搭建完整的宣传体系,能够实现连续性内容输出的系列作品较少,让受众难以形成对沈阳城市的整体印象。同时,部分作品的艺术表达力较弱,无法吸引受众的持续关注。三是总体宣传仍存在力度不足的问题,未实现“影像+”城市形象的跨媒介深度宣传。

沈阳城市形象影像建构与品牌化的建议

第一,充分发挥官方“龙头”作用,注重民间力量的参与,尝试打造关于沈阳的“热门”文化话题。近年来沈阳市政府重视沈阳城市形象的塑造,相关部门也出台了多个文件推动沈阳城市文化的发展。可以说,沈阳城市文化品牌塑造、城市形象的建构离不开官方政策的引领。在沈阳形象的影像建构过程中,文旅局等各类公共机构在文化资源的整合、技术和设备的掌握等方面具备优势,因此可以借助自身优势,充分发挥引领作用。

个人参与到沈阳城市形象的影像建构与传播中来,集思广益展现沈阳城市文化的独特性。结合互联网时代信息驳杂海量的现实,在进行城市形象的建构与传播过程中,应注重“以点带面”。可以借鉴淄博以“烧烤”这一物质文化为切入点,进而在大众媒介平台上实现官方与民间协同宣传城市形象的经验。尝试借助某一沈阳文化符号的影像表达,打造具有辨识度的沈阳城市形象。也可适当借助明星红人效应开展沈阳城市形象推广,推动沈阳“热门”文化话题的产生,从而使更多受众了解沈阳的城市风貌和文化底蕴。

第二,强化沈阳城市文化品牌,按照历史文化线索展开系统化的内容建构与传播。除了打造“热门”话题,形成城市品牌的宣传“爆点”以外,还应发挥官方的引领作用,按照文化脉络打造系列影像作品,全方位宣传沈阳的历史与当下,使受众既能够以碎片化的“热门”话题,记住沈阳的文化特色,也能在想要深入了解沈阳时,可以全面认识沈阳的影像内容。

对沈阳城市形象的建构,应从文化记忆与时代当下两个维度展开系统化的内容呈现。基于文化记忆的城市形象塑造,既可以将沈阳的历史文化进行展现,又能勾连起受众对沈阳的历史记忆,利于城市品牌打造,让受众对沈阳产生深刻印象与认同。应注重以“清文化”和“民国文化”为主题线索形塑沈阳城市的厚重文化历史感,打造“历史沈阳”品牌;以“抗战文化”和“工业文化”为主题线索形塑沈阳城市的英雄气质,打造“英雄沈阳”品牌。而基于时代当下的城市形象呈现,则能让受众了解沈阳当前的社会面貌,对沈阳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形成一定的认知。应注重以“新时代、新沈阳”为线索,呈现沈阳近年来的城市发展成果。

第三,注重跨媒介多方位的宣传与推广,形成“影像+”话题联动的宣传模式,打造沈阳城市文化品牌。除了以影像创作为核心的城市形象塑造以外,其他文化艺术作品、沈阳本土企业和机构的媒介宣传等均能展现沈阳城市形象。因此,在相关信息建构与传播的过程中,应注重跨媒介多渠道的联动传播。借助“影像+”的形式,让更多受众通过不同渠道获取信息,增进对沈阳城市的了解。例如,突出沈阳红色文化、工业文化的《黄显声》《国徽》等戏剧作品可借助短视频宣传片,将故事主题等重要信息投放到新媒体等平台上。让受众在观看戏剧前就能对沈阳英雄人物、历史事件有一定的了解,既推动了受众参与各类文艺消费活动,又促进了受众对沈阳英雄城市、历史文化名城等文化品牌的认同。

沈阳独特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建筑特色、民俗风情,是沈阳区别于其他城市的重要文化要素。它们在沈阳城市形象的影像建构和文化品牌打造过程中,能够明确地标识出沈阳的独一无二性。借助影像建构正向的沈阳城市形象,既能够利用影像记录和留存沈阳的文脉,延续城市记忆;也能助力城市品牌的打造,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推动城市的全面建设。

课题项目:沈阳市哲学社会科学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024年度沈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沈阳城市形象对外传播策略研究”(SY20240304Q)成果。

(作者单位:沈阳大学)